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语言文字规范
16368300000012

第12章 辨义释词(2)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课文《卖蟹》)

②不一会工夫,就卖完了一筐。(初中课文《卖蟹》)两例同出一篇作品,都用于指时间。但在具体运用中表示时间意义通常是多用“工夫”的,如: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初中语文《春》)④祥子身上没了汗,向北边看了一眼,把车停住,上了雨布,他晓得夏天的雨是说来就来的,不容工夫。(初中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功夫”通常多用于指本领、造诣,如:

⑤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宋陆游诗)

⑥基础的功夫很重要,好像积木游戏,底下不端正,搭起来的东西就容易倾倒……(初中语文《画蛋·练功》)“功夫”的本领、造诣,也有人写作“工夫”,这种情况是鲜见的,如:⑦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艺术的上品。(初中课文《苏州园林》)严格地讲,例⑦中的“工夫”应改作“功夫”。

总之,表示时间义“工夫”与“功夫”可以通用,但通常多作“工夫”;用指本领、造诣,一般写“功夫”,不写“工夫”。

果然·居然·竟然

“果然、居然、竟然”这三个词儿是然字一家人,由于它们样子长得像,意思常常会被混淆,其实“果然”与“居然”是一对反义词,“居然”和“竟然”是近义词。

“果然”是表示事情的后果与原来的估计相一致,强调不出所料。

“居然”的含义就不同了。它是表示事情的结果与原先的估计不相一致,强调出乎意料。

“竟然”与“居然”都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但“竟然”比“居然”的语气要轻。

“蜚然”还是“斐然”

《南方周末》报1996年12月13日《体育》版图片说明里有这么一句话:“1994年在亚运会足球比赛和一系列商业比赛中成绩蜚然。”句中的“蜚然”当为“斐然”。

“蜚”(fēi)与“斐”(fěi)音近,但义有别。“蜚”通“飞”,由“蜚”作词素组在的“蜚声”为“扬名”,“有声誉”的意思,“蜚语”释为“伪作飞扬诽谤之言”,今成语中的“流言蜚语”就是这个意思。而“斐”是文采貌。其中“斐然”有两个义项:(1)有文采的样子。如“斐然成章”。(2)显著。如:“成绩斐然”。

通过二词词义的比较,可见“成绩蜚然”当改为“成绩斐然”。

用词的忌讳

同一种钢铁制的门和窗,人们说“钢窗”而不说“铁窗”,因为铁窗有监狱之意,如人们常把坐牢说成铁窗生涯。再如人们说“铁门”不说“钢门”,这是因为“钢门”有和“肛门”

谐音之嫌。平时人们说话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趋向于顺耳顺心,于是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就有了“用词的忌讳”这一现象。这也是我们社会语言美的一个方面,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加以注意。

别再“再接再励”了

“再接再励”的正确写法是“再接再厉”,是“厉害”的“厉”,不是“鼓励”的“励”。

可是事实上,“再接再励”仍不遗其“力”地频频出现在我们新出版的图书、期刊和报纸上。对此,我们只想喊一声别再“再接再励”了。

使用字词要严谨

周恩来同志在50年代曾经指示我国新闻界:“清朝就叫清朝,不要叫什么满清。”

可是现在报刊上“满清”之说仍然满天飞,甚至在影片《决战之后》中,还通过片中角色——周恩来总理之口说出“满清”一词,这岂不是对他人家的大不敬吗?

“满清”之说在清朝末年兴起,辛亥革命时盛行。据此类推,我国古代朝代难道可叫“蒙元”、“汉秦”、“汉汉”“汉唐”?显然,这是不科学的。

“簿”、“薄”辨析

前几天在某报法制版上,看到某原告决心要“对薄公堂,讨个说法“云云,不禁愕然。“对薄”当改为“对簿”才行。

“簿”字从竹,溥(音pǔ)声,是个形声字,本义指书写记事的簿册。之所以从竹,是因为上古时没有纸,竹子经过刮削烘制后便成为当时的“纸”。由于竹子易于腐烂,现在我们所发现的商周时代的文字,都是刻在龟甲兽骨或铸在青铜器上的,但可以断言,竹简作为文字的承载质料,其历史绝不会晚于甲骨与青铜。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的便是竹简因为翻动次数太多,以至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尚书》中更是明明白白地讲“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而以“汗青”指代史书,以“杀青”表示文章完工等等,也都与古代制作竹简的工艺的有关。

