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000000046

第46章 彩画的等级

彩画,是在建筑物梁枋上施以鲜明的色彩图案,以达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并相应地表现该建筑物主人的等级身份。至少在战国时,官式建筑物的梁枋上已有彩画。汉代彩画的题材常以云气、仙灵、植物、动物为图案。

六朝时莲瓣又较流行。唐宋以后,几何图案和植物花纹渐多,色调也由红色转向青绿,并大量使用晕,宋代彩画,从大的方面,可分作:①五彩遍装法。它以青绿迭晕为外缘,内底用红色,上绘五彩花纹;或用朱色迭晕轮廓,内底用青色.多用于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②碾玉装以及青绿迭晕梭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前者以青绿迭晕为外框,框内施深青底描淡绿花;后者用青绿相同的迭晕而不用花纹。此类彩画多用于住宅园林及宫殿等的次要建筑。这种方法对明清影响甚大。③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这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解绿结华装,就是通体刷土朱,以青绿迭晕为外框的解绿装,并在土朱底上绘上花纹。而丹粉刷饰则是遍刷土朱,并以白色为边框。刷饰用于次要房舍,为彩画中最低等级。此外还有将二种彩画交错配置的,称杂间装。明代彩画以旋子(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为主,外形呈椭圆,花瓣层次较步,造型简洁,极少用金,风格趋于淡雅。而且规定庶民房舍不准饰彩画。

综合明清之时彩画的特点,我国古代建筑彩画的等级分如下几类:

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如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内廷如乾清官、交泰殿等皆用之。特点是主要画面用两个形象如书名号的线条,其间用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并大面积的沥粉贴金,较少用晕,又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显得金碧辉煌。2.旋子彩画。它的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都用。如北京故宫的南熏殿、长春宫、东华门、神武门等。旋子彩画的特点是主要画面用书名号式的图形括起。括线视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定。

高级的描龙画凤,贴金,低等级的不贴金,只能画一道墨线。这种彩画在明代宫殿建筑中十分流行。3.苏式彩画。比上二者要低,多用于住宅园林。

其布局灵活,绘画题材广泛,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等,如北京颐和园长廊,故宫东西六宫等。

屋顶的形式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颇为丰富,这不但使这种建筑倍添丰姿神韵,而且也体现了它的森严等级。第一等级:重檐庑殿顶。庑殿顶,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像石及南北朝石窟中已有展示,在考古发掘的宫殿型遗址中也有发现。这种屋顶的前、后、左、右四面皆有斜坡,若加重檐,则其等级最高,用于皇宫、庙宇的主殿,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等。第二等级:重檐歇山顶。歇山顶,在汉代明器、北朝石窟壁画中有所发现。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名九脊殿。歇山顶若加上重檐,等级也十分高,如北京故宫保和殿等。第三等级:单檐庑殿顶。

这如故宫的弘义阁、华英殿等。第四等级:单檐歇山顶。此如故宫的东西六弓(除开景阳宫、咸福宫)。第五等级:悬山顶。初见于汉画像石、明器,它有两面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如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神厨、神库之中的房舍。第六等级:硬山顶。其面世大约与砖的大量生产有关。明清以后,广见于我国各地。其外形是屋顶两面坡,但不悬出山墙外。

比如北京故宫保和殿两庑等。第七等级:四角攒尖顶。在一些六朝的墓葬、北魏的石窟中多有发现,但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亭、阁、塔等,其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几条垂脊交合于顶,其上覆以宝顶。四角攒尖顶的例子如北京故宫中和殿等。第八等级:顶。初见于宋画,其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八角形屋顶,顶部是在平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比如北京太庙六角井亭、故宫御花园内钦安殿等。第九等级:卷棚顶。也是两面坡,特点是两坡相交外成弧形曲面,无明显的曲面,无明显的正脊。比如北京故宫内古华轩等。

色彩反映的等级起初,染上油漆或涂料,只是为了对建筑物起保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色彩的用法又渗入了等级的因素。如《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黑色),士黄(黄色)。”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赤色多象征喜、富,故而宫殿的宫墙、檐墙多用红色,宫殿的门、窗、柱等也一律用朱色,因此文学作品多用,“丹楹”“朱阙”“丹墀”“朱榱”等描写之。自隋代以来,黄色反映在等级上,已远超红色的地位,并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野客丛书·禁用黄》云:“……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殿式建筑琉璃瓦也用黄色。由于黄色的上升,红色在亲王府邸等也可用了。但平民百姓建筑的门柱仍多用黑色。

古代屋脊的装饰,在汉以前,我国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人们多用凤凰、孔雀或朱雀置于正脊两端,以示高雅、吉祥。到了汉代,因为宫殿经常起火被焚,道士们便献策说,东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把它安设在屋顶上,可消除火灾。于是,在建造建章宫时,就设蚩鱼之象于屋脊。为了防止蚩鱼逃走,还在蚩尾部插上一把扇形宝剑,称之为“蚩尾”。后因蚩与鸱同音,人们把蚩讹传为鸱;又因鸱尾均在脊与脊相吻合之处,故逐渐称之为“鸱吻”。及至宋朝以后,鸱吻的形象愈来愈近于龙形,鱼便演变成龙的九子之一的螭兽。这是因为当时都认为,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力,又有行云布雨之能,比蚩鱼更能避灾化难。

至明清时,鸱吻改叫吻兽,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屋脊装饰,大多是那时的产物。吻兽因在屋脊上的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踞于正脊两端的,形体最大,叫“正吻”或“大吻”;重脊上的叫“重兽”;戗脊上的叫“戗兽”;围脊转折处的叫“合角吻兽”。此外在重兽和戗兽的前边,还常常排有一队禽兽,呈前趋之势,俗称“走兽”。它们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在这些走兽的前面,往往有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人领队,称作“仙人”。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屋脊装饰的规格和数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故宫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建筑规模最宏伟,正吻的尺寸也最大。每个正吻由13块琉璃构件拼成,宽、高均为7尺7寸(这里指的是营造尺),值银180多两。它戗脊土走兽也最多,达10个。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走兽为9个。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东西六宫是妃嫔的居所,小兽为5个。至于配殿,按等级递减。有的仅1个。除太和殿外,所有建筑上的走兽均为奇数,而且是减后不减前,如此用7件,则减掉行什、斗牛、獬豸。

吻兽,最初是作为迷信之物而出现的,但它并非没有实用价值。正吻是正脊与重脊相结合的关节,有起承转合的作用;走兽下面皆有根长的钉子,有固定脊瓦、防止下滑的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建筑屡经地震而巍然不动,不能不说有吻兽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