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
16322700000014

第14章 大荒北经(2)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也如是。”据此,依姓之毛国,属于黄帝后裔。袁珂注:“然禹亦黄帝族,则毛民者,虽非其直接属,亦其同族子孙也。故禹之曾孙修鞈杀绰人,禹乃‘念之’而‘潜为’毛民国,以此也。”也就是说,袁珂认为毛民乃绰人之后裔。

此处经文“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乃是有关禹之后裔的重要文献。在古史传里,禹之子为启,而启则出生于石头中(相传为禹妻涂山氏所化)。但是,在《山海经》里却没有记述禹和启的血缘关系,也没有记述禹之葬所或帝禹之台等基本内容。因此,如果不是现存《山海经》版本遗失相关内容的话,或可表明所谓禹为启父的传闻乃系后起之说。事实上,《山海经》仅称夏后启“三嫔于天”,根本就不提与禹有什么瓜葛,在启的眼里,其权力的基础是得到上天的认可,而不是来自禹的恩泽。

古人之所以会产生启父为禹的说法,一是受到“禅让论”的束缚,需要用“禹传位于启”来结束禅让制;二是我国有明确帝王世系的朝代始自夏后启(其名称含义类似秦始皇),在此之前则为时间不确定的三皇五帝时期,而夏后启与帝禹时代相对来说在时间上最接近,为了使历史能够连贯起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禹启说成是父子关系。

有鉴于此,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了重修中国上古文明史,有必要认真对待《山海经》关于禹、启的记载。如果禹启非父子关系,那么在帝禹时代与夏后启之间,就有可能存在着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而这段过程我们今天并不清楚,它很可能是打开先夏史秘密大门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均字有平均、调和之意,亦指造瓦器的转轮、调节乐器的用具、量酒计量单位;据此禹之后裔均国,可能与施行井田制有关,或者与制陶、作器等活动有关。役采或作役来,役,除指戍役、战役、服役、仆役外,亦行列,《诗大雅生民》:“禾役穟穟”,意即禾苗排列成行多美好。此,役采可能是发明禾苗成行播种的人,这样不仅有利于通风,而且方便收(大镰割禾,小镰割穗)。鞈,革制的胸甲,可以御矢,亦指坚貌、鼓声,修鞈当即以制革为职业的部落或方国。绰人,其名可能与纺织或服装式有关,修鞈与绰人的冲突,可能与毛皮服装向麻丝服装的转变有关。

经文“帝念之”之帝,通常都理解为是禹,其所念之人则理解为是被的绰人。其实,此帝当指天帝,而所念之人亦可指修鞈,意思是说修鞈犯杀人罪过,其后裔迁徙到北方另立毛民国,继续以制作毛皮用品为业。

儋耳国禺强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儋即担,以肩承物,此处儋耳国即《海外北经》的聂耳国,以耳大著称。郭璞注:“其人耳大下儋,垂在肩上;朱崖、儋耳,镂画其耳,亦以放之也。”

禺号即禺,为东海居民供奉之海神,已见《大荒东经》;禺强为北海居民供奉之海神,已见《海外北经》和《大荒东经》。在古史传说里,禺强又为天帝之大神。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焉,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上述岱舆、员峤二仙山沉没的传闻,类似西方人所说的大西洲、太平的消失,而人类居住地被海水淹没的灾难很可能多次发生过。此外,我国代关于海上仙山的传说,也可能与北极冰山穿过白令海峡漂至东海并长时存在的现象有关,大冰山上会有海豹、海狮、海牛以及北极熊等动物栖息这些动物又会吸引人类到冰山上捕猎和栖息。由于冰山消融后留不下痕迹因此有关的故事也就难以被后人理解了。

天柜山九凤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四经》记述有多处“海水注焉”的现象,可能都是指海峡地貌。此处经文所说的北极天柜山“海水北注焉”,从地望来看,疑即白令海峡。“海水北注”,即太平洋(白令海)的海水向北穿越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楚可奇海)。这种两大洋之间的海水流动是经常发生的,而且往往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鱼类的迁徙。在一万多年前的冰川时期,海平面比今日低100米左右,白令海峡出露为地,成为连通亚洲和美洲的陆桥,生活在亚洲东北部的人类(包括我国先民)很容易从这里迁徙到美洲生活。此后,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在七八千年前气温回升到一万年来的最高点,大量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扩张,导致大陆架地区洪水泛滥。与此同时,也有大量北极冰山解体,并漂流至太平洋上,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

九首人面鸟身之神九凤,可能是九个以凤鸟(包括其他候鸟)为图腾的部落所共同信奉的保护神或先祖神。

强良操蛇,袁珂注:“《列子汤问篇》说愚公事云:‘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操蛇之神或本此。”顺便指出,愚公移山故事的本义也是填海治水。

《山海经》记述有许多珥蛇、践蛇、操蛇、衔蛇之神,其中既有真蛇,有蛇状耳环、蛇状绘身或其他象征蛇的替代物。蛇属于冷血动物,多栖息在原和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比较少见,在高纬度寒冷地区则极为少见。因此居住在北极天柜山的强良,不大可能口衔真蛇、手操真蛇,而从其形貌来看更像是一个头戴虎皮帽的人在操纵狗拉或鹿拉的雪橇,这些操纵绳就像是(绳子在古代具有神秘的力量)。同理,所谓禺、禺强践两青蛇、赤蛇,可能是站在雪橇或滑雪板上的形貌,在古人眼里这已经是相当神奇的事情了。

