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文坛趣话
16368100000015

第15章 识才(3)

事有巧遇。有一天,剑桥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霍普金斯到图书馆借书,他要借的是一本高深的数学专著,一般学生是不可能读懂的。令教授诧异的是,图书管理员告诉他:“这本书被学生麦克斯韦借走了。”教授很快找到了麦克斯韦,看见这个年轻人正在埋头作摘抄,笔记上涂得挺杂乱。霍普金斯对这好学的青年人发生了兴趣,并诙谐地指点说:“小伙子,如果没有秩序,你永远成不了优秀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热情地招收他为自己的研究生。

麦克斯韦在霍普金斯的指导下,克服了杂乱无章的学习方法。霍普金斯还介绍另一位著名数学家斯托克斯作为他的第二位导师。在两位名师的指点下,麦克斯韦2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数学学位考试。后来,终于成为建立了完整电磁理论的卓越的物理学家。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怎样问世的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一百多年来,它跨越了时空和国界,成了全世界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的一本书。可是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并不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而是一位牧师兼数学家和逻辑学家。那他怎么写起儿童读物来了呢?

原来,道奇森一辈子没结婚,可是非常喜欢小孩,特别是乖巧伶俐的小女孩。他最喜欢的一个小姑娘名叫爱丽丝·利德尔,是一位教长的女儿,长得非常可爱。1862年7月4日,道奇森带着利德尔家三个小姑娘,作了一次水上旅游。道奇森在船上给爱丽丝姐妹讲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爱丽丝听入了迷,临别时恳求他写下来给她。于是道奇森写了一篇一万八千字的《爱丽丝地下历险记》,送给爱丽丝。也巧,这篇手稿在传阅过程中被一位叫亨利·金斯莱的儿童文学作家看到了,行家慧眼识宝。于是,他便专门托人劝道奇森将它进一步修改出版。道奇森的朋友麦克唐纳把稿子带回家念给孩子听。六岁的小男孩听后大声说:“我希望这本书印六万册。”这样,道奇森就在它的基础上扩充,改写成五万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于1863年7月4日即那次郊游一周年出版。

俞樾为无名小卒作序

清朝末年,我国教育界曾广泛流传过俞樾(1821—1907)为孙诒让作序的佳话。

当时,年逾七旬的俞樾已是著名的学者,而比俞樾小二十七岁的孙诒让(1848—1908)在学术上却还是个无名小卒。可是孙诒让,在自己的处女作《札迻》的自序中,评论俞樾的口气却很大,说他的论著一般,并且有不少错误,仅把他置于“其余诸家”之列。

著名学者俞樾看到《札迻》的自序时,不但没有感到恼火,反而为孙诒让敢于评论自己的缺点、弱点的精神所感动,欣然为孙诒让的著作写下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做了较高的评价,还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热情帮助、鼓励他超过自己。

“我不是在开玩笑”

1929年的一天,徐悲鸿(现代画家,1895—1953)应几位朋友相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

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他正思忖着,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几对虾子,只见它们体若透明,摇须晃尾,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曾经观赏过世界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巨星,以他那善识人才的慧眼,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想到这里,徐悲鸿暗自点了点头,随即叹了一口气。

“徐先生,这齐白石是个60岁的老头,听说他以前是个木匠,画得是不怎么样!”

“不,我是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这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啊!”

“哈哈,您真会开玩笑,把一个性格怪癖、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当大师!”

徐先生的脸色严肃起来:“我不是在开玩笑,我不仅要去拜访他,而且还要聘请他当教授,这样的人才不重用,实在可惜。”

“什么,请齐白石当教授?”友人望着离去的徐先生感到不可思议。

徐先生拜访齐白石回来,兴奋地对人说:“齐白石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我不能眼看着他老死槽枥,我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他。”

几天后,徐先生果真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注:徐悲鸿任该院院长)教授,他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集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它似一阵春雷,震撼着当时保守势力猖獗的中国画坛。

“李斯特的学生”

这是发生在德国一个小城市里的事:有一位姑娘要开音乐会,她在海报上说自己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匈牙利人,1811—1886)的学生。

不料,就在音乐会的前一天,李斯特突然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吓得浑身哆嗦,脸色苍白,好半天才抽泣着诉说了她这个孤儿的艰难身世,冒称李斯特的学生完全是为了生计。

她跪在李斯特面前,泪流满面,请求宽恕。

“噢!原来是这样。”李斯特把姑娘扶起来,和蔼地对她说,“让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办法。”姑娘看李斯特这么和蔼可亲,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李斯特要她把晚间演奏的曲子弹一遍给他听,并且边听边给以指点。末了,李斯特爽快地说:“好了,晚上你大胆地上台演奏吧,现在你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增加一个节目,是由你的老师——我为我的学生演奏的。”

第二天,音乐会如期举行。临近结束的时候,听众突然欢呼起来,原来,弹奏最后一支曲子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李斯特。

一棵新苗是怎么破土而出的

1882年,23岁的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1859—1927)抓住当时很少有人问津的一个重要项目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满怀希望地寄给了他的母校——乌普沙拉大学。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这项研究的科学价值,因而错误地把这篇富有创造性的论文评为四等。

“四等”——这意味着参加博士考试的失败。对于年轻的阿列纽斯来说,这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但是,这个坚强的年轻人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他把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抄写了若干份,毅然分送给不少知名科学家。

