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05

第5章 语文教学(2)

课一开始,老师只用了“美丽的秋天,丰收的季节”这样一句简单明了而又紧扣课题的语句赞美了秋天,并迅速把学生引入前几天同学们出去观察校园附近景物的回忆,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投放了全班学生在观察一串红、石榴和爬山虎等活动以及个别学生的特写镜头,顿时宁静的教室活跃起来。有的说,这是石榴;有的说,这是某某同学在草丛里仔细地捡一串红的花瓣。此时,教师的情感也融进了这热烈的气氛中,并不时地进行引导和有目的地点拨。接着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一是把这次观察活动记下来,二是要写进人物活动的内容。记物写景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写人物活动的内容是新的要求。老师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写人物活动的要求和方法。

一阵和谐欢快的键盘敲击声过后,每位学生前的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一段自己对秋天景物形象而精彩描述。接着某号机屏幕上的内容被调到了教师讲课的大屏幕上,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段文句的叙述进行各抒己见的评说,有说他好的,有说某些地方不足的,也有说他只写了景,没有写人物活动等。一时间,课堂里学生主动学习的热烈气氛达到了高潮。

老师在肯定了学生各自的见解和提出的修改意见后,随即指名一位学生对这段文章进行修改,并由学生自己存入写景作文的学生素材库。这堂五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在确定内容、方法、技能、手段时,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立足点;以改革教育方法为大目标;以培养和体现学生各方面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己确定叙述对象,自己在作文素材库中寻找范文借鉴,自己写作、自我介绍、互相评议为基本方法,以达到完成相应内容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要上好这样一堂课,教师不仅仍要把握好必要的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对过程的设计、组织和管理进行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第一,必须编制好既适合该阶段知识水平又便以学生自己学习的教材或课题;第二,必须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第三,必须创造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切条件(硬件和软件),这也是让学生达到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寓拼音教学于童话、游戏之中

拼音单调、枯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对于刚入学儿童来说,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的。我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学得有趣、主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所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童话语言能使他们倍感亲切。如教学标调规则时,我所“a”说成是大哥,“o”说成是二哥,“e”说成是三哥,“iu”说成是双胞胎,标调时,告诉学生,谁最大,声调就戴在谁头上,“iu”是双胞胎,一样大,他俩在一起时,谁排在后面声调就标在谁头上。这样,学生兴趣浓,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2.编童话故事。

利用编童话故事进行拼音教学,能使学生把知识记得更牢。

(1)在拼写规则中编故事。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很难记忆。在教学“小ü碰到jqx,去掉两点还读ü”的拼写规则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jqx是好兄弟,有一天,小ü戴上漂亮的帽子到jqx家玩,jqx家没开窗户,很闷热,小ü受不了,只好脱下它那顶漂亮的帽子。

从此,小ü每次到jqx家做客时,总要把帽子脱掉。”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2)在整体认音节中编童话故事。汉语拼音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时,学生老是读成“wu”,对此,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小ü是个魔术师,当他上场表演节目时,趁人不注意,一下子就把头上的帽子变成了一件大披风。瞧,他变成了‘yu’。”这比强迫学生记忆“声母y”、“韵母ü”、“整体认读音节yu”效果好得多。

二、在游戏的世界里学拼音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当后半节课时,学生往往感到疲惫,若把巩固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取字游戏。教完声母“b、p、m、f、d、t、n、l、g、k、h、j、q、x”之后,把这些字母的卡片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教师读“p”时,学生就取下该卡片,如果取对了,大家鼓掌表示祝贺,如果取错了,大家帮助他找出来。

(2)拍手游戏。教完23个声母后,引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同桌两位同学面对面互相击掌,每击两次掌各人说一个字母,谁接不下去或说错了,就输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必定促使他们积极读书。教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也可采用这一游戏让学生背诵。

(3)找朋友游戏。复习巩固音节时,把合成音节的声母、韵母卡片分给学生。以(tù为例)教师出示图片兔,拿到声母“t”的同学举着卡片走上讲台,读“我是t,ttt,我的朋友请上来。”拿到韵母“ù”的学生也举着卡片走上讲台,读“我是ù,ùùù,我愿和你做朋友。”然后两位同学齐读,“tù、tù、tù”。这一游戏,既巩固了声母、韵母,又进行了拼读练习。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渴望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把拼音教学寓于游戏中,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

