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太极道德
16329200000043

第43章 清静为天下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尹子,治身无非清静二字。)道的规律纲纪就是无为,恰恰如此,才无所不为。

心为一身之主,能心底清静不加丝毫人意,自身之天下必然静极而动、万物并作,各发各育而生机盈盈,上下内外无不俱作。如果气机不能调和,以那个没有名相的 “朴”主事就可以了。简而言之,就是保持自心的无知无欲,这就是清静;如此,自然能做到不调而调,修炼就没什么值得操心的了。

解曰: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只此一句,已道尽修炼之道。

修炼之道,无非实现天人合一;实现天人合一,只是以人心合于天心,清静自家心田去合大道的清静虚无,纯粹一个心地功夫。因此,释迦老人说他所得法无实无虚,只是一个不着色相,也不着于空相,离所有相,继而做到心中空空寂寂,完成一个至虚至静之功而已。能于心性上做到至虚至静,命功必然得以开始,此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元吉师说释迦佛以金丹之法成其佛道,就是这个道理。命功有始,依然是以至虚至静把握,此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所以,本章开篇老人家就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不动心而为,不动心则不着所有念、住一切相,即是做到了致虚守静,此谓 “人能常清静 ”;致虚守静至乾坤交而一阳生,即是人身天地有始,一画开天也!此即 “天地交泰万物生”的开始,此即 “天地悉皆归 ”,纯粹是无知无欲而为事的结果。

老人家说无知无欲这个概念,自始至终不曾偶离。首章即说无欲以观妙,这是无知无欲的状态;二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说无知无欲的表现;三章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对无知无欲不动本心的要求,能落到实处,即能实现为无为而无不治。所以前三章已把修炼的法与功透彻无余了。

至四章,老人家说和光同尘,是说持守清静的方法。五章说以万物为刍狗,是阐说一个超然无我的心态。六章说谷神不死,是保持自心的寂、空、湛然,说的是无知无欲的相。七章说以其不自生而长生,以其无私成其私,是无知无欲的结果。八章说上善若水,以水性为无知无欲的榜样。九章说功成身退,是不动心念,不着功念相。十章说抱一不离、专气如婴,依然是说无知无欲不起二念。至十一章,老人家说有之为利、无之为用,阐述有无二相,根本目的还是教导不着相,着相即是有知有欲。十二章说为腹不为目,要求只管当下炼化的功与法,不动心以为事。十三章说宠辱不惊,惊则肾气不安,说明动心对修炼的不良影响。十四章说大道之不可视、听、搏,阐述恍惚之态,有欲、动心必远之。十五章教导后人静之徐清,是讲无杂念之功。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做事不以妄念主宰。十七章阐述一个 “我自然 ”,如果动心起念,如何清静、如何自然呢?老人家真是慈悲仁厚,时时不离提醒后人,牢牢把握一个无知无欲。十八章,老人家阐说阴阳消长是心之所为。十九章直言少私寡欲,要求守住自心。二十章以独闷闷、独昏昏等句讲述无知无欲的功态。二十一章以恍惚之功说明无知无欲的妙处。二十二章说得非常含蓄,说 “不争 ”,争,必然是动凡心凡欲后所为。二十三章更是含蓄,老人家说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完全是行印行、心印心的结果。二十四章以余食赘行说明欲重的危害。二十五章以法地、法天、法道说明应该如何把握自心。二十六章是以轻失根躁失君来说明后天人意的不良后果。二十七章再以善恶二相说明物有所长,不必着相生心。二十八章以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求心不妄作,一志凝神做功课。二十九章说不执著不有为,以平常心用事,强调不生速成之心。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章,则是教导后人修士,常守淡泊之心,牢牢把握无知无欲。三十三章从知人、自知和知足几个方面,阐述清静心的妙用。三十四章是从不自大而成大的角度,阐述守心不妄的结果。三十五章,老人家以乐与饵为例,阐述念动即落俗路,强调修炼不妄动心。三十六章,以 “鱼不可脱于渊 ”举证凡事有度,告诫安分守己— ——无欲守心。至于本章,后人习惯于分作道经的最后一章,老人家再谆谆要求做到常无为;常无为,最终体现为不起二念。至于后文诸章,依然是从德的角度说明修炼应当如何把握心态。至于最后一章,老人家以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作为结语,不争即是无知无欲的表现,此即 “不为而成 ”;所谓有为,只是敢于不断放下自我。五千言下来,老人家或直或曲,或简或繁,总是在说一个无知无欲不动心。不动心,不动哪个心?无知无欲那颗心,是不动的那颗心。向道那颗心不曾走作,是一个不动心,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上坐念头来,是动心;欲止此念,更是动心,是二念生了。念头来去,知其虚幻而不理,是不动心。想走路,是正常的生活需要,想走就走,即是行路的不动心,或叫无知无欲;走时不必考虑先迈哪只脚,也是不动心;中途有人叫停,充耳不闻,继续走,依然是不动心;有人叫停,想如何继续走,此时念起,算一个动心— ——排除各种反对因素继续走,是不动道心。所以何谓动、何谓不动?知来去有由,当行则行,当止即止,不管什么事,放手做去,负担起后果,不患得患失就好。世间无可为之事,亦无不可为之事,想做就做,不想则罢。

