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文坛趣话
16368100000002

第2章 文坛

“子任”的由来

有一天,毛泽东同志从同学肖子暲那里借到一本书,叫做《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记述了近代西方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强大作过贡献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同志读着这本书,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十分钦佩,同时盼望中国能有类似的人物来拯救民族危亡。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在书上圈点起来了。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

毛泽东同志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还书时,他抱歉地对肖子暲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肖子暲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着书上的圈圈点点,不仅毫无责怪之意,反而称赞不已。毛泽东同志对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一些人物,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当努力。过了不久,他给自己起了“子任”的笔名,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

“为了中华之崛起”

新的学年开始了,奉天(现在的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回答:“是为了家父而读书。”

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

有的干脆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现在你回答,为什么要读书?”魏校长问。

“为了中华之崛起。”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没听清楚,于是周恩来又庄重、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剑锋”与“笔锋”

1828年4月的一天,在巴黎贫民区卡西尼街的一座四面透风的小屋子里,搬来了一位新房客。不久前,他因经营出版、印刷业破了产,已经欠下了9万法郎的巨额债务,每年单是利息,就要付出六千法郎。债权人半夜三更来敲门,警察局发了通缉令,要把他拘禁起来。实在没有办法了,他才隐姓埋名,躲进了这所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屋子。

他租用了三间屋子,一间作为书房。他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坐在书桌前,认真地思考着:多年以来,自己游移不定,今天干干这,明天干干那,根本就没有集中精力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创作。现在是重整旗鼓的时候了,他蓦地站了起来,在书房的壁炉架上,立上一座拿破仑的小雕像,在雕像的底部,贴着一张纸条,上边写道:“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就是说,拿破仑想用武力征服全世界,没有做到,而我却要用笔征服全世界。

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就是巴尔扎克(法国作家,1799—1850)。

拿起笔来

1904年9月间,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1936)来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用医学把古老的中国,从昏暗愚昧的落后状态中拯救出来,使它走上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在第二学年里,学校增加了一门学科——细菌学。教这一门课程时,细菌的形状全是用幻灯片来显示的。有时还没有到下课的时间,便放映几段时事片子。

有一次放映幻灯时,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给沙皇军队当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抓去枪毙,但围着看的却是一群中国人,他们对于同胞的死亡,竟无动于衷,神情麻木。

在讲堂里看幻灯的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除了鲁迅之外,所有的学生都拍掌欢呼起来。鲁迅觉得十分难受。从那一回以后,鲁迅深深地感到,学医并非一件最紧要的事。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第一件要紧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他毅然弃医学文。

“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爱迪生(美国发明家、企业家,1827~1931)小的时候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老师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退学了。他眼泪汪汪地回到家里,要妈妈教他读书,决心“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

有一天,爱迪生抬头仰望天上的鸟在天空自由翱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他紧皱眉头思索着,忽然想到:如果人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不也会像气球一样升上天去吗?于是他在家里的地窖作实验,发现一种药粉能产生气体。他让小伙伴米吉利喝了下去。可是,不多一会儿,米吉利肚子剧痛,大声哭喊,差点送了命。

爱迪生的爸爸知道后,打了他一顿。“不许你再搞实验了。”爱迪生一听急得要哭,说:“我要是不做实验,怎么能研究学问,怎么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妈妈听了他的话,感动地只好收回了“禁令”。

“休言女子非英物”

1905年冬天。东海的波涛汹涌,浪花不停地冲击着甲板。秋瑾(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879~1907)冲破封建枷锁,再次乘船到日本留学去了。离祖国越来越远,她立身船头,默默地祷念着:“灾难深重的祖国,我要用汗水和热血灌溉你,一定要使你恢复青春。”

在她的耳边,又响起了老祖父的叹息声:“可惜阿瑾是个女孩子。如果是个男儿,……这有多好呀!”想到这里,秋瑾微笑了,心里说:“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

在日本学习期间,她努力摆脱妇女柔弱的气息,并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竞雄”,意思是要与男子作英雄竞赛。她又自号“鉴湖女侠”。她还买来一把锋利的“倭刀”,随时练习使刀开枪,准备为国雪耻。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要操起“龙泉”宝剑,为革命战斗了!