识字的课堂训练艺术

识字是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基石。因此识字的训练,便成了语文训练中的最基本、最经常、也最重要的部分。

传统识字训练方法和现代识字训练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童蒙的识字训练,一般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认识两千来字,基本不讲字义,更少应用;虽然也教写字,但与识字并不同步进行。由于训练方法主要依靠学生对课文的背诵记忆,因此显得单调生硬,而现代识字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在阅读中,训练学生去主动地掌握字的读音、释义和写法、用法等知识、技能。尽管也有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不同教学流派,但基本精神都主张识字和阅读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重在培养识字能力。这就对识字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了更高要求。

识字的课堂训练艺术,当然不仅仅指字形、字音、字义教学的一般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指独具特色的独创性活动。语文教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活动,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是对教学原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研究识字训练的艺术,也离不开这种教师的个性和独创性因素。赏评一些识字训练的成功教法时,我们不能忽视那是揉合了教师个人的学识、思想素养、个性气质、审美情趣等因素的结晶。笔者从所收集的课堂识字训练的近50个成功教例中,归结出以下一些带共性的艺术特征。

一、在形象中求“活”

识字训练要形象化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形象可以激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留下深刻的感知印象,从而提高识字效率。但“形象”的灵魂是“活”,要教师用心去创造,所以就不能刻板地套用某些形象化的固定方法而陷入为形象而形象的误区。

特级教师霍懋征教“聪”、“明”两个字,就体现了识字训练艺术的“活”的真谛。霍老师问学生:“你们愿意做聪明的孩子吗?愿意的,请举手!”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接着,她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这四件宝是什么呢?我暂时不讲,先让你们猜几则谜语:‘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红门楼,白门槛,里面有个嘻嘻孩。‘(嘴)‘白娃娃,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缺了它就不得了啦’!(脑)”每当孩子们猜中一则谜语,她就要学生讲讲这个人体器官的作用。猜谜之后,霍老师就剖析字形说:

“‘聪’字,左边是耳朵的‘耳’;右上方是两点,代表两只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字,就是嘴;右下方是个心,代表‘脑’。这四件宝合在一起,正好是‘聪’字。‘聪’字后边所以加个‘明’字,是因为对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

二、辨异中求正

识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正字的训练。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三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复杂联系。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因忽视细微区别而造成别字、错字。要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使儿童对每一个汉字都认得清,分得明,记得准,就要在识字的辨异训练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刻分析学生失误的原因,再针对原因设计生动形象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感知深刻。正字的方法好坏与正字效果,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必须讲究辨异正字的训练艺术。如一位老师根据孩子常把“拔”草的“拔”错写成“拨”,受“发”的干扰的情况,在教学时,作了这样的训练设计:老公公的大萝卜要收了,他用手(板书:扌)拔呀拔,老是拔不动。他请老婆婆、小朋友、小花猫、小花狗来一起拔,那么多的好朋友都来拔(板书:友),汗都流出来了(加上一点),把萝卜拔起来了。小朋友们听了这个‘拔’萝卜的故事可要牢记:拔要用手、用力,所以是提手旁,好朋友流着汗才拔了起来,可不能忘了来帮忙的好朋友和好朋友流的汗啊!”接着,就要小朋友上讲台边讲故事,边写成这个“拔”字。经过这样的训练,全班学生没有一个把“拔”错写成“拨”。

正字的训练艺术贵在突出重点,“正”在点子上,“辨”在要害处。小学生容易把“吃”右旁的“乞”错写成“气”。一位教师是这样展开对针对性矫正训练的:她先把“吃”写在黑板上,然后说:“有些同学老是把‘吃’写成‘口气’,右边中间多了一横。想过没有,这一横好像是一根鱼骨头,卡在喉咙里吃得消吗””全班同学都被这生动的比喻逗乐了。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给“乞”、“气”两字注写拼音。这一训练虽简单,但因为抓得准,学生印象深刻,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

三、在比较中求佳

识字训练要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字形比较、字音辨析、字义理解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参与识字过程,必然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生动场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训练艺术往往表现在善于引导孩子在“识同”中“求异”,在“求异”中“选佳”。

