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69

第69章 柔和滋润的龙泉青瓷

龙泉县地处浙江西南偏僻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较少。由于其地处青瓷之乡,在越窑、瓯窑、婺州窑衰落以后,龙泉窑便异军突起,得到迅速的发展。龙泉县境内山岭连绵,峰高谷深,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森林茂密,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浩荡瓯江之上游——大溪横贯县境,汇集了无数山涧溪沟,水源颇丰。无数勤劳智慧的匠师在大溪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成为中国古瓷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在龙泉、庆元、云和、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武义、永嘉、泰顺、文城等县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址四五百处,构成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其中龙泉县古窑址最多,集中在县南和县东的大溪及其主要支流两岸,以县南大窑最为有名,发现古窑址五十三处,大窑、溪口、金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等地的产品质量高,最具有代表性,故这一瓷窑体系以龙泉窑命名。

关于龙泉窑的始烧年代及其分期,目前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南朝时期,丽水县吕布坑窑生产一种青黄釉青瓷,唐代庆元县黄坛窑亦烧造这种器物。此两窑的产品质量较差,但一直在缓慢地发展。到五代末宋初,龙泉金村窑受到瓯窑的强烈影响生产一种淡青釉瓷器但时间不长,到北宋中期又恢复了传统的青黄釉瓷的生产。南宋前期是龙泉窑迅速发展时期,南宋后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期,明代是衰落期,清初停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龙泉青瓷从总体上可分为厚胎薄釉刻划花和薄胎厚釉两类产品。这是研究龙泉窑分期的基本点。第一期为北宋早期,产品为自胎,淡青色薄釉,以纤细划花为主要装饰。第二期为北宋中晚期,产品为灰白胎,青绿色薄釉,多内外双面刻花和饰篦点纹。第三期为两宋之际至南宋中期,产品为厚胎薄釉,内壁刻莲花或S形复线与卷云纹相结合的花纹。第四期为南宋中期至元代早期,厚胎薄釉与薄胎厚釉两路产品共存,外壁刻起脊莲瓣,为两类制品所共饰,厚胎薄釉盛行外壁单面刻花。第五期为元代中期至明代早期或稍晚,产品分精、粗两档。第六期为明中期以后,龙泉青瓷走向衰落。

同时认为南朝至唐五代的丽水县吕布坑窑及庆元黄坛窑是属于“先龙泉”期,与龙泉青瓷无法加以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