官府的文件是簿册所记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簿”也常专指文状。掌管簿书的官吏便称之为簿曹、主簿。在古代狱讼制度中,“簿”是少不了的。告状要有状子,审讯要有记录,判决还要有判决书,所有这些都见之于“簿”。所谓“对簿公堂”,便是把原告、被告两造的材料放在一起,由或明白或糊涂的法官老爷推勘审问一番再判出是非曲直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便是“打官司”。

“薄”字从艹(草),溥声,音bó,本义是林木密集的地方。后来这个本义逐渐不用,而“不厚”、“少”等后起义更为流行。然而不管“薄”用本义还是用其后起义,“对薄公堂”

都是说不通的。

“做”和“作”辨

当“做”和“作”同时当动词用时,两者在普通话里是同音字,均读zuò,词义也相近。因而,这两个字常常被不少人相混使用。其实,“做”和“作”在用法上是有一定的分工的:

“做”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单音节动词,主要有这样几个义项:1、做衣服做鞋(制作);2、做诗做文章(写作);3、做工做事做报告(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4、做生日、做寿(举行庆祝活动);5、做亲做对头(结成);6、做老师的做母亲的(充任);7、木头可以做造纸原料(用做)。

“作”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1、死者如可作也。(起来)(《礼记·檀弓》)2、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创造、制作)(《孟子·梁惠王》)在现代汉语中,“作”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单独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主要作为词素出现在合成词中。如:

作案、作罢、作保、作弊、作成、作场、作废、作风、作坊、作梗、作古、作假、作价、作兴、作客、作乐、作乱、作美、作难、作孽、作呕、作陪、作品、作息、作祟、作为、作文、作物、作业、作用、作战、作者、工作、合作、协作、创作、习作、大作、佳作、杰作、发作、下作、忤作、木作“作”字作为单音词,只出现在成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中。如:认贼作父作茧自缚作威作福寻欢作乐自作聪明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装腔作势兴风作浪一鼓作气天作之合枪声大作成功之作往往同一个意思,书面语用“作”,口语用“做”。如:

[书面语]作茧(自缚)作客作恶

[口语]做茧子做客人做坏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做”和“作”的区别归纳成以下三条:

①口语里单独充当动词一般用“做”;

②作为合成词中的词素一般用“作”;

③在成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中一般用“作”

该用“相”时莫用“像”

“相”有两种读音。当读xiāng(香)的时候,其含意有:①交互的意思,如互相、相识、相逢、相思。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③姓。在这一读音下,人们是不会错用“像”的。

当读xiàng(象)的时候,其含义有:①相貌、外貌,如,长相、狼狈相。引出的词条有照相、相机、相片。②物体的外观,如,月相、金相。③坐、立等姿态,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④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每个绕组叫一相。⑤观察人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如,相马、相貌。⑥古代官名,如宰相。⑦姓。

在这一读音中,“相”作为称人的外貌方面的用词和与相关的用词时,人们往往容易与“像”混淆,如把“照相机”、“相片”写成“像片”、“长相”写成“长像”等等。应该注意,“相”与“像”在上述义项中是不是通用的,要用“相”而不该用“像”。

“坐落”与“座落”

据笔者所知,有些作者往往将“坐落”写成“座落”。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看,这样写是不对的。

为什么“坐落”不能写成“座落”呢?这得从“坐”、“座”两字的不同含义说起。

“坐”字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的重量。如“请坐、坐下来读、他坐在河边钓鱼”等等,而“座”字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则是指座位。如“座次、座上客、座无虚席”等等。据此可知,“坐”与“落”连缀成词,其意即指“建筑物的座位落在某处”。很显然,“坐落”所指确切、明了;而“座落”所指暖味、含糊。故《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坐落”而无“座落”。

说“燕”

燕字,本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儿,但是常常出现错写和错读的现象。

先说错写的现象。就是将燕字的字头“廿”误认为“艹”而把燕字写错的。中小学生的作业、作文中写错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上这种错写现象,也不少见。请看北京某厂家的包装箱上就赫然印着:“玻璃围棋,燕都文体用品厂制。”很显然,这个厂家是把燕字印错了。

