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音乐园地
16368200000007

第7章 乐坛轶事(2)

1791年,他的病逝更具传奇色彩。他刚写完著名歌剧《魔笛》后,一位不知名的陌生人请他谱一首《安魂曲》。他十分虔诚地说:“这就是我自己的安魂曲”,开始动笔没多久,就在维也纳溘然病逝,年仅35岁。第二天,他的遗体被送往贫民公墓草草埋葬。

莫扎特短短一生中,音乐生涯占了30年,共创作75卷作品,包括《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著名歌剧和交响曲,不仅至今久演不衰和倍受推崇,而且对后世音乐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与舒伯特

年轻的舒伯特与大名鼎鼎的贝多芬,都生活在维也纳这座音乐城里,但彼此并不认识。舒伯特非常崇拜贝多芬,立志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有一次,舒伯特租了一辆马车,带上自己的作品去拜见贝多芬。他在贝多芬家等了好长时间,贝多芬也没回来,他只好把作品留下,败兴而归。

这件作品到贝多芬病重时,才在病榻上被发现。贝多芬阅后,激动地问服侍他的学生:“这里有神圣的光辉!是谁创作的……?”有人知道是出于舒伯特之手,立即转告舒伯特。当舒伯特赶到贝多芬的病榻前,贝多芬说话已经很困难了,他握住舒伯特的手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两人的初次相会竟成了永别。

在贝多芬的激励下,舒伯特把一生献给了音乐事业,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曲,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舒伯特逝世后,人们根据他临终前的要求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旁边。

钢琴故事员肖邦

160多年前,波兰有个大音乐家,名叫肖邦,从小跟父母一起住在华沙附近的村子里。父亲是个小学教员,每天教肖邦弹奏钢琴;母亲常常教肖邦读诗读文。肖邦9岁时,弹奏钢琴已经很出名了。

一天傍晚,父亲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学校。这一来,小学生们就像老鼠看不见猫,捉迷藏拍桌子,吵吵嚷嚷,一片混乱,简直闹得不可收拾。

正在这时,教室的门渐渐打开了,肖邦走了进来。他两眼紧紧盯住墙边那架乌黑的钢琴,大声说:“不要闹啦!安静下来,我要用钢琴给大家讲故事。”

“钢琴还能讲故事?”

“这倒头回听见哩!”

小学生们议论了一番,就将信将疑地坐到各自的位置上,睁大着眼睛,急切地等待肖邦用钢琴讲故事。

肖邦慢慢地在琴凳上坐下,轻轻地打开琴盖,灵巧的手指按在乳白色的琴键上……。

呵,钢琴讲故事了,在讲一个强盗的故事。那些强盗,可恶的强盗,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悄悄地把梯子搁在墙上。他们爬呀爬,爬过了大墙,爬进了一所房子。忽然,房内传来一阵琴声,惊天动地的琴声。这一下,强盗们害怕了,惊慌了,逃跑了。他们逃呀逃,逃到一个漆黑的树林里,一个个躺下来,渐渐地睡着了……故事讲到这里,肖邦仍然十分轻地弹奏着钢琴。教室里安静极了,再没—点声息。原来在轻轻悠悠的琴声中,不仅那伙强盗睡着了,连小听众们也都睡着了哩。

肖邦轻轻地走到门外。过了些时候,他看到父亲回来了,就又回到钢琴旁猛按琴键,小听众们一个个惊醒了。

父亲明白了。他望着肖邦稚气的圆脸,又惊又喜,心里默默地想:“多么聪明的孩子呀!”

他从错音中走了出来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李斯特(1811—1888),钢琴技艺十分惊人。

但最为不凡的是,李斯特在钢琴演奏上出现了错音,也不在乎。有位音乐评论家曾对李斯特弹奏钢琴出过错音,而又如何从错音巧妙地走出来,作过一番有趣的描写,他这样写道:“李斯特的双手堂而皇之翻滚着一串琶音。然而在到达最高音时,手指却弹低了半个音。我屏住气看看他究竟像平常人一样纠正那个音,还是让那个音保持和声上的不解决悬挂在空中。他的嘴似笑非笑地牵动一下,鼻翼翕动,好像说:别让那个小小的错音搅乱我们。然后他的手指延着那个错音所属的和声蜿蜒而下,然后重新开始一次翻滚,这次弹对了!这就是李斯特狡黠的性格,他甚至不让你留下机会说:‘他错了’,就迫使你赞叹。他在神不知鬼不觉中从错音中走了出来”。

社会的争论从此止息

1836年,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1811—1886),正在法国巴黎举行旅行演奏。不久,维也纳有名的钢琴大师塔尔裴尔希也来到巴黎。这两人都是闻名遐迩,技艺高深,可谓是棋逢对手。巴黎的音乐爱好者立即分成了两派,分别叫做李斯特派与塔尔裴尔希派。

李斯特与塔尔裴尔希都想在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起劲地进行对抗性的演奏。塔尔裴尔希在音乐院的小会场开演奏会,一星期后,李斯特就在歌剧馆开演奏会。

