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读书之乐
16369900000011

第11章 理清思路五法(2)

有些议论文,主要是用论述的方法来阐述观点,而不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观点,即对所论问题作条分缕析的分析、阐述、解说,着重在讲清楚是什么、怎么样。阅读以这种议论方式为主的议论文,不要硬套“三要素”,找论点论据,而应明确议题,抓住中心,理清层次,分析文章论述了些什么观点、道理。阅读议论文除应注意论证与论述的不同方式外,还应注意文中非议论成分,如:说明写作原因和目的,提出论题前的基本情况或根据,结尾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等等。这些成分可以帮助读者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的问题的实质。

议论文鲜明的观点、深刻严密的论证,是靠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概括力和分辩力的语言来表现的,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要重视文章语言的阅读、理解。对用词准确、判断精当的语句,对结构复杂、逻辑严密的句子,对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句,都应细加体味揣摩,以加深对文章所议论的道理的理解。

议论文可分多种,应根据不同种类议论文的具体特点,在基本的阅读法基础上加以变化。

散文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散文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不尽相同,在古代,散文指韵文、骈文以外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后来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包括小说在内的所有叙事抒情类散体文字。发展到现代,散文则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指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以叙事、记人、咏物、写景、抒情为主的文艺性记叙文。这里所谓散文阅读法,就是指根据这种散文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散文取材广泛多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而又常常摘取生活中一个片断甚至点滴事件,或者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物件,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他的思想愿望,令人读来意味深长。根据这些特点,散文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

一、抓住文眼,理清线索。这是阅读散文必须首先做到的一步。散文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前面所说的“行文活泼自由”。或写景状物,或记人叙事,或议论抒情,皆如行云流水,运笔成风;或谈天说地,或论古道今,或取譬明理,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中如果不一开始就抓住文眼,理清行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思路,就会产生云里雾里,文意不可捉摸的感觉。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串珠。”(秦牧《线·珍珠·巧手——谈散文创作技巧》)一篇散文必定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所谓“神聚”。“形散”,提出了抓文眼、理线索的必要性;“神聚”,则提出了抓文眼、理线索的可能性。只要真正抓住了文眼,理清了线索,就为进一步理解散文的“形”,读懂散文的“神”奠定了基础。

文眼是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词句,它不但是文章的窗口,往往也是文章结构的枢纽。它或者写于文题,或者缀于篇首,或者嵌于篇中,或者列于篇末,或者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通常是一些说明性、议论性、抒情性、或象征性的文句。阅读时只要细心揣摩,一般不难发现。只是抓文眼必须从全篇整体理解入手,又必须落实到理解全篇上,如果单纯地寻章摘句,抓住一言半语不加分析,不看它对全篇是否真正具有“点睛”作用,就认定它是文眼,则不但片面,而且无助于进一步阅读全文。

线索,指文章脉胳。它将文章各个局部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整体。用以作为线索,通常有物件、事件、情感变化等,阅读时要注意分辩。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弄清它的层次结构和作者思路。则是理清散文线索的基本方法。

二、体会情意,展现意境。凡是优秀的散文,都情真意挚,意境优美。在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它的主题之后,还应该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它的情意,展现它的意境。在此过程中,要明白任何一篇散文都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所描写所记叙的事物,一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这两方面有机地艺术地统一于文章之中,构成了散文具有无穷魅力的意境。因而必须注意领会客观材料与作者主观感受之间的统一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要看它借了什么景,抒了何样情,表达了何种意,以及怎样借景抒情达意;托物言志的也要用一样的阅读思路,看它托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表达了什么意,以及怎样托物抒情达意。所谓展现意境,就是要在头脑中根据文中提示,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中的“味”来。要传达到作品中撩人心魄的情趣。情中景,景中情,象外象,味外味,都是展现散文意境所必须体验到并给予理性评价的。

阅读散文如果不是一种随便翻翻式的消遣性阅读,如果是学习或研究性的阅读,则通常与其他文学作品研读法一样,要经历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三个阶段,既弄清作品主题、社会意义,又获得美的享受。

三、分析语言,探讨写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亦然。阅读散文,要从感受和理解语言入手;读懂了内容之后,又可回过头来分析语言如何贴切地表达了内容,创造了意境和本身的美。散文语言具有流畅性、生动性和抒情性,往往还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这些都应该品味和分析。要看它怎样遣辞造句,怎样运用修辞功夫来表情达意,要看它具有何样的风格特征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分析语言,不是要它一定华丽,而是看它如何切合情意。除了直接分析它本身,还可用近似风格的作品和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例如秦牧散文与杨溯散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朱自清散文与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比较等。

至于探究散文写法,要从研究作者思路或构思入手,看他如何立意,如何选择,如何谋篇,如何布局,如何开端,如何开展,如何收结;要研究作者如何开展联想和想象,如何开合结合、疏密结合,如何完成和发展主题的。要做到对这些内容和方法的真切理解,最好仿写一两篇类似散文,或做做读书笔记,或写写评论文章。带着写文章的目的去读,历来证明效果特别好。

诗歌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诗歌是文学中一大品类,“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关于写诗与读诗》)就是说,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想象丰富,感情强烈,语言精炼,音韵和谐。根据这些特点,诗歌阅读法的基本要领是:

