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史海拾珍
16367900000027

第27章 党史珍闻(8)

1983年6月,邓小平说:“台湾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代表时,第一次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观点。他在南巡途中,把“市场经济”问题讲得更简明透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终于成为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主旋律,并正式写入十四大政治报告中。

我国火药的使用

火药发明以后,不久就被人们应用到武器上,唐末宋初发明的火药箭,是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早期形式。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还制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献给宋朝廷。火药武器的出现反过来又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大规模生产。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一书记下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三种火药武器药烟球、蒺藜火球和火炮的配方:如制药烟球用焰硝三十两,硫黄十五两,木炭五两,外加巴豆、砒霜、狼毒、草乌头、黄蜡、竹茹、鮉茹、小油、桐油、沥青等。宋代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战争接连不断,促使火药武器发展得很快,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如何利用火药的大爆炸性能。北宋末年,人们制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比较强的武器,1126年,宋朝李纲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的。震天雷是一种铁火炮,它的外壳不再象以前一样是布壳、皮壳,而是铁壳,铁的强度大,爆炸威力也更强。《金史》中曾对此作过生动描绘:“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以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卷一一三《亦盏合喜传》)。火药性能利用的转化标志着火药的制造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火药除使用于武器制造外,还应用于娱乐方面,主要就是爆仗、流星、烟火这些游艺。在这方面,虽然古书也提到“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事物纪原》),但更多的记载是在北宋以后。《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宫中放爆仗和烟火,《会稽志》书中也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有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梦粱录》中讲得更详细:

“十二月有卖爆仗、成架烟火之类。”大约在三、四十年前,我国民间还有在一、二丈高的木架上施放的烟火,这种烟火与今天施放到空中的烟火不同,时间可以长达二、三小时,其间可以出现各色灯火、流星、爆仗等,有时还有重重帷幕下降,出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布景。另外宋朝还有“地老鼠”等火技,据说在宫中施放时,“地老鼠”喷着火在地上乱窜,曾使宋理宗的“母后”大吃一惊。元朝的大书法家赵孟瞓还专门写过一首赞美当时烟火的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火霍火霍喧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可见当时施放烟火时的壮观情景。明代的杨循吉在一首除夕诗中提到“火戏有梨筒”。梨筒后世又叫梨花筒或兰花筒。它是把火药和铁屑的混合物装在或大或小的竹筒里,筒的顶头有一根引线。点火后,火传人筒中,火药燃发,喷出几丈高的火焰,铁屑燃烧,发出兰花状火星,甚是好看。

珠算盘起源于何时

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

据考证,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理由有五点:第一,珠算盘在北宋时就有,当时叫串档算珠。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河北省巨鹿县故城,因为黄河改道,泛滥成灾被淹。1921年我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故城三明寺挖掘的文物中发现了一颗木质的算盘珠,大小和现在的算盘珠一样。

第二,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左边,有一处赵太丞药店,店内柜上有一件用品,形状很象算盘。据研究珠算历史的专家多次考证,它是一把十五档串档珠算盘。

第三,宋代张孝祥曾写过一首咏珠算诗,诗有“商归斗算珠”一句,意思是说商人做完生意后,回家拨动算盘记帐。

第四,明代著名的教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附录《算法源流》中记录了宋代元丰、绍兴、淳熙以来所刊刻的各种算书,象《盘珠集》、《走盘集》等书刊虽然都已失传,但在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里都有记载。

第五,宋代有《三珠戏语》的谚语。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29卷的《井珠》也曾引用谚语,谚语里提到的擂盘珠、算盘珠、佛顶珠被后人称为“三珠戏语”。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有“宋人三珠戏语”的记载。由此说明,珠算盘在我国北宋时就已经为民间广泛使用。

文房第五宝——笔筒

置之案头,造型各异,陶瓷玉木,千姿百态,笔筒的确算是文房第五宝。

早在宋代,我国便出现了陶瓷笔筒,到明清时,种类已发展到五彩瓷、青花瓷、钧窑瓷、粉瓷、窑变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类笔筒价值以其瓷制品的优劣为准,如明代的斗彩、青花瓷都是稀有品种。到了清代,制作工艺更为讲究,如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仿木釉、玳瑁釉等,许多成了皇室的御用笔筒,为历代中国工艺品宝库中的稀世珍品。清乾隆年间,苏州还出现了用玉雕镂的笔筒,其间各种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再现,反映了当时文人隐逸的情趣。

