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18

第18章 自然教学(3)

好胜是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以竞赛的方法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如教学《电流》一课,先让学生动手将导线、电池、灯泡等组装起来,比一比看谁能先使小灯泡发亮,使学生带着一种竞争的心态,进入新知识探索的最佳状态。

5.游戏导入法

游戏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取一只干燥的杯子,将一块干的手帕塞到杯底,并把杯子倒过来,全部按入水中,再把杯子拿出,让学生取出手帕,摸一摸,手帕还是干的,此时学生会对手帕没有潮湿感到惊奇,接着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怀着有趣的心理,仔细观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

6.观察导入法

要求学生观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从自然界或实验中,获取自然事物与现象的信息。如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由于学生随处可以捡到植物的叶,对它已失去了兴趣。这时,教者可给学生两片同种植物的叶,然后问:有人说全世界也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叶子,哪些地方相同?有不同的地方吗?这样自然和谐地导入新课,直观性强,趣味性也浓,在引入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然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诸如:讨论导入、阅读导入、谈话导入、故事导入等,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宜的方法。

谈自然课的板书设计

小学自然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不仅教给学生一些浅显的自然知识,而且还教给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课的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自然课的板书也应根据教学目的、知识结构规律、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准而确定。纵观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板书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记录式板书

这种板书能依次清楚地记下学生实验探索的结果,显示科学规律及知识要点。如第六册《磁铁》:

磁铁的性质

①有磁性(两端磁性最强)。

②有两个磁极。

③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④能指南北方向。

2.归纳式板书

这种板书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能突破难点,又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如第五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尺的声音是尺振动时产生的

实验:鼓的声音是鼓皮振动时产生的

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时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

3.关系式板书

这种板书能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关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第三册《什么力量使水土在地球上循环》。

4.表格式板书

这种板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进行比较,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第一册《植物的果实》:

果实的共同特征果实的分类(以果皮划分)举例果实是植物开花后形成的,它们外面都是果皮,里面有种子。肉果:果皮肥厚多肉苹果、桃、西红柿……干果:果皮干瘪无肉榆钱、豆荚、花生……5.过程式板书这种板书是按事物变化的过程有次序地进行板书,能让学生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内容,能使学生加强对所学事物的印象。如第二册《养蚕》:

蚕卵→幼蚕→蚕蛹→蚕蛾→蚕卵

6.概括式板书

这种板书能使教学内容更精练、简明醒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所列知识学生容易掌握。

如第六册《形形色色的植物》:

植物种子植物(开花、结果)没有种子的植物(不开花、不结果)蕨类植物:有根、茎、叶苔藓植物:有茎叶,根是假根藻类植物:无茎、叶的区别,有假根含叶绿素菌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区别,不含叶绿素7.线索式板书这种板书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根据板书的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养成对事物进行综合的能力。如第六册《生物的进化》。

以上是自然课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平时在教学中应以教学目的和任务为出发点,结合课文内容灵活运用,切不可机械地套用某种形式。

自然课中穿插游戏教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地集中,又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这是他们典型的童性特征。

他们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玩”其实是一种自发的探索。在自然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和益智性的游戏,对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培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法可以用如下形式展开。

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中穿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动的感性知识。如讲《蜗牛》一课,我把学生从学校捕捉回来的大大小小的蜗牛分配给每组学生,告诉他们进行一个“蜗牛运动会”,项目有“走钢丝”、“爬笔杆”、“攀书壁”、“100毫米赛跑”、“越障碍”。游戏规则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注意观察蜗牛的身体是怎样运动的?在这种积极认真的参与下,学生很诀就完成了对他们“队员”身上的特征以及行为特点的了解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是对蜗牛的两对触角感知较深。有的说它们像可以伸缩的天线,后面那对长的像眼睛,柔软湿润的身体像吸盆;有的说它们爬行时身体像一张柔软的毯子慢慢磨着前行。观察的目的已达到,这时应告诉学生蜗牛的两对角叫触角。后面那对长些的角的顶端确实是它们的眼睛。不过视力不好,看不清东西,它们是靠触角来感触外界的。学生形象生动的比喻只有在他们全身心投入观察后,才表达得出来。这种溶进了自己思想的活动的认知、记忆是深刻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今后研究动物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打下基础。

模拟,模仿模拟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界中物体、现象的缩小。把它置于课堂。让学生通过眼、脑、手、耳等身体器官来感观,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容易亲近,在操作模拟中,有种“原来如此”恍然大悟的感觉。

《影子》、《桥》、《捆支架》等都是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东西来进行模拟的,让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想动手试一试。模拟太阳底下物体影子产生的原因,用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在做之前,教师帮学生定出方位,在白纸上标出东西南北。学生们很快会发现当铅笔只有在电简光照射的范围内时,铅笔的影子才会出现,即影子产生的条件要有光,有物体挡住光。而且还发现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当“太阳”

从东边的“地平线”慢慢升起,绕着笔照一个半圆,在西边的“地平线”落下,就发现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在方尺之内通过学生反复几次实验很容易总结出来。这种效果如身临其境,比单纯的到外面踏影子、测试影子的变化,更具完整性和立体感。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模仿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促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和体会。

比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可以通过比赛来训练。

《浮和沉》一课以船模比赛的形式比出能力的高低。材料:橡皮泥、黄豆,看哪一组最先使橡皮泥浮起来?哪一组的“船”装的黄豆最多?第一名奖一面小红旗。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们立即进入“作战”

状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在这种热烈的场合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脑筋也动得快。教师巡视时把每组的情况汇报给大家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最后请第一名的组员为大家示范。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动手技巧能力得到了锻炼,如有的组船虽然做得又薄又大。但放豆时没有注意小心轻放而进水,导致前功尽弃;有的组捏成几只船分开装;有的捏成动物形状等。

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和有创造性的学生,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对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好处。

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自我摸索、研究、比较才发现橡皮泥捏得越薄,体积越大,装的黄豆就越多,这也为今后学习物体浮沉和船的原理打下感性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图片和投影进行自然知识的竞赛,以组为单位,分组累计分数,设自选题、抢答题、冒险题等,有奖有惩,学生感到很过瘾。从中也可检测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期达到群体共同识记、丰富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自然教学要创设使儿童多思的环境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儿童的各种感宫,在感知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指导儿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进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另外,还要创设使学生多思、愿思、会思、善思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以保证启蒙目标的实现。对如何创设多思的环境,我们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一)在观察中巧设问题引思

观察能力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窗口,巧妙地利用观察活动设计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保证启蒙目标实现的开端。教学中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之路。例如,在《植物的茎》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具体观察、辨析,认识到茎的主要特征:茎上有叶、有芽、有节,叶和芽都长在节上。这时,教师引思提出:“茎是不是都生长在地上?”“茎也有长在地下的(如藕、姜、荸芥等),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观察说明它们为什么是茎而不是根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对茎的认识的进一步观察思考之中。

(二)在实验中抓住关键导思

实验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