两位钢琴家的对抗表演,更加刺激了全巴黎李斯特派与塔尔裴尔希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当时法国有名的交响乐大师柏辽兹是李斯特最有力的辩护者,他亲自执笔把这场论战引向巴黎的各种报刊。

李斯特喜爱旅行演奏,所到之处都是反响热烈,虽然有时毁誉不一,有人对他极口赞赏,有人把他当作漫画材料,有人对他的成功心怀妒忌,但更经常的是受到狂热的欢迎和优厚的待遇。巴黎出现的这场社会性争论,李斯特倒还是第一次碰到。对抗性演奏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李斯特与塔尔裴尔希突然决定要举行联合演出,结果,他们在某公爵夫人的客厅里合开了一场演奏会。自此以后,他们两人竟不受这场社会争论的干扰,各自认真地研究、探讨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了。

两位钢琴家互相学习,建立了友谊,巴黎音乐爱好者中间的这场争论也就止息了。

祈求父亲的宽恕

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1825—1899)的音乐天赋,是在被父亲遗弃的母亲苦心栽培下进发的。“圆舞曲之父”老施特劳斯(1804~1849)运用自己在音乐界的威势,强使维也纳各大舞厅都把年轻的儿子施特劳斯拒之门外,他只好到城郊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露天音乐会。

父亲怀着近乎疯狂的嫉妒心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没料到他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竟不如儿子的吃香,不得不自己取消了“对台戏”。他狂怒不已,病倒了,还说:“我但求速死”。他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心,居然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到施特劳斯的音乐会上捣乱。

演出那天,人们早早地拥向郊外的咖啡馆花园。施特劳斯的母亲静静地坐在花园的拱廊里。施特劳斯跳上指挥台,他的拥护者们大声喝彩,而赫希那伙人则怪声喧叫,可是,乐声很快压倒了捣乱者。演奏的曲子是施特劳斯创作的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母亲的心》,令人销魂心醉的节奏,缠绵起伏的旋律,变幻莫测的音调,使听众欣喜若狂,掌声淹没了赫希那伙人的嘘声。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观众要求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成为维也纳音乐史上亘古未有的盛事。

这时,连赫希也忘情地鼓起掌来,他的那些帮手大感困惑。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老朋友,还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对于面前这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又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

最后,施特劳斯请听众们安静下来。在他指挥下,乐队奏起了并未开列于节目单上的一曲柔和的乐章。听众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圆舞曲《莱茵河畔迷人的歌声》吗?在这首乐曲的抒情部分,施特劳斯又加入了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们渐渐明白了它的深意:年轻的音乐家演奏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请父亲宽恕的一种祈求。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连男人们也不例外。

柴科夫斯基和《小天鹅舞》

你还记得音乐课上欣赏过的《小天鹅舞》的音乐吗?那活泼欢快的曲子,是多么的动人啊!听到这优美的音乐,就仿佛使人看见有四只体态轻盈的小天鹅,抖开洁白的羽毛,整齐而敏捷地跳着、跳着,她们柔美的舞姿倒映在明镜般的湖面上,她们矫健的身影移动在恬静月光下……,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图画啊!

《小天鹅舞》是由俄国著名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的。他一生写了许多音乐作品,有歌剧、舞剧的音乐,有交响曲、管弦乐作品,也有钢琴、小提琴的协奏曲……。可以说,在各种音乐体裁上,都有他的成果。《小天鹅舞》的音乐,就是从他的舞剧《天鹅湖》中选出来的一个片断。

柴科夫斯基是怎样使小天鹅这么欢快地跳舞的呢?这里面,还有不少小故事哩。

柴科夫斯基从来就很勤奋,他常说:“灵感是不喜欢到懒人家去做客的。”他家里很富裕,但他并不贪图安逸生活而是刻苦学习。练钢琴,不把曲子弹得烂熟,决不罢休。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一次考试,在一个小时内,他就把一个主题作了20种变奏;毕业时写的交响大合唱《欢乐颂》得到了学校颁发的银质奖章。还有一次,他在花园里散步,忽然听到一个泥水匠在哼一首民歌,他就马上跑去虚心请教,记下了民歌的曲谱。所有这些,都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1871年柴科夫斯基特地为小朋友写了一部儿童小舞剧《天鹅湖》,优美的音乐,轻快的旋律,曾受到小听众的由衷喜欢。但那毕竟还只是个小舞剧的音乐,传播得还不很广泛。小舞剧演过以后,时间一长,也就不大为人注意了。四年以后,莫斯科大剧院约请他写一部大型舞剧,他便根据俄罗斯童话改编的《天鹅湖》剧本来进行舞剧音乐的创作。其中的一些音乐,就是采用了那部小舞剧的乐曲,经过了一年多的辛勤写作,《天鹅湖》完成了。第一次排练由于导演和演员没有真正领会剧本和音乐,对乐谱随便更改和删减,结果第一次演出遭到了失败。