笔筒中最有特色的还属木制品。深受收藏家青睐的首推硬木类。

硬木中主要有紫檀、乌木、红木、黄花梨木、楠木等,其中紫檀木称木中之王。笔筒经过文人和匠人的合作,讲究以整块硬木挖雕而成形,更具丰富的艺术表现魅力。明朝嘉定年间的雕刻家朱贺和清初的吴三藩都是制作笔筒的高手。他们的作品多数被选作贡品,供皇室人员玩赏。

团城玉瓮

北京团城上的玉瓮,被称为“团城玉瓮”,是我国现行形体最大、时间最早的传世玉器。

玉瓮通身用玉雕成,青白中夹杂些墨色,瓮高70厘米,长182厘米,宽135厘米,周长493厘米,重量大约为3500公斤。玉瓮形体古朴厚重,瓮口为椭圆形,周身雕有精美的花纹。海马、海龙、海猪、海犀在云涛、激流、漩涡中翻跃奔腾,时隐时现,这些图案都是因玉的质地、花纹而精心设计雕刻的,使整个玉瓮造型生动,气度不凡。

玉瓮又名黑玉酒瓮、渎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储酒的容器,据说它可以装酒三十余石(60公斤为一石)。玉瓮最早安置在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外的真武庙。清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得知此瓮,便派人以千金换得,置于团城承殿内,以后又修建了玉瓮亭,专门安放玉瓮,并配以汉白玉宝座。还作了三首七言诗刻在玉瓮膛内,玉瓮是我国琢玉工艺史上一件罕见的大型玉器,也是珍贵的文物。

漫话宣纸

宣纸是我国有名的绘画用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今的绘画和书法大师都很喜爱它。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贾宝玉和几个人在议论大观园的时候说:“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这里说的雪浪纸,就是一种宣纸;宝玉所说的托墨,指的是宣纸所具有的托墨性。

由于宣纸具有一次吸附性,因此,落墨着色的时候会出现发洇的现象。只要作画的人掌握笔中的水墨得当,又熟悉宣纸的特性,那么,运笔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收到墨彩生动丰富的艺术效果。用宣纸作画,一眼看去,用浓墨的地方发亮,用淡墨的地方层次分明,能够表现水墨的特殊功能。

一千年来,宣纸为我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增添了感人的丰采。

人们平常说的宣纸,一般指的是“生宣”,而这种“生宣”一旦上了胶矾之后,就制成了“熟宣”。熟宣也叫素宣。这种宣纸洇水性大大减弱,很适合画工笔画。不过它有个缺点,放久了会发生“漏矾”或脆裂现象,应引起注意。

宣纸因原料、制作和用途的不同,而形成了种类繁多、名目各异的品种。根据配料的不同,宣纸可分为绵料、黄料、净皮三大类;按厚薄不同,又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等,按尺寸不同,还有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宣、丈六宣等等;此外,还有经过特殊加工的蝉衣宣、玉版宣、虎皮宣、珊瑚宣等,共计几十个品种。

从外观上看,宣纸跟普通纸比较,只是更匀薄,更洁白罢了,但是在原料上却大不一样。普通纸一般是用木材或芦苇等制成,而宣纸却要用青檀皮和稻草作为主要原料。青檀皮是我国特产的一种青檀树上的嫩枝条皮。造纸的时候,挑选开花两年的青檀树,砍伐以后,用它的枝条做原料,可以造出上等宣纸来。宣纸所用的稻草,也不是泥里生长的稻草,而是那种生长在砂田、含木素较少、纤维质量较好的“陈年壮杆”。

宣纸的生产有十几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每一工序都需要娴熟的技术和高超的手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宣纸的质量精良。

我国安徽泾县的乌溪、小岭一带,是宣纸的主要产地,那里自然条件幽美,檀树茂密挺拔,河水清澈透明,因此,这里出产的宣纸质地纯洁、绵韧,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受到书画家的欢迎。

摘自《古今中外》

改革家——孝文帝、张居正

北魏是由北方鲜卑族首领拓跋王圭建立起来的政权。公元471年,拓跋宏继位,这就是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针对北魏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不稳固的形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场改革,从公元485年开始,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时,由于孝文帝还年轻,一切大政方针都由他祖母冯太后主持决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颂布均田令。均田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种庄稼的土地)40亩,妇女20亩,这部分土地不允许卖。此外,男子还授给桑田100亩,叫“永业田”(即归私人所有的土地),政府以后不再收回。