因而,《清静经》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说的就是不欲而为、不心而成。修炼之道,来不得半点后天人意的勉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一句,是对三十二章的补充和继续,该章说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落实到修炼工程上,即是守住一点真意,不使分毫走离,然后能于静定之时,真阳得以发动,从此气机盈盈漾漾、欣欣有象,即是入道了。太极拳要求心为主宰、而非身为主宰,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既得真意,真阳发动以后,人身这个小宇宙自然天地交泰而得万物生了,此时气机融融款款,必然蠢蠢欲动,此谓 “化而欲作 ”。

修炼在出神阶段是一大关,于不有不无之时,突然轰的一下,体内隆隆有声,冲至脑际时,能让人心生恐惧而出败于一时。佛说不惊不怖不畏,是人甚为稀有,从他老人家的论述来看,多是常货,难得稀有。所以在此阶段,更须保持心之如如,不惊不怖不畏不喜不悲,如死人一般,尔后能真正活起来— ——死去活来。这个 “如如 ”,即是 “不欲、以静 ”的结果,即是 “无名之朴 ”,老人家所言是时时未离清静二字。

太极拳之所以强调势势存心揆用意,目的也是以念止念,以保证念念在拳,然后做到拳我两忘,以至于浑然无知无欲,终至混然无无得以进道。

因此,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的无欲法诀

自第一章老人家开口说道,至本章已传下若干法诀:

首章,老人家透了一个 “无”道,传了一个 “无欲以观 ”法诀。

二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破”字诀,要求看破一切世间假象,诸如善恶美丑、长短高下、难易前后等,引申到世间所有规矩,是能做到守中破,破中用,用中合,以保证无欲以观;这也是实现和光同尘的前提之一。

三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守”字诀,要求不欲不争持守清静,以保证无欲以观的顺利进行,以虚其心实现实其腹。

四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和”字诀,要求做到和群众打成一片,以保证无知无欲,实现无欲以观的湛然清澈。

五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藐”字诀,以视万事万物包括自己为刍狗,以保证无欲以观,实现守中。

六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静”字诀,以保证无欲而观,实现用之不勤。

七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容”字诀,要求效法天地胸怀,以保证无欲以观,从而实现成大私,成就大道。

八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借”诀,要求观水性悟道性,效法水的无知无欲,以保证无欲以观的进行,从而实现不争无忧。借字诀体现了心与自然的和光同尘,然后能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一如修炼不必死守自家心门,各家心法都有可取之处,能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即是做到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其根本最终是为修炼工程服务。

九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退”字诀,要求宁让三尺不进一寸,实现不争,是 “容”字诀的补充或延伸,以保证无欲而观,实现功成身退。

十章,老人家再次强调 “守”字诀,强调不离、无疵、无知、无为,以保证无欲以观的常在,实现合玄。

十一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合”字诀,讲有无同在之理,是为了消除识障,确保无欲以观的顺利进行。

十二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省”字诀,通过阐述心不外溢,神不外驰,保证无欲以观不受干扰。

十三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弃”字诀,与 “省”字诀和 “退”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妙,是 “破”字诀的延展。

十四章,老人家再次阐述 “合”字诀,要求以虚合虚,通过思行皆合大道,以实现无欲以观,终而实现恍惚以窥道纪。

十五章,老人家再次阐述 “借”字诀,通过描述有道之象,教导后人持住 “守”字诀和 “静”字诀,以保证无欲以观,实现敝而新成。

十六章,老人家再次阐述 “静”字诀和 “守”字诀,要求致虚守静不妄作,实现 “观”诀的运用,终而实现殆身不殆。

十七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混”或 “浑”字诀,是 “合”字诀的变身,要求不知而浑然,以无欲以观,实现 “我自然 ”。

十八章、十九章,老人家传下 “离”字诀,功效同于 “弃”字诀,要求运用 “持”字诀实现见素抱朴,远离圣智仁义孝慈等非物的幻象,以保证无欲以观的进行。

二十章,老人家继续阐述 “破”“弃”“静”“持”“守”等字诀之用,从而做到心中浑然无我,保证无欲以观的经常性,做到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从”字诀,作用相当于 “和”“随”“合”字诀,通过实现无观以观,终而实现 “以阅从甫 ”。

二十二章,老人家继续阐述各诀妙用,要求通过善和、善持、善弃、善守,做到不争,以实现无欲以观,终而实现曲则全。

二十三章,老人家传下一个 “沾”字诀,相当于太极拳的粘黏连随诀,要求紧紧依同道与德,远弃 “失”,确保无欲以观的持续性和合于大道的连续性。

二十四章,老人家再讲 “弃”字诀,阐述如何确保不离大道,确保修炼的持续性。

二十五章,老人家继续阐述 “弃”字诀和 “借”字诀,通过讲述天地的自然,要求做到师法自然,从而实现道法自然。二十六章,老人家通过阐述君子行不离辎重,继续阐述诸诀。二十七章至本章,老人家始终是阐述 “合”字诀及 “破”“借”诸诀的运用,最终总结为一个 “镇”字诀— ——镇守一个无名之朴,确保此心不离斯道,确保无欲以观,终而实现修炼目的。