在众多的科学家当中,惟独里加高级工艺学校教授奥斯特瓦尔德,对他那篇落选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1884年8月,奥斯特瓦尔德从德国的里加亲自去瑞典访问了年轻的阿列纽斯,并代表里加高级工艺学校授予他博士学位。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青睐”,使得阿列纽斯摆脱了困境。同年11月,他被委任为乌普沙拉大学物理化学讲师。在这之后,奥斯特瓦尔德对阿列纽斯研究工作继续给予大力帮助,从而使他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离理论,并使这一理论逐渐为科学界广泛理解。1903年,阿列纽斯终于因这一重要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长凳上的谈话

法拉第能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介绍人是戴维爵士。

他俩的这一次谈话是在学院实验室窗边长凳上进行的。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并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说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那又怎么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还在自己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可能因为你没到实验室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里来。科学太艰苦,要求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哈,你在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氢和氮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弹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谈话的结果,戴维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后来,有人要戴维填表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他在表的最后写着:最大的贡献——发现法拉第。

慧眼识鲁迅的“伯乐”

1913年4月,上海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以“周遑(chuo音戳)”署名的一篇小说《怀旧》,这就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就是恽铁樵。

恽铁樵是慧眼识人的,虽然他和鲁迅并无一面之缘,但看到这位并不知名的“周逴”的才华,就热情复信,大胆把文章编排在“卷首”突出的位置,并且加了评语,向社会推荐这篇小说及其作者。恽铁樵赞赏鲁迅的第一篇小说不是偶然的。鲁迅的《怀旧》,符合他爱好写实主义和“雅洁”的文学主张与标准,鲁迅的才华使他看到这是一颗新星,于是,就满腔热情给予鼓励和培植了。

卓别林第一次登舞台

卓别林第一次上台是在他五岁那年。他的母亲是杂剧场的喜剧演员,有一次演出时突然嗓子哑了,她不得不离开舞台。

舞台掌管灵机一动,建议让卓别林代替,因为他以前曾经看到卓别林当着母亲和朋友的面表演过,相当精彩。

在一片混乱中,当舞台掌管亲自把卓别林介绍给观众时,全场顿时静了下来。面对灿烂的灯光和坐满了人的剧场,卓别林无拘无束地唱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叫《杰克·琼斯》。卓别林刚唱到一半,钱就像雨点似的扔到台上来。卓别林立即停下,说他必须先拾起钱,然后才可以接着唱下去,立即引得观众大笑。别人帮他把钱拾起来,他才继续唱歌。他向观众们谈话、舞蹈,还做了几个模仿动作。他模仿母亲唱的那支《爱尔兰进行曲》,当卓别林唱到歌中的叠句时,情不自禁地学着母亲沙哑的嗓音唱,没想到观众却大为欣赏。

这一次临时安排的“特别演出”,使卓别林的艺术天才崭露头角,使他在光辉艺术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关键性的第一步。

一部著作的发现

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穷人》,却因多年得不到出版而深感苦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诗人涅克拉索夫(1821—1877)读了这部小说,很兴奋地将它推荐给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

这时,别林斯基正在病中。他抱病读完了书稿,心情非常激动,竟不顾病弱的身体,连夜赶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里,紧紧地拥抱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祝贺你,写出了一部成功的著作。”

由于别林斯基的赏识,无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成为俄国文坛上的一位著名作家。

识傅抱石于落魄之中

1933年,徐悲鸿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那年夏天,他带着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他的寓所每天都有造访的人。

一天上午,一个年近30的来访者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人穿一件旧长衫,腋下夹着个小包袱。他打开包袱,拿出几块图章和几张画。徐悲鸿看了图章的拓片,发现刻得很好,细看边款署名是:赵之谦。这人其实叫傅抱石(现代画家,1904—1965),他是为了生活,仿赵之谦的图章卖。徐悲鸿说:“你完全不必要仿。你自己刻得很好吆!”

徐悲鸿又看了他的画,才一展卷,仿佛有一股灵气扑来,徐悲鸿被征服了。

他问:“你现在做什么事?”

那人回答:“在小学里替别人代课。”

他又问:“你进过美术学校?”

回答:“没有。靠自己学的。”

徐悲鸿约他晚上十点钟以后再来。

傅抱石回到家里,简直像范进中了举人一般,高叫着:“见到了!见到了!”并让妻子把家里的画都找出来,说:“悲鸿大师要看。”他挑出几张自己比较得意的送了去,并留下了他的地址。

第二天,徐悲鸿冒雨来到傅家。徐悲鸿说:“傅先生的画,我都看了。顶顶好!”又说:“您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这时,橱门响了。因怕见大师而藏到橱子里去的妻子出来,跪到徐悲鸿面前,说:“您老对抱石的恩德我们来生也报答不了。请受我夫妻一拜。”徐悲鸿急忙搀起傅家夫妇。

为了傅抱石留学的经费,徐悲鸿去找了当时国民党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正忙于“剿共”的熊式辉当然不会对这事感兴趣。徐悲鸿拿出一张画来,说:“我的这张画留下来,就算你们买了我一张画吧。”

经过在场的人劝说,熊式辉勉强同意出一笔钱。但这笔钱不够傅抱石去法国留学的费用,傅抱石只好改去日本。

傅抱石后来的成就证明:徐悲鸿没有把人相错。

一个音乐明星的迅速升起

捷克著名小提琴圣手扬·库比利克有一天来到英国首都伦敦。一次,他在街头看见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正在演奏小提琴。那孩子长着一对蓝色聪明的大眼睛,金黄色的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