后土夸父追日应龙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成,除指成功、成为、成熟等意外,亦指重、层,九成之台即九层台;又指面积,方圆十里为一成。都,上古行政区划名:夏制,《广雅释地》:“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周制,《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据此,成都载天山像是建筑在高山上的城堡,或者城内有高大的祭天台。

夸父,其名字意为高大伟岸之男子。后土,古史传说里著名的部落或人神,《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后土所治也。”《列子汤问》记有夸娥氏二子奉天帝之命移走太行、王二山,或谓亦为夸父族。

《海内经》记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表明后土具有天文巫师身份。此处经文“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表明信(有守时之意)和夸父亦有天文巫师身份,或者信即噎鸣。

对比《海外北经》所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不难看出,此处《大荒北经》的记述,已经将“逐日”变成追太阳的影子,把“入日”改成抵达太阳西落的禺谷,并给了一个评价“不量力”。显然,《大荒四经》的作者已经不能理解夸父逐日故事的本意(为了驱逐天空多出的妖日,而举行的巫术禳灾活动),同时也说明《大荒四经》的撰写时代要迟于《海外四经》的撰写时代。

经文“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袁珂注:“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事已见《大荒东经》。夸父,炎帝之裔,与蚩尤并肩作战以抗黄帝者也,以不幸兵败而为应龙所杀。”对比《大荒东经》所记:“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可以发现,同一事件的地点,在古人的记述中有两个名称,即凶犁土丘和成都载天,前者之名具有悲剧色彩,或许是指夸父兵败城毁之状,而后者之名则指战争前的夸父城雄伟之状,述者所谓夸父“不量力”似亦有惋惜之意。

《山海经》记有多处古代城池和大型建筑物,惜尚无人深入确考其遗址遗迹。据任式楠先生《中国史前城址考察》一文,我国已发现4000年前至6000年前的古城遗址50余座,其中华北平原及黄河中游地区6座,山东半岛18座,黄河河套地区18座,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6座,江汉地区6座,此外太湖及其周边地区亦有大规模的古代都邑建筑遗址。根据夸父北饮大泽,其城地望当在今日河套(古为湖泽)地区,而应龙与夸父的冲突,或许与水资源的争夺有关。在中国古史传说里,黄帝与炎帝的冲突,黄帝与蚩尤的冲突,禹与共工之臣相柳的冲突,以及应龙与蚩尤、夸父的冲突,都与生存环境条件(对农业社会来说,水资源是第一位的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无肠国

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无肠国已见于《海外北经》,属于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许多古代族都喜欢数字十二,例如耶稣有十二门徒),为无继之子。此处无继,即文所说的继无,亦即《海外北经》的无启国。女娲之肠可指子宫,因此“肠”或可指女性的性器官异常(包括特殊的装饰),所以记述者才会对她能够有后代感到奇怪。

“肠”在古代可代指子宫,例如女娲之肠。此处无肠国,也可能指不正常生育的部落(没有生殖器官)。《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动物的生殖》章也指出“花肠就是鸟类的子宫及其产卵通道”。明代王逵《蠡海集》解道:“凡鸟之生卵者,莫不系于脊……脊系卵处,下生一肠,上曰连属于卵。卵既长足,而产入于此肠,俗谓之花肠也。”

相繇群帝建台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经文自环或作蟠旋,九土或作九山。歍即呕吐,尼意为止,仞意为满,沮意为败坏。池,除指池塘、城池外,亦通陀,意为山岗。

相繇又称相柳,此处所述禹杀相繇事件,与《海外北经》的记载基本相同,惟有关共工台的描述被移至后两节文字之后。所谓相繇所到之地“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相繇之血“腥臭,不可生谷”,均为土地严重盐碱化现象。其原因或是海水倒灌,或是河道被阻塞,水位抬升,淹没上游两岸农田,并造成土地盐碱化(多因排水不畅所至)。我国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后,因上游黄河水位抬升,导致渭水的水位亦随之抬升西安附近的农田亦受盐碱化之累。或许,相繇是一个只顾自己筑坝引水灌而不管上游农田盐碱化的族群(所谓九首,当指九个氏族),其行为引起游居民严重不满,双方由此而爆发战争。

禹战胜相繇后,为了排除农田积水,几番努力都没有取得成效,不得只好将土堆积成山岗。于是,群帝(或其后裔)纷纷在这些土岗上建造起祀台(不排除也有观星台或其他功能的台),其方位就在昆仑之北。《五山经》记述的昆仑丘位于今日黄河河套以南,因此上述众帝之台(《海内经》记其名为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其实还应有共工台、轩辕台)很可能在黄河北侧的河套地区,这里也正是先夏时期古城遗址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对比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帝禹时代的众帝之台当亦有一定的规模。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建筑材料等原因,我国古代的金字塔式建筑物,没有能够留存下来。

岳之山不句山系昆山共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