由以上诸诀来看,修炼之道只是一个安于本心,一诀化三,只是一个 “破”字、一个 “借”字及一个 “合”字。合是持、是守、是抱、以求镇中不离,合于道者则取则效,不合道者则破则弃,万事万物,以一个加减法对待,加减完毕,归零归无归

,这即是账能算清;所以说万事万物,最终为我所用,为道所用。因而自三十八章以后,老人家非常注意强调 “借”“破”二诀之用,详述如何借天地借玄德,借万物万事万生,然后破小我,成就大我之道。

实质上,修炼之道只是一个心安而理得,只是一个 “在”;在而不离即是 “常”在,何来镇、守、借、合、和、弃?何来观、容、静、退、省、容、持?母鸡下蛋,只是吃下食物,不觉间有了,于是往窝里一趴,蛋就来了,哪里需要分析蛋形成的过程呢?本人如此饶舌,已是落于二乘了。

整个下来,老人家洋洋洒洒下笔,或勾或描,或圈或点,或破或立,或皴或染,画得栩栩灵活,动静如生,归根结底,只是无知无欲一浑然。

一加一减治心之道

修炼之道,只是一个清静功夫,无知无欲而调和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清静自心之法,也是以一阴一阳,伏心无非一个加减。比如净土念阿弥,即是念念不止,以至于无念,而一般打坐参悟则是以止念,以至于归

打坐常用止念法,努力制止念头来往,结果往往越止越多,而且平添一个止念之心,以致更加心乱。基于此,才有了数息法、听息法或观息法,以求以一念代万念,但因为执著于呼吸,又生出若干对呼吸的要求。

这是减法,止念法,所以止念法有时越止越多。

止之不得,不如不止,此为加法。

比如上坐之初,不强行以念逐念,看念从哪来,想往哪去。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念,终究是有想法没有实现,想去实现而已。如果上坐想吃西瓜,且越止越盛,不如效法大禹治水,疏导一下。知道自己想吃西瓜,心里告诉自己只是一个想吃西瓜,反正一先一后的事,功课完了再吃不妨— ——这算一个小加法,不必觉得想吃西瓜有错。如果越是想止住这个吃的念头,越是止不得,其他念头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吃瓜的念头更加强烈,不妨下坐吃了,然后上坐。一如练习太极拳练时的放松,能直接放松就只管松下去,如果不能放松,跑一趟五千米或是翻数个跟头,一身蛮劲没了,自然松下去了。

因此,人于人世,想做就去做,不必患得患失。如果以为孤住深山才是真修,然后人人躲进深山,行所谓闭目存神之事,怕都饿死了。如果人都饿死了,世间也没人了,六道中一道也就消失了。所以,当行则行,行则日事日毕,不留尾巴;当止则止,全在自家把握。上坐之初,先把一天工作总结完,哪些事要做,哪些事放到明天做,明天如何做;有个思路,万事虑毕,上坐即如三丰祖师所说,一枪下马,万念俱休。

放不下就拿起来,能拿起来也是一种放下。

《道德经》八十一章,按传统认识,至此道经部分是阐述完了;余下四十四章被称为德经部分。《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句寥寥数字,已然道尽修炼法工,天机尽在其中。

修炼,只是修一个天地大道。天道乾乾,周流不息,独立不改,体现的是飞龙在天,这是君子朗朗荡荡之志相;地势坤坤,厚道载物,不争处下,体现的是潜龙勿用之道,这是君子默默无为的心相。老人家以天地为灶烹食万类为道,终其意,只是以地为灶,以天为锅,炼后天的 “我”而已;体现在身上,是以心火燃于志锅之下,如此心志合一,无为自化,必致天地相合,交泰而万物生也。

然而,人之于世,住往心比天高,感叹命比纸薄,这是灶比锅高,顾头不顾腚了,所以不得合一,不得正修;因而诸教都强调做人为先,这即是德,即是顾腚了。而本经,德经部分计有四十四章,是腚比头重— ——无有德之厚积,何来真能量薄发?这即是老人家说的 “高以下为基 ”。正如太极拳,尾不沉下,何来顶劲的虚领虚灵呢?这是老人家强调德的根本目的:

欲修天道,先行地道!

不管修炼不修炼,做人,都必须地道— ——好好做人为先。如此,才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或祖师的加持,所以儒家说 “修身在正其心 ”。

按当代说法,是在提倡一个正能量。

祖既为祖,自有为祖的本钱,老人家阐述的道德,是道不离德,德不离道,道即是德,德即是道,浑然如如,句句章章皆是珠玑,未曾分也。其后诸章,老祖是如何阐道说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