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03

第3章 思想品德教学(2)

北宋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程颐的老先生,他一生讲学30多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有个名叫杨时的学生,当时已经40岁了,还跟着先生读书。有一天,天气很冷,还下着鹅毛大雪,杨时和同学游酢(cuò)有事要向程颐老先生求教,恰好老先生正在午睡。杨时和游酢就在门外等候。当程老先生一觉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立在门口,像个雪人似的,赶紧把他们请进屋来,暖和暖和。以后,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形容他们的师生关系。

教例三

《尊敬老人》这一课,教师选用这样一个典型故事:

西安古城有两个老人无儿无女,王曾吾爷爷75岁,腰有伤,行动不便,老伴何淑珍老奶奶,年70,患了脑溢血病,半身不遂。两老生活不能自理。后写信给《西安晚报》反映了他们的困难,信发表后,当天晚上就有人上门,次日收到23封信,接着,从祖国四面八方,有的自愿当“女儿”、“儿子”,有的要把老人接到他们家侍奉。两位老人又感动又为难,正在这时,附近一所卫生学校的陈老师来,她说:“我们学校600多个学生都要给您们两老当闺女。照顾你们……。”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在卫生学校召开了一个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两老喜迎六百闺女”仪式。从那天起。每天3个姑娘轮流到老人家里照料老人……老师精选的故事十分典型、感人。强化了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道德概念教学“三步法”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特定的道德概念。怎样进行道德概念的教学呢?采用“三步教学法”,进行道德概念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一步,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概念

道德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对于道德认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学道德概念,应该从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和现象入手,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学习、做事讲效率》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懂得,做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有“效率”观念,要从小养成学习、做事“讲效率”的好作风。老师在课前首先让学生做数学题:“甲、乙两班同学,在同等条件下运垃圾,甲班45人,2小时运了300公斤;乙班57人,3小时运了420公斤,求两班同学平均每小时各运多少公斤?”学生带着奇怪的情绪演算着,结果是:甲班45人平均每小时运垃圾150公斤,乙班57人平均每小时运垃圾140公斤。教师接着让学生讨论:甲乙两班哪一班做得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及时小结:条件相同,时间平等,人数少的干得多,人数多的干得少。这就是“效率”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学习、做事讲效率》。这样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迅速建立“效率”

问题。

第二步,区分非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理解概念在具体事例中,其个别的特殊的非本质属性和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混杂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道德概念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将二者区分开来,摒弃其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属性。仍以“效率”这一概念为例,前面通过数学演算题揭示出的概念,主要是从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的,实际上这并不全是“效率”概念的本质属性,“效率”的高低,是时间上的快慢、质量上的好坏、数量上的多少的统一体。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进行练习第四题“比比谁的效率高”:小刚做作业努力加快速度,在三十分钟里做完十道题,可是结构错了四道;小强在四十分钟里做完九道题,但全都做对了。这便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效率”观念的最好例子。讲效率不能只图快而不讲质量。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和好坏。小刚只图快,但错的题多,他每分钟内完成的题数为(10—4)÷30=0.2;小强虽稍慢,但正确率高,他每分钟内完成的题数为9÷40=0.225。结论是小强的效率高。这样,学生在对比区分中,较准确地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含义。

第三步,从个别到类别,深化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概念,还要根据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个别概念归纳到类别概念之中,形成一类概念,然后,概括这类概念的意义。例如,要想使学生从小树立效率观念,必须从眼前的“学习效率”、“做事效率”,上升归结到未来的“生活高效率”、“生产高效率”和“工作高效率”等方面。这一步,是道德观念内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性一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弄清与讲效率相反的行为表现,如“拖拉”、“磨蹭”

、“懒散”、“不集中精神”、“不讲究方法”等等,在学习、做事中,只有杜绝了这些现象,才做到讲效率;二是引导学生弄清效率观念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必然加快,未来的生活必将是高效率的。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的主人,必须树立效率观念,从小养成讲效率的好习惯。

思想品德课的开篇艺术

思品课的开篇实际是提出观点。在引新阶段中,教师付诸亲切自然的情感,引人入胜的导语。活泼生动的开篇艺术,无疑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向,促使他们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内,排除种种学习障碍,迅速进入最佳的预备状态,主动迎合老师的教育。

常见的开篇艺术有以下几种:

1.对比分析式

这是将与新课的思想观点有关的材料作对比分析,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如教学五年级《走向世界》时,可用录像、幻灯、图片等手段,将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画面与非洲原始古老民族刀耕火种、磨石追猎的生活状作比较,给学生以反差强烈的直觉,先入为主地建立与所学对象鲜明正确的表象及观念。

2.情景体验式

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本课要求掌握的观点。如上三年级《保护有益动物》时,老师不作任何说明,先播放录音——“欢乐的早晨”,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引导学生回味:“刚才你们在录音中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清晨小鸟在树林里唱歌,青蛙在河塘畔鸣叫。”老师又说:“你喜欢它们吗?假如大自然中没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我们会觉得怎样呢?”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老师自然地出示课题,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3.实验演示式

这是用形象、直观的演示来揭示课题,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教《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时,先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把碱水喷向用黄纸做的“鬼头刀”上(事先在一种“羌黄”的染料中浸过),碱水一接触刀面,立刻显示出斑斑“血迹”。通过实验演示,又经老师解说,学生对“扎仙”(巫婆)的“杀鬼见血”的骗术恍然大悟。这样的设计新颖,又富有说服力,不仅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而且能举一反三,对“算命”“鬼火”等现象也会用科学知识解说了。

4.设置悬念式

这是用一个易引起学生好奇的悬念作为新课的开场白,以激起他们急于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如上二年级的《一个苹果》,老师先以小朋友爱吃苹果着手提出问题,自然转到:“志愿军叔叔激烈战斗了好几天,他们多么想吃苹果啊!可许多叔叔连一个苹果也没吃完,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现在就打开课本,学习新课。”

5.承上启下式

这是通过复习前课知识,从而揭示它与新课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出新的观点给学生以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如上六年级的《维护祖国尊严》时,可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学习了《东方巨龙》,感觉到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十分自豪。”老师顺水推舟:“我们除了感到自豪外,是否想到应该对祖国承担一定的责任呢?”学生作肯定回答后,老师就说:“维护祖国的尊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随即引出课题。这样的开篇,使巩固与引新熔为一炉。

6.开门见山式

这是一开始就简洁明了地揭示本课要说明的观点,篇首切题,直奔要点。如一上课,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学习《从小立志》。为什么要从小立志,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请大家先听一个周恩来少年立志的故事,这个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样的开篇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本课的教学主题上来。

7.提问引逗式

这是不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通过一连串引逗式的提问,把学生带入有关的意境,初步建立正确、谬误的判别标准。如上四年级《小松勇敢吗》,教师一上课就可以用引逗的口吻提问:“小朋友都喜欢勇敢两字,可什么是勇敢呢?敢于顶撞老师算不算勇敢?冒险蛮干是不是勇敢?……”在学生的思索中,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

8.游艺活动式

运用与主题吻合的猜谜、朗读、竞赛等形式进入新课。如教一年级的《丽丽变了》之前,开展一个自我服务竞赛,让小朋友折衣服、系鞋带、理书包,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进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