如一位老师在教生字“辛”时,问孩子:“‘辛’字可以怎么记?”学生作了不同的回答:

生甲:“辛”有七笔,是点、横、点、撇、横、横、竖。我记住了这七笔。

生乙:“辛”上面是点横头,下面是“羊”字少一横。

生丙:“辛”字上面是个“立”字,下面是个“十”字,我妈妈是营业员,每天要立着上十小时班,很辛苦。

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启发大家讨论:你觉得哪个小朋友的识记方法好,要把好在哪里的道理说清楚。

显然,这三种识记方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各种方法的优劣,而且懂得了应当怎样在比较中求深。既巩固了识字,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在游戏中求趣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的精力得到渲泄。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认识是无意的,没有负担的,轻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的。把游戏引进课堂,让游戏和训练结合起来,是完全符合儿童教学论原理的。在识字训练中,许多教师都喜欢借助于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但从识字训练艺术的角度看,不少课堂游戏还只停留在借用形式表面热闹的水平,缺少了独创意识和效率意识。优秀教师的成功的识字训练教例正体现独创意识和效率意识,生动地表现了教师识字训练艺术的魅力。

教学生认字“燕”,孩子在识记字形和书写上有较大的难度。一位教师为此设计了一项有趣的“接力赛”训练。她在黑板上画了四个较大的田字格,让四组小朋友按笔顺和间架,分别上来写“燕”字。一人上来只能写一笔,写好这一笔后,就很快地跑下去把粉笔传给下一个小朋友。游戏以大家评议写得最快最好的一组为优胜。游戏开始前,请每个小朋友准备半分钟,看清记准“燕”字怎么写得对,写得好。

这项训练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要取得优胜,必须正确掌握笔画、笔顺、结构、间架,而且要动作敏捷,群体合作好。学生在以高涨的情绪,自觉主动地去创优的过程中,自然就突破了“燕”字的学习难点。

五、在联系中求效

语文教学贵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识字训练也不例外。文字是现代社会书面信息传播的载体,充斥于孩子们的生活之中。如社区、家庭环境中的文字符号,人际亲友的姓名用字,课外读物中的以图带字……,特别是影视中的广告,有声、有像、有意、有色,更使孩子从懂事起就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今天的孩子们不仅仅在课堂上有意识字,获得识字经验;更大量的是生活中的无意识字和获得识字经验。如果教师能把课内的识字训练,与学生生活中无意获得的识字成果、经验联系起来,便会大大提高识字训练的效率。

一位教师教《难忘的泼水节》时,对课文中的12个生字是这样处理的:她让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生字拼读,并想想哪些生字是已经认识的,怎样认识的?哪些生字有困难?然后组织大家在课堂上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的情绪非常热烈,充分显示了孩子们的识字潜力。如“凤凰”这两个生字,全班学生都认识。有的说是电视上学到的,广告中有“凤凰珍珠霜”;有的说是从自行车上学到的,“凤凰”自行车……这样,在12个生字中,全班都认识或大部分认识的就有6个:“凤凰”、“祝福”、“盆”、“毯”。有的生字,学生还能根据造字规律作合理推测,做到以熟带生。如生字“铺”,有不少同学都是从本地地名“东浦”的“浦”推测而知的。这样,教师对这些已识字和半识字,稍作提高训练就可以了,而把力气重点放在学生认知有困难的几个生字上,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六、在整体中求深

当代的识字训练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注重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识字训练应当有机地和阅读等其他的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整体发展中求深。

教《司马光》一课的生字“慌”时,一位教师把识字训练揉合在阅读中进行,不但出色完成了识字任务,而且借助识字推进了阅读进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情意感受。

师: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缸里去了”,当时别的小朋友表现怎么样呢?

生: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师:噢,“慌”最能表现当时小朋友的心情,“慌”字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两部分组成,左边心字旁,右边是个“荒”。

师:“慌”为什么要加心字旁?

生:因为“慌”是心里着急。

生:不对,因为“慌”是惊慌的意思,是“心慌”的“慌”。

师:对,是心里慌,所以要加心字旁。现在请再仔细读课文,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