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太极道德
16329200000017

第17章 遏欲存诚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尹子,明白有无二义,当做到取舍分明。修道需要遏欲以存诚,老朽何出此言?)你看,

天下种种形色,让人流连忘返。声色货利本是身外之物,然而眼观之,心必思之,则神离矣。美音时时处处,听之而念之,神意就失其清静了。美食种种,食之不能罢,思之连连,神意就被牵离虚静之所了。无所事事之余,骑高骏持良弓,追逐猎斗,狂心无歇,神意何在呢?世间珍惜之物,观而欲得,甚至因得之不能而行不轨,身败名裂也是必然了,如何清静无为呢?圣人懂得外欲之患,所以行住坐卧之间,不强求对外物的追求及感官的享受,只是一心一意地回观返照,养我腹中真物,持守个中灵明。这是修道之人必须懂得取舍的地方。

解曰:

《道德经》貌似无序,实质上是步步机锋:言说道不可道,勉强为之,则强名有无二相,强调有无二相同谓之玄。即说如何认识有无二玄,并强调有无二玄来自无为。即教导后学 “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 ”,常保无知无欲以合无为。何以 “见可欲 ”使人心乱,本章即是对有欲则乱的阐述,确定三章 “无知无欲 ”于炼己的可操作性和必需性,于结尾强调五章之旨:不如守中,按本章说法是 “为腹不为目 ”。所以,本章是从性功入手,来解析修炼心态,这是炼命的前提。

我家专种自家田

曾在睡功中见过一图,略同于《内经图》,只是线条比世间所见之图简练得多,而且没有文字。此图据说自北京白云观传出,上配有诗,讲的全是炼命法理,其中两首颇值一议。

其一:

我家专种自家田,中有灵苗活万年;

花似黄金似不异,子如玉粒果皆圆;

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

功课一日成大道,逍遥陆地水逢仙。

其二:

铁牛犁地种金钱,刻石童儿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向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两首诗把道家炼命工程阐述得含蓄深远而又透彻无比。

我家专种自家田:

田指的是心田、丹田。修炼,是炼自家心地,因而说是心田。“专种自家田 ”即是以虚无真意注于脐下一寸三分,以求水火相射,或心肾相交。虚无真意为火在心,心神名丹元,以此元意入冥,冥即玄冥(肾神之名,或名育婴),元冥相合,则得玄丹,此即丹田有宝,也是指育得 “灵苗 ”一株,是真心专意、心志一田的结果。

中有灵苗活万年:

心为一身之主,此心能定能静能空,则是具备了以虚合虚、以心印心的条件,合于太虚灵阳,修之育之,即是真我之神。按一般说法,此我悬于四大五行之外,没有来过,亦未曾去,不曾益减,不曾生灭,道家所谓永生即是指此,故而有道气长存之说。

花似黄金似不异:

修炼的工程,依元吉师所述,人一身尽属阴,只有眼光属阳,谓之神光;以此神光久久下照中宫,能灵机一动,则眼前有金光闪现,口中有甘露来朝,此即金丹大道。约是2004年底的样子,某夜深,约在子时至丑时之间,当时依三丰祖师睡法炼静,躺下迷迷醒醒间,忽觉浑身蓦然大震,眼前确实有金光闪现,当时未加判别,只是一身缩如婴子,软软柔柔而身似不存;热气自足底呼呼一气上行至顶,体内上下洋洋畅畅,周行不息— ——因而 “洋洋得意 ”本非贬义。随即牙关不由自主紧了些,似有力量上下相吸着,牙缝间如有蜜汁溢出,似果冻一般,很有质感;咽下时不假思索、不知人为;至渐有意归,才咔然一声,一口气吸进肺里。一声惊断后,发觉刚才呼吸断过,自此对胎息之存在深信不疑。

子如玉粒果皆圆:

道家修炼,强调金丹大道,得此大丹而至 “果”成,有晶莹剔透、圆润饱满之相。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也就是这个意思吧。栽培全赖中宫土: “中宫土 ”即是意土,修炼欲得真意,必须做到心底空空朗朗一丝不挂,基于此,释迦老人强调离一切相,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金刚经》洋洋长篇,只是在讲如何做到 “一尘不染 ”,三章强调不见可欲正是出于此。本章,则从五音五色入手,阐说 “见可欲 ”的方面和后果,最后总结要 “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 ”。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本章指眼之所及诸相。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本章指耳之所及诸相。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本章指鼻舌所及诸相。驰骋畋猎,是代表身之所作所及诸相,不离心之所为。难得之货,丧志之物,是意之所及诸相。因眼有所著,心有所牵,所以欲求自心清静,必然要从 “可欲 ”对于修炼之害入手,去