他不鬼混了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828~1910)在青年时期,曾有一段放荡的生涯。他不好好读书,考试不及格,教师把他降了班。他赌博、借债、鬼混,足有一年的光阴在不务正业中送掉了。

但不久,他立即醒悟了,对自己表示十二分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于禽兽,真不是人了。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地找寻出来,写在日记本上,计有八点:①缺乏刚毅力;②自己欺骗自己;③有少年轻浮之风;④不谦逊;⑤脾气太躁;⑥生活太放纵;⑦模仿性太强;⑧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有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的生活,跟了他的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住到农民中间去”

一天黄昏,在巴黎街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无精打采地走着。

他走过一个明亮的陈列橱窗,忽然听到了两个青年站在那里说话的声音。这两个青年一面看着陈列在橱窗里的用彩色粉笔画的少女裸体画像,一面谈论着:

“这幅画糟透了,简直令人厌恶。”一个说。

“是啊,米勒画的嘛。他是个除了裸体女人,什么也画不出来的人!”另一个回答。

那个过路的青年听了这段活,顿时感到头晕目眩。他,就是约翰·法朗索阿·米勒(法国画家,1814—1875)。

米勒回到家里,脸色苍白,心情激动。他对妻子说:

“我决定今后不再画裸体画了,即使生活将会变得更苦,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过了一会儿,镇静地说:“我已经厌恶巴黎,我想回到农村去,住到农民中间去。”

当时的巴黎,有一种怪现象:画女人裸体画还可以换几个钱去买面包,可是那些认真创作出来的绘画,却一幅也卖不出去。谁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就意味着去做讨饭的穷光蛋。

可是,米勒选择了这条饥寒交迫的道路。他离开巴黎,移居到巴比松去了。他在那里定居下来,画了许多表现农民劳动和日常生活的画,终于成了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

“亚洲崛起有黄人”

一天,吴玉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1878~1966)的二哥借债从成都“志古堂”书店买来几本新书,刚进门就被吴玉章抓去一本,伏案细读。当他从书中看到康梁(尤其是梁启超)痛快淋漓、感人肺腑的议论时,禁不住欣喜若狂,拍案叫好,决心做变法维新的志士。

不久,吴玉章从成都来到自贡旭川书院读书,便热心宣传变法维新,别人给他取了个“时务大家”的外号。

变法失败了,吴玉章决定随他二哥走出四川,经上海赴日本求学,寻找革命道路。1903年元宵佳节之时,吴玉章兄弟和朋友九人,从重庆出发,乘风破浪奔赴上海。他即兴作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求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别子情。”

当船过三峡时,他看到神奇美妙的祖国江山,更激起了振兴中华的豪情,以《东游述志》为题,写诗抒怀:

“莫谓东方皆落后,

亚洲崛起有黄人。”

“我要写!”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镇压“黑奴”的所谓《逃奴法案》。此后不久,哈丽哀特·比彻·斯陀(美国女作家,1811~1896)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住在波士顿的弟媳爱德华·比彻夫人寄来的。

“哈蒂,”信上写道,“要是我能像你那样动笔写文章的话,我一定要写点东西,使全国都认识奴隶制度是一桩多么可诅咒的事情。”

斯陀夫人把这封信念给她的孩子们听。念完之后,她把信捏成一团,站起身来,平静地说:

“我要写!只要我活着,我一定要写!”