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读诗必须从整体感受开始,而整体感受的最好办法就是反复朗读,吟诵。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也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外国诗歌,都只有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应,从而真切体味诗的音律美、情思和境界。默读可以作为朗读、吟诵之前的一个准备,也可以作为朗读、吟诵之后进一步回味、思考的一个环节,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朗读、吟诵作基础,单是“看诗”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好诗还要反复品读玩绎,读到能背诵方好。一开始朗读,就要注意发挥想象力的作用。美学家朱狄指出:“我们在读诗时有着某种近似于诗人写诗的经验,但这并不是一种知觉的经验;当我们读诗时,如果这首诗被高声地朗读,我们听到这些词,这是一种知觉经验,这种经验也伴随着正在被我们理解中的诗人写诗时的经验。所谓‘金色的林荫地’(一个诗句),其实不是一种真正的知觉而只是一种想象,它或是一种生动的回忆,或是种可以被称之为建设性想象的东西,它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审美经验。因此无论是读诗或看画,我们必须去想象我们正在知觉的那些东西,否则词就不可能变成诗的形象。”(朱狄:

《当代西方美学》)想象使词变成了形象。实质上所谓感受诗,也正是感受这种通过想象唤起的形象,而不是词本身。

二、分析感情,展现意境。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是读诗的第一步,但仅有这一步是不够的,无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知识和艺术感受力多强,读诗最初的整体感受都只是欣赏的开始而不是欣赏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研读,揭示诗中情思的深沉含蕴和境界的更多层次,特别是因为诗歌高度集中性所决定的结构上高跳跃性的特点,使读诗者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诗句间或诗句后所隐去了内容。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此间是一问一答。问什么呢?没有说,但从答语中,可知是“师在何处”之类的话语。此下省略了“去何处采药”的又一问。这一问藏在“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话里,是由“只在此山中”暗示出来的。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找回来吗?不难见问者转忧为喜的情态,于是又有下一问:“在此山中何处?”这才又引出童子的另一答语:“云深不知处”。这又一问是由“云深不知处”暗示出来的。这一分析,便把全诗情思起伏变化的层次展开了,意境也展现出来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这首诗“全诗的感情层次,是在反复问答中随问者情思变化而结构的,来寻隐者时的那种向往;一答之后的那种失望;又一问一答之后的转喜为忧;又一问一答之后的由略带失望而转入更深的向往。正是这样层次变化,才使‘寻隐者’的情思变得更为韵味无穷,让人遐想。”(罗宗强:《研究、还原、再创造——从〈唐宋诗文鉴赏举隅〉说到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一些问题》)又如苏轼《江城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作者悼念死去十年的妻子作品。词中写亡妻有知,是第一步想象;知而能逢,是第二步想象;逢而不识,是第三步想象;不识之故,在于自己颠沛潦倒,尘满面而鬓如霜,是第四步想象。四步想象包含了四个层次的感情,一层深一层,对亡妻的怀念,对人世的慨叹、全含于词中,读者也随着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经过这样的分析,意境全出,诗味全出,主题也全出了。

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以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不在字面上,也不包含在诗句本身的具体描述之内,而是另有寄托。因此,读这种诗时就不能机械地死抠字面,而要查阅有关文献,“知人论世”,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和诗人际遇,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看它有何寄托。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

当然,这种分析必须做到:第一,不能超越出诗本身所规定的结构界线。第二,必须与诗句的语义层次保持一致,读者经验的参与不超过诗结构所表明的或由整个情景(可由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决)所表明的范围,力戒穿凿附会。

三、领略音韵,研讨写法。领略诗歌音韵的美,首先要注意它的节奏。郭沫若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相同,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论节奏》)例如闻一多的诗,“你等着我/泪珠在眼边等着/只须你说一句话,一句话便会碰落。”不仅构思新颖、炼字入神,而且音调优美,节奏动人。这也可以看出诗的节奏正是诗人情感活动的脉搏,从节奏的感受与分析,去把握诗人的情感,正是读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节奏本身的美,也足可以动人。另外,领略诗歌音律的美,还要注意韵律回环的美,应仔细品读和研究。

至于诗歌的写法,应首先注意其构思的独特性,同时研究它的修辞方式,意象的选取与组合等。

散文诗还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阅读时,也应注意。

小说阅读法

文学作品阅读法之一。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就成了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的方法,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阅读小说时,除注意《记叙阅读法》所述各点之外,还应紧扣小说的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好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主要领先塑造典型人物的形象来表达主题(中心思想),所以阅读小说首先就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要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去看作品的倾向性和思想意义。分析人物,可从三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小说往往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有立体感。在关键时刻,人物怎样想、怎样做、最能突现其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时尤其要注意。(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比如读了鲁迅的《药》,经过分析,知道了华老栓的性格是勤劳、善良、迷信、麻木。但还不够,要知道,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是用“这一个”去反映“那一群”,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华老栓的思想性格是旧社会许多劳动人民共有的,他的愚昧落后,是长期遭受剥削压榨与精神奴役的结果。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会同情华老栓,憎恨欺压他的剥削阶级。再进一步思考,就会认识到:要改变华老栓们的精神状态和命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推翻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才算达到了分析和认识人物的目的。阅读每篇小说,都应当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发掘,才能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