此欲之扰而得清静,清静自为天下正。所以,本章老人家是把眼耳鼻舌身意诸相的根所全作了阐述,指出这些根习扰心乱意之害,因五色、五音、五味乃至 “五”货、“五”艺等,此心尽向外求,如此狂心无歇,如何能合太虚,如何修炼金丹呢?所以,欲求天上清,须舍心中尘;诸相不除,此心不空;此心不空,即着万相;不离一切相,则不名菩萨。

因此,种此玄田,不得不以铁牛犁之。铁牛色黑,意指玄牛,也指肾水;肾藏志,牛则是忠恳坚决的代表,此处指志;铁牛是指能做到一志诚诚,有合于天的玄心玄志,即是合于天心天志了。铁牛也作青牛(青者黑也,古人谓青丝为笼系,形容美人头发说青丝如瀑),老人家骑青牛过函关即有此寓意,牢牢以(乾坤圈也,道之规矩),拴住自家青牛,不使心志有分毫的散乱,此知白守黑之道也。铁牛犁地,即是以拳拳一志,耕作自心田地,这即是天道之乾志与坤心相合,然后得以见道天,摘道果。无此玄心玄志和牛一般恳恳之心,万相难除,这也是儒家强调遏欲以存诚的本意。

灌溉须凭上谷泉:种田,需要阳光照耀,也需要水的润养,水从何来?华池神水频频咽也,华池水中一点泡,吞入腹下即是灵阳之气。“上谷泉 ”即指华池神水,阴阳交泰而产生的口水。炼命时,以神光照此下田,即是做到了 “白头老子眉垂地”;舌尖自然搭到上腭,即是做到 “碧眼胡僧手托天 ”,这是实现阴阳交泰的要领。

白头老子,白发老先生是也,比喻心地之清静,犹如白发老人一样无欲无求,然后能空能定有得;谐音当指老子李聃,老人家阐道立教,是标杆人物,总持一个 “不敢为天下先 ”,一副低眉垂眼之相,代表 “不争处下 ”的一个高度。碧眼胡僧,印度人之相,暗指释迦老人,老人独尊一时,是手托天也;说法四十九年,舌灿春花,口口如莲,因而说手托天,暗指舌搭上腭。二位前圣的思想在中国,一前一后,尽阐有无之理,所以有此比喻。

值得多提的是,两位老人都有传说,说出生之时,以手上指天下指地,口说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然而二老生平,只是谦恭处下,从无我大之意,所以所谓唯我独尊,是表达 “真我”的独尊,是在说得道、合于自然之大或贵。至于出生之时之事,神化嫌疑较重,释迦老人还是受了不少苦头才得道的。

白头老子眉垂地了,碧眼胡僧手托天了,如此,二气交和,津液汩汩而下,即是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了。功夫至此,牙缝间像有蜜汁汩汩溢出,三丰师谓之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这就是餐风饮露了。

后章老人家有 “治人事天莫若啬 ”之说,多解为 “节省 ”之意,但从修炼角度而言,也是说修炼大道跟种庄稼一样,所以本诗说 “我家专种自家田”。

功课一日成大道,逍遥陆地水逢仙:

求道修道,守住一个 “中”,从字面来拆解,即是中有一线真意一以贯之,或一线贯穿,然后自然能合道得道了。

能 “得道 ”,方知道不可言,乃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这约是 “若向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的意思了。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圣人之所以为腹为不目,实是为图 “半升铛内煮山川”,不是只管肚里有食。不作超凡之举,焉得入圣之功,圣人又不是饭袋。

拿住丹田练内功

圣人不是饭袋,武人也不全是饭袋,历代拳家大师无论门派,都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指的即是内功,少林拳也讲内外兼修,非徒逞肌肉之能。人至老,气血渐弱,无内功支撑,养身尚不能及,何况于武呢?所以武功,是通过练习武术而得来的功夫,因而说武功而不说武力;譬如站桩,都称之为桩功,没有称为桩力的。

练功,完全是静动之功,所以《十三势歌》强调势势存心揆用意;用意即是心专心定之意,物极必反,静极必动,此动即是太极开基。此动之时,思想上做到浑然两忘,继续保持其清静,叫做心平;心能平,气自然和畅起来,神气打成一片,一气流行于体内而洋洋大观,这即是成语 “心平气和 ”的本意,拳论称此功态为 “腹松,气敛入骨 ”。心平气和,是 “刻刻留心在腰间 ”的结果,得此结果即是实现了 “腹内松净气腾然 ”,即是练拳有了功候,太极内炼理论即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上的。