柴科夫斯基并不灰心,他从剧院要回了《天鹅湖》的总谱,准备改写组曲。就在这个时候,布拉格举行了柴科夫斯基音乐会,演出的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只见台上小天鹅在欢快地跳舞,观众掌声雷动,台下气氛空前热烈。这一来,《天鹅湖》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以后,著名的舞剧编导设计排演了全剧,乐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第二幕的《小天鹅舞》,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小朋友最喜爱的乐曲了。

(二)世界名曲的故事

《满江红》曲调的由来

《满江红》这首名作,是南宋著名将领岳飞所写。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比的痛恨,报仇雪恨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失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风格豪放,音调激越,一气呵成,不可抑止。向来被人们称为“壮怀激烈”的好词篇。

《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原来词牌一般都是和一定的曲调相结合才能唱的。这首古曲在1925年间,才被杨荫浏先生所发现,它的词却是元代萨都喇所作的《满江红·金陵怀古》。杨荫浏将这首古曲和岳飞所作的《满江红》相结合,代替了原来的《金陵怀古》。1925年5月30日,中国人民不堪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上海组织反帝示威运动,群众游行至南京路时被英国巡捕开枪扫射,当场死伤数十人。这便是“五卅”惨案。案发后,群众的革命情绪更加激昂,在全国各地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怒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满江红》这首慷慨激昂的古曲,激发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热忱,为人民广泛传唱。

中国哀乐的由来

目前我国通行的哀乐已经运用了40多年了,当时是为刘志丹移灵所作。1936年,刘志丹同志奉党中央指示率部东征,不幸牺牲于山西中阳县的三交镇。1942年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建到他的故乡保安县,也就是现在的志丹县。为了使这趟移灵的仪式搞得隆重些,“鲁艺”乐队承担了为移灵奏乐的任务。当时还决定了由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5人组成的民间音乐小组,创作哀乐。于是他们就根据当时广泛流传的晋陕一带的民间的牌子曲,或者说《绣荷包》等民歌,进行了改编,为了适应气氛和缓慢前进的步伐,在乐曲的速度等方面均作了较好的处理。在整个移灵过程中,人们听了这首哀乐后,哀思如潮,万分悲恸。这支具有民族风格的哀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橄榄树》曲子的由来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台湾电影《欢颜》的主题歌《橄榄树》,因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然而,你可知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就此曲的?

《橄榄树》一曲由台湾作曲家李泰祥创作。他于196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起初在台北市一家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手,后来逐渐以其作曲才华蜚声台湾乐坛,获得多项音乐奖。其中《橄榄树》便是他创作的颇受人们喜爱的曲子之一。

李泰祥善于从生活本体寻觅创作的灵感与力量。他说:“我随时随地都可以作曲。主要原因是,我认为—个作曲家,时时刻刻都要有这种心情在思考的状态里。”在谈及《橄榄树》一曲的创作时,他说:“我在街头路过一家发廊,见有个女人很苍老,她一直望着远方。我不知她在想什么,但是我感觉到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忽然,我替她想像出年轻时应该有的很多事情,然后我慢慢地把它变成这首曲子。”

李泰祥是在一家卖山东馒头的店铺里边吃稀饭边完成《橄榄树》的创作的。他风趣地说:“写出来的却是充满法国乡村味道的歌,跟环境完全不一致。”

平安夜

1914年12月24日,法国西线战场。傍晚,经历数月激烈交战的各方士兵们都感到十分欣慰的是:今天没有像往日那样听到枪炮声。忽然,德军阵地那边传来了庄严的歌声:“平安夜,圣洁夜,一切宁静,一切明亮!……”紧接着,英军阵地这边也唱起子另一首圣诞歌曲。德英两军的高级将领,不但不去阻止部属,反而也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竟身不由己地参加了合唱。人们簇拥在挂满蜡烛的圣诞树周围,希望那象征和平的烛光永远不要熄灭。

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五个月时发生的一个奇迹。

今天,《平安夜》是世界各地基督徒在圣诞节期间咏唱的颂歌,然而它的问世却非常偶然。1818年圣诞节的前几天,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欧伯恩道夫村出了件令人沮丧的事情:村里教堂的管风琴风箱被老鼠咬坏了,要赶在圣诞夜做弥撒前修好是不可能的。此时最着急的是牧师约瑟夫·莫尔,他心中盘算着如何使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仪式不至于没有音乐。是日晚,大雪纷飞,莫尔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大地披上银装的美景,不禁联想起耶稣的诞生,同时仿佛听到天使们唱出哈里路亚。刚迈进家门,他便伏案挥笔,将方才一路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这就是《平安夜》的歌词。翌日晨,莫尔携手稿匆匆忙忙地赶往邻村,登门造访了音乐教师弗朗兹·沙维尔·格雷贝尔,恳请他为之谱曲。格雷贝尔欣然接受,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创作。圣诞夜,欧伯恩道夫教堂的唱诗班首次演唱了《平安夜》,请少年吉他手伴奏,并由莫尔和格雷贝尔分别担任男高音、男低音领唱,给村民们带来了欢乐与祥和,大受欢迎。此后,《平安夜》传到其他乡镇,传遍奥地利,传至全世界。

铃儿响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