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400000072

第72章 瓷器的鼎盛时期

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已处在封建社会晚期,明清两代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大致有下列五点:

第一,明、清两代初期的统治者像其他朝代一样,都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垦荒、兴修水利、实行屯田或蠲免一些赋税等,对商业和手工业也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缓和措施。这些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第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因素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时期,这有利于瓷器的发展。

第三,明清两代都有一批城市繁荣起来,增加了对手工业品的需要。城市的官吏、地主、大商富贾、乃至一般居民都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瓷器的要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对高档瓷的需求量日益扩大。

第四,明清两代,宫廷对瓷器需要量大增。明代从洪武以来经常命景德镇烧造瓷器,动辄数千、上万甚至数十万件,而且均为高档瓷,并派官员督造,不惜工本,完不成任务的官员要受到处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皇帝都对瓷器有所偏爱,直接干预瓷器生产,派官员督造。如康熙时的臧应选、刘源、郎廷极,雍正时期的年希尧,乾隆时期的唐英等。有些督陶官与明代的不同,他们能深入到瓷器生产中去,研究制瓷工艺,并有所创新。特别是唐英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不仅是一个实务家,通晓瓷艺,而且能将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他写成的《陶成纪事碑》和所编着的《陶冶图说》均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资料。皇帝和督陶官凭借他们的权力,不仅能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也能垄断最好的制瓷原料,因而也就能制造最佳的艺术珍品。

第五,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输出的高峰,从郑和下西洋起,一直到19世纪中期,很少间断,特别是18世纪时,每年有数十万件、甚至百万件输出国外。这也是明清时期瓷器大发展的一个原因。

除景德镇外,明代龙泉窑、磁州窑、德化窑仍在继续生产。另外,江西吉安、乐平、广昌,广东的佛山石湾、中山、博罗、揭阳、惠阳,福建的德化、安溪、永春、浦城、崇安、政和、建阳、建瓯、南安、屏南,云南玉溪、禄丰,浙江江山,广西东兴,甘肃华亭等地窑场也生产一些民用瓷。此时江苏宜兴所产紫砂、山西晋南地区所产珐华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清代由于景德镇“瓷都”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地方窑场更趋衰落。这时只有江苏的宜兴,广东的广州、佛山石湾,福建的德化、安溪、南安等地的窑场烧造瓷器,而且多与行销国外有关。另外山西阳城等县和江苏宜兴仍烧造珐华器和紫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