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338100000013

第13章 精鉴与品饮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精于茶艺,精于品鉴。在他们看来,饮是一种方式,品是一种境界,仅仅只是饮茶而不知品茶,那是最没意思的事情。

唐代位居宰辅的李德裕,喜爱用惠山泉水烹茶,唐庚的《斗茶记》中说他为此“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当时谓之“水递”。这当然是为了品茶中真味,想出的一个奢侈法子。李德裕也爱扬子江中伶水,他有一亲信出使镇江嘱他返京时捎一壶水回来。这个人回程时忘了此事,船已行至石头城,随便取了一瓶江水献给了李德裕。李德裕饮了这水,说它不像过去饮的中伶水,倒很像是石头城的江水。那个人非常佩服李德裕的明识,不得不把实情告诉他,说带回来的就是石头城下的江水。还有一次,有人出京赴舒州任太守,李德裕请他带几包天柱峰茶来。结果这人一下子就送给他数十斤,李德裕看了,却将茶全数退还。次年这人任满回京,用心访求天柱峰茶,只得到了几包,又送给李德裕。李德裕捧在手中一看,马上就收下了,还说这种茶可以解除酒毒食毒。他命仆人烹茶一瓯,浇于肉食上,再用银盒密封起来。到第二天早晨一看,肉食尽都化成汤水,人们因此更加佩服这位宰相识茶的本事。

好茶有形、有色、有香,不仅只是有名,在明识者面前,肯定是掺不了假的。宋代着《茶录》的蔡襄有丰富的品茶经验,是古代第一流的鉴茶行家。他在《茶录》中这样写道:“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鉴茶如鉴人,要由表及里,这个比喻还是比较贴切的。《墨客挥犀》

记蔡襄神鉴建安名茶石岩白,表明他的鉴茶功夫确实不凡。书中说,蔡襄善鉴别茶品,后人莫及。建安能仁院有一株生长石缝间的茶树,一年由寺僧采造茶叶共得八饼,取名为石岩白。寺僧将其中的四饼赠与蔡襄,另四饼悄悄派人送到京师,赠与内翰王禹玉。一年多以后,蔡襄被召还京,得空去造访王禹玉。王禹玉命子弟选茶筒中的精品名茶款得寸进蔡襄,蔡襄端起茶杯还没尝,就说茶与能仁院石岩白极似,问王禹玉是怎么得到的。王禹玉不信,拿来茶帖一看,真是石岩白。书中还说,蔡襄是茶之大家,他要谈论起茶来,没有人能同他对上话。

一天福唐垂蔡叶请蔡襄饮茶,明言是饮名品小团茶。上茶之前,又有一客来访,一起饮茶。蔡襄端杯一品,尝尝滋味并不纯正!,说这并不是纯正的小团,一定还杂有大团。茶童以实相告,说本来只准备了两个人的茶,后来又加进一个客人,碾造小团不及,所以就另进了一点大团。蔡襄是大小团茶的监造人,他当然是有鉴别大团小团的本领的。

历史上还有一位精于品鉴茶叶的行家,他就是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史学家张岱。张岱曾创制名品兰雪茶,也曾重开绍兴名泉楔泉。在他自着的《陶庵梦忆》一书中,叙述了自己一次品饮名茶名泉的经历,十分自得。

他为饮名茶专程造访闵汉水,闵老太爷以为遇到知己,亲起当垆。闵汉水有一茶室,有精绝的名窑瓷茶具。张岱视杯中茶汤,与茶器一色,香气逼人,他问是什么茶。闵汉水回答说是间苑茶。张岱饮过之后,认定这茶虽与间苑茶制法相同,但滋味却不一样。闵坟水反问张岱,同他知不知道这茶的产地,张岱又品了一口,说与罗盼茶非常相似。阂坟水听张岱答对了,连称“奇!奇!”张岱又问茶汤用的是什么水泉,闵汶水告之是惠泉。张岱不信,以为惠泉水经千里搬运,必会失味。坟水告诉他,那是在新淘井中于静夜汲取的新泉,所得泉水胜于一般的惠泉。坟水见张岱确为鉴水品茶的高手,又出一壶新茶待客,张岱饮后评道:“香味浓烈,滋味醇厚,这是春茶。刚才品饮的,那是秋茶。”闵汉水听罢大笑起来,说他活了七十岁,还没有见到像张岱这样如此精于赏鉴的茶人,于是二人定交,结为茶中至友。

茶人交友,常要以茶会友,以品饮为乐事。据《清稗类钞》说,清代丹徒人张则之,极爱茶饮,至有茶癖。他以为对于茶的神明变化,“得乎口而运乎心”,才算有功夫。他也善于鉴别水性,当外出访友时,总要带上自己品定过的泉水。“能人其室而尝其茶者,必佳士也”。没有品饮的本事,就不大有可能同他建立起联系。

还有《云林遗事》说,元代画家倪攒,也是一个精到的茶人。他在惠山用核桃、松子仁和真粉揉成小石头样,放在茶汤中,取名为“清泉自石茶”。一天来了一个客人,说是前宋宗室,名叫赵行恕。坐定后,倪瓒命童子上茶,赵行恕端起杯子便饮,一饮而尽。倪瓒见了,顿时脸色大变,非常不留情面地说:“我以为你是王子王孙,特意用上好茶相待,没想到你一点也不识茶艺,不懂品饮,真是俗人一个!”因为这位赵行恕王孙不怎么在行,拿佳茶当白水饮,倪瓒毫不客气地与他断绝了来往。

