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音乐园地
16368200000017

第17章 音乐小常识(4)

因此,唱山歌也习惯用高腔和尖嗓。歌词内容较广泛,曲调细腻优美,辽阔愉快;节奏自由明朗,不受正规的约速;调式大多用征、羽等调式。流行以全国的有《绣金匾》、《兰花花》等。

青海民歌青海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七个民族。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生活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如汉族山歌就带有藏歌风味。民歌分野曲、家曲、酒曲、舞曲、社火曲等五种类型,其中以野曲最为盛行。野曲即山歌,当地称“花儿”,亦称“少年”。这两个名字原来是男女双方对情人的爱称,以后成为一种民歌的通称。花儿音调嘹亮优美,委婉动听,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在演唱时有用手捂耳朵的习惯,一般即景生情,随编随唱,具有高亢、奔放的艺术风格。流传较广的有花儿《白牡丹》(亦称《互助令》、《花儿想你没法》);社火曲(也称秧歌曲,一种歌舞表演的形式。过去,每逢佳节,村村都办社火如闹秧歌、耍龙灯、跑早船等,主要流行于汉民地区)有《十二月》、《四季歌》等;酒曲即过年过节喝酒庆贺时演唱的乐曲如《十杯酒》、《欢乐》等;家曲即娶亲时边跳边唱的歌曲,有《淌得哥马》、《苏来苏》等。著名的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由青海民歌改编创作而成的。

台湾民歌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宝岛,有高山族(包括十一个民族)、汉族等约一千八百余万人口。一千多年来,福建、广东等省的汉族移民与当地的高山族人民共同对台湾岛进行了开发,在文化艺术上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创造了今天绚丽优美的台湾民歌。其中分(1)高山族民歌,如高山族妇女一边杵米,一边唱歌,经常哼唱的《杵歌》;(2)福佬民谣,即操闽南语的汉族民谣,如台湾童谣《天黑黑》;(3)客家山歌,即操客家语的汉族民谣。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在台湾各地广泛流传,深受台湾人民的喜爱。

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民歌的一种。流行于新疆以及全国各地。曲调优美动听,节奏强弱鲜明。主要运用七声自然音阶“5”、“2”、“6”调式。b7、#1、#2、#4、#5等变音以及切分节奏、同音反复、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使用较多。在快速乐曲中能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抒情、缓慢的乐曲中则表现出深情,委婉和富有诗意。分东、南、北三种不尽相同的类型。东疆民歌:指吐鲁番、哈密一带的民歌。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较早开始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故受汉族音乐的影响较多,除常用的七声自然音阶外,也用五声音阶,句逗明晰,结构规整,对称;南疆民歌:由于交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曲调质朴,谆厚,特富乡土气息;北疆民歌:伊犁一带交通便利,文化交流亦多,民歌发展较快,旋律优美丰富多变化,情绪热烈,结构完整,歌唱性特强。主要伴奏乐器有热瓦甫、独它尔、弹波尔以及手鼓、铁鼓、石片等。全国广泛流传的歌曲《伟大的北京》、《新疆好》等,均是采用维吾尔族音乐语言创作而成的。

哈萨克族民歌新疆民歌的一种。流行于新疆以至全国各地。歌词内容大多结合现实,即兴编就,歌唱“冬不拉”

或“马”是常见的题材。曲调激情欢快,抒情而又奔放,旋法上多用级进。节奏活泼,跳跃,大多模仿马蹄声。重复乐句,混合节拍与带b7音的调式结构是哈族民歌的特色。民歌手和民间诗人被尊称为“阿肯”,他们能歌善咏,是民歌的主要加工者和传布者。主要伴奏乐器是冬不拉、手鼓等。

流传较广的独唱曲《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弹起我的冬不拉》等,都是运用哈族音乐语言创作而成的。

俄罗斯族民歌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黑龙江的呼伦贝尔盟以及逊克、呼玛等县,有少数散居。十八、十九世纪时期,由沙皇俄国迁来。人民能歌善舞,热爱艺术。民歌曲调深情宽广,浑厚舒缓,节奏平稳从容,结构方整对称,调式大多采用自然大小调式,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风格。

朝鲜族民歌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各省,其中的半数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达,文化普及,艺术繁荣,民间歌舞盛行,群众能歌善舞,音乐特富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伽佴琴。《道拉基》、《嗯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红太阳照边疆》、《敬爱的周总理来过我们的家乡》、《我为革命放木排》以及《母亲留下的伽佴琴》等流传于全国的乐曲,就是采用朝鲜族音乐语言创作的歌曲。

高山族民歌高山族是台湾省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民间文学丰富,歌舞、古谣、神话、传说优美动人。乐器有咀琴、竹笛、鼻箫和弓琴等。民歌《火红的太阳就要出来》以及《渔歌》、《红太阳一定要照亮台湾》·等影响甚广。