由此可见,对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和不规范的问题开展讨论是不无裨益的。

再说错读的现象,就是没弄清燕有两个读音,一律读第四音,是不明白两个读音各其司职不能替代的道理,而错读的。

燕,读作yān时,义项有五:①国名,古代诸侯国——燕国,又分为北燕和南燕;②府名,辽设有燕京(今北京),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改为燕山府,扩大了燕京的范围;③草名,即燕支或胭脂;④山名,此山自河北的蓟县东南经玉田、丰润直至海滨,绵延数百里;⑤姓氏,汉朝有燕仓,后魏有燕凤。另外,如“燕丹”、《燕山外史》、《燕山夜话》、“燕京啤酒”、“燕京饭店”中的“燕”字均应读作yān。

燕,读作yàn时,义项有三:①鸟名,如燕子、燕雀、海燕等;②其他事物名,如燕麦、燕窝、燕尾服等;③古代燕还有通宴的现象。

汉字结构十分考究,一字多音多义现象极为普遍,恭请国人读写时,多加斟酌,免出错闹笑话。

容易写错的词诊断

“追朔(溯)”[病例]“读完此书,你不仅能追朔到自己姓氏的源头,还会增加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制度的知识。”[诊断]音近形似致误。朔,音shuò,指农历初一,如“朔日”;也指方位北,北风可称“朔风”。溯,音sù,本义指逆流而上,故从水;引申指往上推求、回想,如成语“追根溯源”。“追溯”是同义词根组成的复合词。

“了(瞭)望[病例]“天从人愿,1991年金秋,我荣获新华社《了望》‘情系中华’国际征文奖。”[诊断]苟简致误。“了”原是的简化字,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凡读音为liǎo时,义为明白、知道,“瞭”简化为“了”,如“了如指掌”、“一目了然”;凡读音为liào时,“瞭”不再简化。如“瞭望”的“瞭”读音为liào,故仍应写作“瞭”。

“园(圆)圈”[病例]“人们欢呼一声,一齐向前拥去,围成了一个园圈,等待着厂长发布惊人的消息。”[诊断]苟简致误。“园”不是“圆”的简化字。“园”的繁体字为“圓”,义为种植蔬菜花木而通常加以围护的场所,如菜园、花园、果园等。“圆”的繁体字为“圓”,义为一种形体,和“方”相对应,即从圆心到四周相等的平面或立体。圆滑、圆满、圆润、圆舞曲、圆桌会议中的“圆”都不能写成“园”。

“麻疯(风)”[病例]“解放前广东麻疯病流行,晚期患者满脸溃疡,酷似一个泡足水的馒头。”[诊断]音同义混致误。疯、风,读音均为fēng,又均可作疾病名称用字,故容易用错。麻风虽然也是一种病症,但并不表现为精神失常,临床没有“疯”的症状。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按中医学理论,系由属“六淫”之一的“风”侵入人体造成,开始为皮肤麻木,进而表面结节、毛发脱落直至最后丧失感觉,故称“麻风”。同样由“风”致病的羊痫风、白癜风等,也不能写作“羊痫疯”、“白癜疯”。

“陷井(阱)”[病例]“街头的海报上赫然写着:‘设陷井,女老板偷漏税款心生毒计;造假供,贫弱女为救母亲诬陷男友。’”[诊断]音同义混致误。井、阱,读音均为jǐng,又均为地上挖出的洞或坑,故容易用错。井、阱用途悬殊:“井”可供汲水,这是一个象形字,纵横四笔,犹如井栏;“阱”可捕野兽,猎物落入其中便不能自拔,因称“陷阱”。

后引申指阴谋、圈套。

“嚎淘(啕)”[病例]“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痛心疾首,跪倒帅府仪门,嚎淘自责,要求杀他抵罪。”[诊断]音同形似致误。淘、啕,读音均为táo。嚎啕,也可写作嚎咷、号啕、号咷。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嚎,声嘶力竭地呼喊,如鬼哭狼嚎;啕,大哭。哭声、喊声都自口中发出,故嚎、号、啕、咷均从口;而“淘”从水,指一种在水中簸动以去除杂质的方法,如淘米、淘金。“淘”和“嚎”不能搭配。