究竟什么样的茶品才是佳品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辨别标准。明代冯梦祯的《快雪堂漫录》说徐茂吴善辨茶之真伪,他以虎丘茶为第一名品,归为“王种”;阳羡岭茶中的精品,则为“妃后”;天池龙井,位列“臣种”;其他茶类,就只能算作“民种”了。这是对茶品划分等级的一个喻说,还是比较生动的。清代武夷天游观的静参羽士也将茶品分为四等,他的标准是香、清、甘、活,事见梁章矩《归田琐记》。

静参说:“茶名有四等,茶品有四等……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梁章矩以为,这一番话里有《茶经》所不见的精妙之处,而且还说陆羽在梦里恐怕都未见得想到过这样的道理。这位静参羽士把品味茶品的关键,归结到舌根的功夫上,不知清代还有没有这样用心、用骨品味茶之精髓的人。陈贞慧的《秋园杂佩》,就讲述过这样的体验。

他说阳羡茶中以岭茶最佳,而盼茶中又以庙后所产为上品。庙后茶色、香、味三淡,刚品时人口只觉淡泊,一会儿“甘人喉”,又一会儿“静人心脾”,再一会儿“清人骨”。他以淡味为至味,而且还说士大夫中知道这一点的屈指可数。

茶人虽然各人对茶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对某些茶品情有独钟,但这并不是说品鉴不会有大体相似的标准。

对茶的色、香、味:形都可进行品鉴。茶色,分成茶色、汤色和叶底色,同是绿茶,这三色在不同的茶品上均会表现出差异。茶形,不仅干茶有扁形、针形、颗粒形、圆珠形等,冲泡后的形状也变化多样。味与香,是内质的体现,口鉴难度比较高。不同的茶品,味道会迥然不同:毛峰、云雾茶,味道鲜醇爽口,浓而不苦,回味甘甜;碧螺春、毛尖茶,味道鲜甜爽口,汤味清和,清口生津;红茶,味道浓烈,醇厚鲜甜。干茶香型有甜香、焦香、清香几种类型,茶汤又可分为粟子香、果味香、清香几种类型,花香茶除茶香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花香。

对于茶品的赏鉴,还包括新茶与陈茶的区别,春茶、夏茶与秋茶的区别,高山茶与平地茶的区别,涉及到生产的季节与地域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将当年采制的茶称为新茶,而将上年及更早采制的茶称为陈茶。唐庚《斗茶记》说“茶不问团铐,要之贵新”;又《画漫录》引司马光的话“茶欲新,墨欲陈”,都认为茶叶以新茶为佳,色、香、味、形都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而陈茶显陈气、陈味、陈色,茶叶的酸类、醋类、醇类乃至维生素类物质发生了改变。

用现代茶学的话来说,由于光和氧气的作用,茶叶存放久了,会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分解,如绿茶叶绿素分解后,茶色的青翠嫩绿便会变为枯灰黄绿,同时由于抗坏血酸氧化产生的茶褐素又会使茶汤变成浑浊的黄褐色。对红茶而言,由于茶黄素的氧化和分解及茶多酚的变化,颜色会由乌润变成灰褐色。对陈茶滋味发生变化的分析是:由于茶叶中醋类物质氧化而产生易挥发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使茶叶可溶于水的成分减少,所以滋味会由醇厚变得淡薄。又由于芳香物质的氧化和挥发,陈茶的清香也会远不及新茶。

如果贮存条件较好,茶叶的新鲜程度就会高一些,所以古今都极注意茶叶的包装,一般都要密封收藏。也有一部分新茶在贮存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后,滋味和汤色更好,还会产生一种新香气。古时还有一种改善陈茶气味的简单方法,据《王氏谈录》说,只须采春茶初焙后与陈茶“杂而烹之”,气味便可恢复清新。据说这办法效果甚佳,蔡襄也以为很有可取之处。

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由于茶季的不同,采制的茶叶质量会有一定区别,所以有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分别。古代诗文中常见以春茶为贵的句子,因为春茶色、香、味均在夏、秋茶之上。例如绿茶,由于春季茶树生长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春芽肥壮,色泽翠绿,成茶滋味鲜爽,香气浓烈,所以采春芽制成的绿茶品质最好。如名品高级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顾诸紫笋等,都是幼嫩芽叶精细加工而成的春茶。到了炎热的夏季,茶树芽叶生长过快,使能溶于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尤其是氨基酸与含氮量的减少,使茶汤滋味远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也不那么浓烈。而且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高于春茶,所以夏茶滋味也显得苦涩一些。秋茶采制时,气候虽在春季之下、夏季之上,但已非茶树的最佳生长期,且经春、夏两季的采摘,茶叶内含物质已渐渐减少,所以滋味与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叶色泛黄,不如春茶、夏茶。

对于春茶、夏茶、秋茶的区别,现代茶学家们为我们提出了一些辨别的标准,通过冲泡前后的色、香、味、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红茶色泽乌黑,绿茶色泽绿润,香气馥郁,便是春茶。如果是夏茶,茶叶结构比较松散,红茶颜色泛红,绿茶较为乌黑。要是秋茶,茶叶大小明显不一致,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香气较为平和。冲泡以后,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红艳,就是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缓慢,稍欠香气,绿茶滋味苦涩且汤色青绿,红茶滋味欠厚带涩且汤色红暗,便是夏茶。

如是秋茶,不仅香气不高,且滋味淡薄,叶缘锯齿比较明显。

对于高山茶与平地茶的区别,大体可以由这几个方面看出来:高山茶由于生长环境优越,芽叶肥壮,颜色绿,茸毛多,香气馥郁,滋味浓厚,耐冲泡。平地茶芽叶较小,叶色黄绿,香气欠久,滋味稍淡。高山茶的品质一般优于平地茶,尤以在海拔一百至八百米山上生长的茶叶为好。茶农有时也想法在平地造出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以得到品质优良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