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王陵寝古典园林(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7800000005

第5章 陵墓详解

上古时代,人死后埋葬在地下称“墓”。后来人们在死人的墓上堆起土堆,称为“坟”或“家”,根据土堆形状也有称“丘”的。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西周以前,墓上都不筑坟。当时人们认为,人死埋葬就是为了“藏”起来。因为死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活人不能与死人相见。但是活人为了使死者在“阴间”生活得更好,他们要祭祀死者,于是在墓地附近修建了祭祀性建筑物。统治者的祭祀活动大祭祀场地也就大,祭祀建筑也很考究,这些建筑物有的甚至仿照死者生前使用的殿堂建筑形式与规模。属于夏商时代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在一座大墓前就营筑了大型祭祀性建筑物。在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遗址发现,这种祭祀建筑物往往直接营建于墓室之上,如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墓和着名的商代女将军妇好墓。到了春秋时代,高台建筑兴起,达官贵族们的墓上也堆筑起形如“堂”“屋”台基一类的封土。

封土的高低、大小往往还成为人们生前地位的象征。自然,帝王墓葬的封土是最高大的。为了区别帝王与其他人的封土名称,约从战国时代,帝王(或国君)的坟墓开始称“陵”。“陵”字原意为高平广大的地方。由于帝王或国君的坟墓修建得十分高大,犹如高山,因而其坟墓又称“山陵”。后来又有称“山陵”为“山”者,但“山”作为国君坟墓不能单独使用,如秦始皇陵墓则有“骊山”之称,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又称“长山”。

帝王陵墓,开始往往没有专名,如秦始皇的陵墓称“始皇陵”,或以其陵墓所。在地名称之,始皇陵葬地当时称“郦”,故又称“骊山”。还有的帝王或国君陵墓因系生前所建,称为“寿陵”,赵肃侯和秦孝文王的陵墓就属于这种情况。所谓“寿陵”,犹如近代一些老年人生前置办的棺材以“寿材”为名。战国时代晚期,有少数帝王或国君的陵墓有了专用名,如秦惠文王公陵和秦悼武王永陵。从西汉开始,皇帝陵墓都有专名,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明神宗朱诩钧的定陵、清圣祖康熙的景陵、清高宗乾隆的裕陵等。皇帝陵墓名称,开始多使用地名的简称,除前述秦始皇陵称“哪山”外,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等,都属于以地名为陵名的。西汉以后,皇帝陵名大多取吉祥词语命名,以地名为陵名者很少,因而历代皇帝陵墓名称雷同者甚多,如唐、宋、明、清四代皇帝陵墓均有以昭陵、定陵、泰陵、景陵命名的。

帝王的陵墓一般多有高大封土,如秦惠文王公陵、邯郸赵王陵、易县燕王陵、临淄齐王陵等。秦始皇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封土十分高大,在中国古代帝陵之中可谓登峰造极。汉代帝陵封土多为覆斗形。魏晋时代,战乱频繁,统治者目睹朝代更迭、帝陵多被掘毁之惨状,皇帝为了隐藏葬地目标,陵墓多不起坟。北方十六国的统治者大多为北方少数民族,受本民族埋葬习俗影响,其帝主陵多采取潜埋方式。北朝有些帝王的陵墓也有恢复筑造较大墓的,如北魏冯太后永固陵、孝文帝长陵等。南朝诸帝偏居江南,统治者又恢复建造坟冢,但坟丘不高,多为圆丘形。唐代皇帝大多依山为陵,气势壮观;也有少数帝陵平地起家,家为覆斗形。北宋诸帝陵均为平地建造的覆斗形封土。元代皇帝墓葬遵循蒙古族的潜埋方式。从朱元璋孝陵始,明清两代皇帝的陵墓封土一改过去的覆斗形为圆丘形,大概是受到六朝以后南方诸帝王陵墓圆丘形封土的影响。

帝王陵墓的墓室,最早当为“亚”字形,如殷墟王陵。所谓“亚”字形墓室,即墓室四面各辟一条墓道,这种墓室形制一直沿用至西汉。西汉初期的汉文帝霸陵利用山体开凿出墓室,其结构由一条墓道和甬道、两侧耳室和前室、后室组成。东汉帝陵墓室形制还不清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陵地宫一般由墓室、甬道和墓道组成。这时的墓道、通道和墓室或绘彩色壁画,或以模印画像砖砌壁。至迟不晚于唐代,帝陵墓室已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宋陵和西夏陵的地宫均为单室。明陵地宫形制同唐陵,墓室由前、中、后三室组成。清陵地宫只筑金券一室。

夫妻(妾)合葬的历史相当久远,它几乎与夫妻家庭形式同步出现。考古资料中,甘肃齐家文化、内蒙古朱开沟文化中均发现过夫妻同穴合葬的事例,但王陵中的国王与王后合葬的出现却姗姗来迟。殷墟王陵发掘证实,国王的陵墓集中葬于一处,国王的妻妾妃嫔并不与王陵在同一茔域。大约在西周时代的一些贵族墓葬中,已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如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渔伯墓与其夫人刑姬墓,河南浚县辛村西周末年的卫侯墓和卫侯夫人墓。这证实了古代文献记载的自周公以来,同莹不同穴的合葬制度已出现。王公陵墓中的合葬,目前见于考古资料的比获晚,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王公陵墓中才出现了国王与王后同茔不同穴的合葬制度。如位于今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第一号墓(某国王墓)东西共有六座基,除一座为奴婢陪葬墓之外,其余各墓的主人,或许就是王后、世妇、嫔妾等。中山国第六号墓(某国王墓)东西两侧的三座墓,也应是国王妻妾之墓。在赵国故都邯郸赵王陵中的二号陵陵台上,有两个南北并列、大小相近的封土堆;在三号陵陵园围墙之内有两个封土堆,它们可能为国王与王后的合葬墓。

在春秋时代的秦公陵园中,已发现十三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二十八座大墓按一定布局组成。位于陕西临渡的芷阳故地曾是战国时代秦国王陵区,已发现的几座陵墓均为王陵与后陵的合葬。西汉以前的帝王陵墓与其后妃陵墓的合葬往往是在同一陵园之内。西汉自文帝开始,帝陵与后妃陵的合葬不在同一陵园,但仍在同一陵区。东汉时代,帝陵中的皇帝与皇后不仅同茔,而且同穴。夫妻同穴而葬,在西汉时代的一些墓葬中已经出现,甚至在个别诸侯王墓中也已出现。夫妻同穴合葬成为定制,似始于东汉时代。这时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俱遵循此制。由于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不仅夫妻同穴合葬十分普遍,甚至出现了几代同穴而葬的现象。帝后同穴合葬之制一直延续到唐代。北宋帝陵一改前制,恢复了西汉时代帝后同茔不同穴的葬制,帝、后各设一座陵园,二陵园共处同一陵区。明清帝陵改宋陵之制,恢复了帝、后同穴合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