“就犯(范)”[病例]这所日本语学校,就是逼你就犯。这里值钱的是女人,不值钱的也是女人。”[诊断]音同致误。犯、范,读音均为fàn。“范”的繁体字为“範”,本指浇铸器物的模具,后引申泛指规矩、制度、通例。所谓“就范”,意思是在内心不情愿的情况下,接受支配和控制,使自己的言行纳入到一定的轨道之中。“范”、“犯”

词性不同,“范”为名词,“犯”为动词。“犯”有违背、侵入等义,组成的词如犯规、犯法、犯戒、犯禁等。

“题(提)要”[病例]“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走来,匆匆翻开内容题要,还没读上两行便掉头不顾。”[诊断]音同致误。题、提,读音均为tí。题,可作名词,指题目;也作动词,指书写。提,动词。《说文》:“提,挈也。”段玉裁释为“悬持”。可引申指提取、提炼。内容提要,即从全书或全文“提取”出来的要点,而不是“题写”下来的要点。

“另(零)售”[病例]“圆珠笔的出厂价为10美元,而另售价为20美元。”[诊断]苟简致误。“另”不是“零”的简化字。两字读音不同:另,音lìng,去声;零,音líng,阳平。字义也截然有别:“另”指别的,另外,如“另作打算”;“零”为零星、零碎、分散。

“零售”义为不是成批出售,这是相对批发而言的。零用、零钱、零件、零花、零敲碎打、零存整取中的“零”都不能写成“另”。

“螺丝(蛳)[病例]“两位市长在居民们的笑脸相迎中走向新四号楼。这幢楼是‘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杰作。”[诊断]音同致误。丝、蛳,读音均为sī。“螺丝”即螺钉,连接或固定用的金属零件,因其有螺形旋纹而得名;“螺蛳”是淡水螺的通称,即一种由硬壳包裹起来的软体动物,故两字均从虫。在螺类家族中,螺蛳是形体最小的一种,为此,人们常用“螺蛳壳”来比喻局促、狭窄的空间环境。

“厮(嘶)哑”[病例]“成千上万的少女兴奋得满脸通红,用稍显厮哑的嗓音喊着:‘我们爱你!你是我永远的心!’”[诊断]音同致误。厮、嘶,读音均为sī。嘶,义为马鸣,故从口,如人喊马嘶。又可形容声音沙哑,如声嘶力竭。“嘶哑”是同义词根组成的复合词。

“厮”有相互义,如厮杀、厮混、厮斗、厮磨等。

“毕”与“必”

一次,一位学生来问我:“老师,你说‘毕竟’不能写作‘必竟’,为什么‘毕恭毕敬’可写作‘必恭必敬’呢?”问得好,倒将了我一军。我于是翻书查考,慢慢地我琢磨出其中的道理来。

若论词源,倒是“必恭必敬”比“毕恭毕敬”先出,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从这“必恭敬止”引出成语“必恭必敬”,后又常写成“毕恭毕敬”。这是有道理的:成语里的“必”或“毕”都作程度副词使用,表示十分或完全的意思。这两个词的语音相同(现代读作bì),词性相同,词义相通,故可以相互代用。

但“毕竟”决不能作“必竟”。为什么呢?原来“毕竟”是由同义词“毕”和“竟”组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在表达上作副词用,意即到底,终归,究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而“必”字没有“尽”义,不能与“竟”搭配成词,因此“必竟”之于“毕竟”,乃是由音同而写的错字。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观点仅就现代汉语范围而言。在古代,“必”可以通“毕”,“必竟”

与“毕竟”是异形词。从唐宋直至清末,“必竟”的用例相当多。但到了现代,“必”已不通“毕”。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出发,“必竟”必须被判为错误的。特别在教学上。

“此致”和“为荷”

书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书信的作用,在人们中起到问候起居,交流思想感情,讨论问题,互换信息,托办事情等等作用。它是人们互相往来,互相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书信,按照人们习惯的分类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书信,如介绍信、感谢信、便条等;另一类是一般书信,这便是人们在交住中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