土家族民歌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受汉族影响较早,风俗习惯已与汉族大体相同。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以摆手舞、史诗、山歌为最著名,并享有“歌的海洋”的美誉。山歌几乎人人会编会唱,有诉苦歌、劳动歌、战歌、情歌等几种。曲调明快悠扬,节奏活泼鲜明,大多采用五声征调式,田野气息特浓。《土家今日幸福多》就是在土家族民歌基础上创编的一支领唱与合唱的乐曲。

黎族民歌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口头文学十分丰富,人民热爱歌唱,歌词多为七字句与四字句,词中多衬词与虚字。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出口成歌。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平稳匀称,调式以徵调式为最多,羽调式,商调式次之,民族色彩鲜明突出。民歌《五指山歌》等流传最广。

瑶族民歌瑶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六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最为集中。口头文学丰富,男女老幼能歌善舞。瑶族婚姻,有青年男女通过节日对歌求爱的习惯。《瑶族山歌》、《蝴蝶歌》等民歌,流传较广。其特点是:

衬词丰富,曲调明快风趣,节奏活泼跳动,结构规整对称,民族色彩鲜明。女声小合唱《丰收歌儿满山间》就是采用瑶族音乐语言创作的乐曲。

壮族民歌壮族,绝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居住云南、广东、湖南等省。口头文学极为丰富,山歌尤享盛名。民歌曲调婉转细腻,优美动听,节奏复杂多变,常用5/4或3/4与4/4的交替节拍。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以及二声部的合唱等。《红七军北上去江西》、《月亮出来亮晃晃》、《莲藕开花朵朵鲜》等民歌流传较广。

歌舞剧《刘三姐》就是运用壮族音乐语言创作而成的。

彝族民歌彝族,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川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文化悠久而发达,文学艺术丰富优美,著名长诗《阿诗玛》;舞蹈《阿细跳月》;民歌《彝族山歌》、《小妹花》、《心不乐》以及《山药腔》、《海莱腔》等影响较广。彝族民歌的特点是:歌词简炼朴实,比喻形象、丰富,结构方整对称,曲调辽阔明快,缠绵而悠扬,田野气息特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等。

藏族民歌藏族,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的部分地区。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丰富多彩,有“堆谢”、“锅庄”、“果谢”、“弦子”、“热巴”以及即兴的对歌、山歌等。民歌题材广泛,歌词洗炼风趣,比喻生动形象,曲调丰富多变,深情嘹亮,节奏活泼热烈,风格独特。主要伴奏乐器有笛子、藏京胡、鼓、钹等。民歌《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雪山放金光》、《阿玛勒俄》、《弦子舞曲》等,流传全国。广泛流传的歌曲《逛新城》、《洗衣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均是采用藏族音乐语言创作而成的。

古代歌曲亦称“古曲”。包括琴歌、词曲、散曲、套曲、牌子曲以及兄弟民族的史诗歌曲等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歌曲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有文人参与了创作或加工整理的,但也包括少数民间的歌曲。由于封建时代对音乐家的轻视,一般乐曲都不注明曲作者的姓名。古曲大都由文人利用既有曲调填词而成,也有文人的诗词被人配以民间曲调而成的。

少数民族的史诗长歌是依靠世代口传而保存至今;汉族古曲主要从古代乐谱《魏氏乐谱》、《纳书楹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及《白石道人歌曲》和古琴曲谱中发掘出来的。著名的古代歌曲有《满江红》、《扬州慢》、《阳关三叠》等。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原为古琴曲,以《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最为流行。曲调采自民间,纯朴浑厚,韵浓味深,流传极广。另有歌唱的阳关三叠,主要歌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原诗名《送元二之安西》、表达送友人西出阳关时的离别情绪。以后,“阳关”二字被后人用作表达各种离情,并进而成为“离别”的代名词;“三叠”:即重复三次。后代文人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今天的“三叠”。乐曲结构由“三大叠”加尾声组成。“三叠”中每叠都有两小段构成,每叠再现时作了恰当的变化,第三叠后还加入14小节的扩充句,使形象更加鲜明,悲伤气氛更为突出。

念奴娇古代歌曲。以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具有独特的格调和表现手法,词意是描写如画的江山,歌颂古代的英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政治上的失意和不满。词曲吻合紧密,结构层次清楚,曲调富有气魄,是一首雄壮的颂歌。

满江红古代歌曲。南宋岳飞作词。抨击统治阶级的无能、屈辱,表达自己忠勇爱国,英雄忘我的精神。曲调沉毅宽广,古朴动人。结构基本上由两叠互相成反复的曲调构成,词曲结合紧密,流传极广。

阿诗玛彝族长篇叙事歌,主要流行于云南路圭山地区。“阿诗玛”成功地展现了兄妹俩同封建压迫所进行不屈斗争,塑造出兄妹俩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追求自由、理想、幸福和光明的坚强意志。歌词简朴深刻,比喻生动形象,曲调纯朴舒缓,节奏平稳明快。结构洗炼简洁,长期在彝族人民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