太极拳有动功也有静功,静功以浑元桩为基础。

一般而言,站桩可以增强腿脚部力量,从而使下盘稳固坚实有力。太极拳的桩功除此以外,更注重练意、练气、练神— ——这也是修炼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是高级气功拳。

通过站桩生养内气,通过拳架练习使内气变得圆活生动,即是内劲。

以浑元桩为例:

持桩时,自然站立,头容正直,下颌微收,颈微后挺,二目内观,唇齿相依,舌搭上腭,从容镇静;肩松下,两臂抱圆,五指相对,间约一拳距离,与膻中穴等高,两臂似松非松,如抱如撑,有半封半收之意;腰松下竖起,整条脊柱自然正直,不挺不背;胯松,整个上身如坐凳子一般,臀部自然下垂,与头部有相吸相系之意,对拉拔长之感;两腿微曲,腿展开膝尖微内收,两足踏地须实且松,足心要空,间约肩宽。

若以十二字概括归纳,即领含塌,松屈抓,唇齿合,舌腭搭。即做到领头含胸塌腰松胯屈膝五趾抓地,唇与唇合,齿与齿合,舌尖自然上搭于腭。

站桩,首先是追求松静,从而实现静极生动。此静,不是视觉上的静止,而是非感官、纯自我的心静,以至于 “极”。四十八章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要求尽量减少思维活动,让生命力自然发其本能,无丝毫刻意之人为,这即是老人家强调的无知无欲,而后能无为而为,此即是静的状态和静的目的。所以,静是一念不生、一志凝神的结果,因一念不生,所以静极;因为静极,所以静中见动,二者互为因果,鑫公谓之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能松且静,静中见动,桩功即得入门上路。

站桩静中见动有几个阶段:

初期,至腿坚实有力后,能感到四肢失去了骨骸一样,隐约只觉得两足存在,支撑在地上。

在此基础上,继续持桩,会感到体内有振动感,两腿似立于稀泥之中,好像有气泡顺腿汩汩而上,强烈些时,会觉体内在煮沸水一样。此时小腹开始发热,丹田气渐大(只是一种感觉,并非肚子变大),感觉力量变得充实,并蠢蠢欲向下游动,此时阴部偶尔会作痒,也有跳动感。

此后,指尖穴位会有触到烙铁的感觉,非常热,但不觉得烫,又似指头夹着烧红的煤块(感觉而已)。此时内视手臂,可以 “看到 ”红灿灿的细线及线上黄灿灿的亮点。到此阶段,小腹内常会碌碌而动,感觉似有一窝小兔子在跑动,身上筋气动作频繁。如果睡觉时手搭在丹田处,不经意会弹起来,甚至动作幅度比较大,约10多厘米高;腿也会有莫名其妙、非常快速的动作,肘也会乱打— ——这是内气震动所致,是雷震开关通脉络的过程。此外,身上非正常的感觉很多,手臂会有过电感,又好像有丝丝温气透出,有湿润感。

再往后,心理上不废不急,如此慢火细研开去,身体好似进入了另一个空间;若有念想,好像可以将自己封在该空间。在此境界,如果做几个云手等动作,会觉得像在墙上抹泥一般,可以把自己封在一 “

”中,与所生活的世界两隔了。到此阶段,近于无知无欲。

功久,指尖会觉得像有电流碌碌而出,微带震颤,或觉得小臂内有几条线透出— ——凡此皆是意,不可执,不可想,只是有这种感觉而已。再往后,两肾湿热,像有热毛巾敷在腰眼上,此时内视丹田,能 “看到 ”其内有圆珠,约有小足球大小,清晰可 “见”。收功时,浑身泰然,手如浸水,涔涔而下……最后,脊骨内有颤动感,亦如碌碌珠滚,这是敛气入骨状态,有洗髓之效。

到此境界,桩功算有小成。

所以,日常练拳,只需要遵循拳之功理,不急功近利,不舍本逐末,不以逞外力为能事,只以松静无为之心,慢慢体会,日久自得虚无之妙变。如果只演一下架子,会推推手,以引进落空之法可以放人,这只是得拳之术,而非拳之功。

本章老人家之意,是要求修炼能做到不受外惑,专心致志以图丹心有实,即 “为腹不为目”,其实一切社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这个思想指南。引申开去,先师诸祖只是教导后人不要着于 “口味 ”,不着于色相空相,并没有要求修士不吃饭,所以不必以不吃饭为道行。开个玩笑,死人都不吃饭,跟得道有什么关系呢?

老人家接着阐述的,依然是静定工程,讲人之于世,如何不患得患失,以确保心地的平静,从而持守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