那时,斯陀夫人已经39岁了,受着疾病和穷困的折磨。

她丈夫卡尔文·斯陀虽在大学教书,可家里有3个孩子,负担很重;家务完全由她负责,既要做菜烧饭,又要给顶小的孩子喂奶,有时还得给报纸写点短文换点稿费来补贴家用,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斯陀夫人咬着牙坚持写作,决心实现自己的志愿。从1851年6月开始,她在《国民时代》上连续发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书一出版,立刻受到了广泛欢迎。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祝贺她说:“原来你就是写了引起这场伟大战争的那本书的小妇人啊!”

“这场伟大的战争”,指的是美国国内为解放奴隶而爆发的南北战争。斯陀夫人为反对奴隶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岁孩子写钢琴协奏曲

有一次,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1756~1791)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

“莫扎特,你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来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合乎规格。父亲故意同他开玩笑说:

“可是你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

“我知道,”小莫扎特生气地表示,“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练习、修改呀?”五岁的小莫扎特,就立下了坚定的志向: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奇人奇志

在一座茂密的小竹林里,站着一个眉头紧蹙的青年男子。他不时地分开竹叶,眺望着远处的一幢房子——那里,是他的家。他不耐烦地自言自语说:“这些讨厌的利禄之徒,怎么还不滚开?”

这个青年人就是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1586~1641)。

今天,他家里来了两个“官人”,想拉他出仕当官。但他早已立下遍游五岳的志愿,对科举应试不感兴趣。因此,躲到竹林里避而不见,随后乘小船游太湖去了。

这个消息传开了,人们称他为“奇人”。

有一次,徐霞客带80岁的老母一同去游了附近的荆溪和勾曲,以引起母亲的兴趣。母亲了解儿子的心意,勉励他说,“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不久,母亲去世了,服丧期刚满,徐霞客就匆匆踏上旅途。他不禁感慨地说:“当初有老母在堂,我不能不有所分心,现在是我可以全心全意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了。”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110年的某一天,我国汉朝的一位史官司马谈在弥留之际,拉着儿子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约公元前145或135—?)的手,说:“我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你再做太史,就是继承我们祖先的光荣事业了。我死后,你不要忘记我所要写作的史书啊!”

一席语重心长的嘱托,使司马迁热泪盈眶。他哭着答道:“小子虽然不敏,一定尽力完成先人的志愿。”

司马迁所说的志愿,就是写作《史记》,他要使这部著作能够做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可是,在他着手写这部大著作不久,李陵案件爆发了。

贰师将军李陵在同匈奴的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投降了。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触怒了汉武帝,被投进了监狱,受到残酷的“宫刑”。

受刑之后,司马迁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剧烈痛苦,曾经打算自杀。可是转念一想,还有一件伟大的事业——《史记》的写作——等待他去完成!自己死了,谁来继续?他鼓起勇气,挺起身来,抹干眼泪,藏起痛苦,拿起笔来,继续写他的书。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生命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包括十二篇“本纪”,十篇“年表”,八篇“书志”,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你的一生”

司徒乔(中国画家,1902—1958)面临大学毕业了。美籍校长司徒雷登要他当教会牧师,这是一个薪金虽然不丰厚但生活却十分稳定的差使;父母指望他找一份能帮助担负六个弟妹生活的职业;他自己的心愿是要当个终身画家,可是这个抉择要以贫穷、失业当代价呵!

怎么办?司徒乔思忖了许久。他想:经济是构成自己憧憬的幸福的最起码条件,但是自己从小热爱绘画,期望拿着画笔来参加变革人民生活,挽救国家命运的斗争,这个心愿一定要付诸实践。他毅然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拿起笔来画了一张半边是笑脸半边是哭脸的自画像,在上面题道:

“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过你的一生!”

他的选择很快传开了。一个苦劝他不动的同学,用半是惋惜、半是警告的口吻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

“阿乔,祝你到处碰钉子,碰到无路可走为止;到了无路可走时,回到北京来过穷日子!”

司徒乔没有动摇。毕业后他拿着画箱和铺盖,搬进了贫民窟里,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