(二)重新制定了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需要向国家交纳粟米二石、布帛二匹。

(三)建立三长制。在基层依次设置邻长、里长、党长、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第二阶段的改革是在公元490年,孝文帝崇政以后进行的。首先是迁都。北魏都城原来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不适合做国家的政治中心,孝文帝于是排除种种阻力,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其次是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明文禁止用鲜卑语和鲜卑服饰,改用汉语和汉人服装,又将拓跋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大户人家通婚,还将一些鲜卑的旧习俗废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客观上缩短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为了扭转当时民穷财竭、危机四伏的局势,巩固封建统治,针对土地兼并猖獗、吏治腐败、武备松弛等严重问题,在公元1581年担任内阁首辅以后,他极力进行了大胆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政治上,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整顿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力。严惩贪官污吏,起用贤能之士。(二)军事上,任李成梁镇守辽东,委派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使边防得到加强,也改善了民族关系。(三)经济上,首先清丈全国的土地,查出了大量隐瞒的田亩。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一并征收手续,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次改革只进行了一年左右,但经过改革,明朝后期的政局有了一定的起色,国家财政也出现好转,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李世民严惩贪赃枉法者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本王朝的长治久安,经常告诫官吏不要贪财爱利。他曾对大臣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国。”他要求,凡是“受任,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都必须做“益国利人”的廉洁之臣。

为了杜绝官吏的贪赃枉法,在贞观初年,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开始修订律令。贞观十一年颁布的《唐律》中规定,主管官员受财枉法者,接受一尺绢,打一百杖,接受一疋绢,判刑一年;接受十五疋绢,处以绞刑。一般官员贪赃一尺绢,打九十杖;二疋判刑一年;二十疋处以绞刑。另一项法律《关市令》规定,锦绫罗等丝织品、兵器、金银铁和名贵药材等,严禁走私。

对于触犯法律的贪官污吏,李世民能依照法律严惩,不讨好亲贵。贞观元年,李世民的同族叔父、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私出边境,进行非法交易,走私贩私,豢养一百多无赖子弟,经常侵扰百姓,并想外逃。事情发觉后,李幼良被赐死。贞观十四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陈国公君集,攻下高昌国后,私取财宝,将士们也跟着盗窃,唐太宗下令逮捕君集等入狱,因为他的战功卓著和大臣们极力保奏,才免去坐牢。后来,他又受皇太子的贿赂,图谋不轨,唐太宗就杀了他。贞观三年,原李世民当秦王时的老部下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撤职。他以老朋友关系向李世民乞求复职,李世民不准,还是罢了他的官,遣送回家。

尽管《唐律》对贵族官僚、皇亲国戚等都可以减罪,但是李世民对那些封爵高、衙门大、权势重,甚至皇亲国戚中的贪赃枉法者,都是深恶痛绝、依法严惩的。这无疑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元璋训子

明太租朱元璋,自从登上明朝开国皇帝宝座后,整天提防权臣谋反,从怀疑、猜忌到滥杀功臣、将帅。胡唯庸案、宋濂案、李善长案一起又一起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甚至连太子朱标也认为诛杀大多,有失民心。这事传到朱元璋耳边,他想别人有意见倒没什么,为什么太子朱标这样愚笨,不理解他的用心。他决定要使太子明自其中的道理。一天,朱元璋带太子朱标到郊外出游。这天,风和日丽,景色宜人。朱元璋看到路边有一根尽是棘刺的木杖,转身对太子朱标说:“你把那根刺杖给我拿来!”太子朱标一看这根木杖全是棘刺,平时养尊处优的朱标不知从何拿起,面有难色。于是朱元璋吩咐随从把木杖上的棘刺全部去掉,使它变成一根光滑的木杖。

这样太子朱标就很容易地把木杖拿起来。朱元璋又问太子:“为什么现在这根木杖好拿了呢?”太子回答说:“因为木杖上棘刺都去掉了!”朱元璋高兴地说:“对了!”并进一步说:“木杖有棘刺,你没法拿。我今天杀的这些人,就是为你去掉棘刺,使你将来稳操权杖。”传说朱元璋造好应天府(南京)皇宫后,带领他的儿子同游钟山,居高临下观察皇宫形势,发现皇宫离钟山太近,对城防不利。朱元璋问儿子们:“父王新建的皇宫怎样?”其中一个儿子回答说:“钟山上面架大炮,炮炮打在午朝门。”意思是说皇宫离钟山太近了。朱元璋听到后,把怒火强捺在心头,什么也不说就离开钟山回宫。在回来的路上他要随从买些桔子给这个儿子吃。儿子回官后,母后问他今天和父王出游情况,他一一作了回答。母后听后顿时泪如泉涌,伤心之至,儿子不解地问:“怎么啦?”母后回答说:“父王最后给你吃桔子,意思就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她连夜让儿子离开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