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教海采珠
16370100000008

第8章 语文教学(5)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篇章结尾,也常能顺利地找到主题。如《登山》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列宁回答巴果茨基为什么要走危险小路的原因:“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难看出,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便是这篇作品中心思想的精确概括。《骆驼和羊》、《刘胡兰》、《落花生》等都属篇末点题此类的课文。

霍懋征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难点突破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这儿,仅以她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作简要剖析,供同志们教学时参考。

一、通过假设、对比来突破

霍老师认为,《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关于烈火烧身一段,文字不仅寓意深,而且表达方法也不易理解,是通过作者的观察、感受、体验来表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霍老师是采取引导学生运用假设,对比方法来完成的。

首先允许大家争议,比如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住了,“我”担心这个年轻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作者为什么“担心”?是“不放心”,还是“并非不放心”?随即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手不小心碰着烧红的火炉子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不是把手猛地缩回来,就是连蹦带跳地大叫起来)接着引导学生对比邱少云的情况。邱少云烈火烧身,与被火炉烫一下相比,不知厉害多少倍——这怎不叫人“担心”呢?我们被火炉子烫一下会立即缩手或大叫,这是人的本能;邱少云被烈火包住却文丝不动,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克制住人的本能啊!最后老师因势利导,侧重研讨邱少云为什么能这样做——他为了战斗胜利,宁可忍受烈火烧身的极度痛苦,也绝不暴露目标。所以作者的“担心”不只映衬了邱少云的顽强毅力,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战友的关心和爱护。

二、通过比较、联想来突破

有些词语看似平平无奇,但是用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就有着特定的含义,有着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因此,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这些词语,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我的战友邱少云》里就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中的“才”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显示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怎样具体理解呢?

霍老师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明确这两个“才”虽然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但前一句中的“才”表示时间太长了,后一句中的“才”却表示时间太短了。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才”的丰富内涵: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烧的时间太长了,既反映了“我”不忍看又不能不看的矛盾而痛苦的心情,也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长时间地忍受烈火焚身的痛苦的伟大精神;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战斗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短?这是因为战友们为了给邱少云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投入战斗,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邱少云的伟大精神化作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了。实践证明,联系、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突破难点。

乐将长文化短诗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好的教师善于把学生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对冗长乏味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得到知识化的美的享受,从而在兴趣和爱好中获取有益的知识,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记诵法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有效的记忆方法。如《诗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农用节气歌》、《药用汤头歌诀》及无数的令人喜闻乐诵的农谚民谣,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其应用之广。

诗歌类语言和谐,节奏鲜明,文字简炼,句式整齐,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爱好,便于记忆和存储。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将课文内容诗歌化的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将课文化短诗的念头一起,就付诸行动。当我上完《乌鸦喝水》一课后,就将主要内容编成:“乌鸦口渴了,到处把水找。看见一瓶子,瓶高口又小,里边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放进小石子,水位就升高,乌鸦爱动脑,想的办法好。”学生们果然念得兴趣十足,很快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如,《要下雨了》:“要下雨,要下雨。燕子捉虫飞得低,小鱼水面来透气,高处搬家是蚂蚁,小兔回家跑得急。”《捞月亮》:“山上一群猴,遇事不动脑。月影在井里,以为真月掉。小猴一声叫,大家都来捞,手刚碰到水,月亮不见了。老猴抬头望,明月当空照。可笑猴子们,盲目瞎胡闹。”《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尾巴断,自己认为很难看。去向别人借尾巴:鱼尾拨水借不了,牛尾要把蝇子赶,燕尾用来掌方向,三次借尾都困难,只好回家找妈妈。妈妈让他回头看,自己尾巴已长满。”《刘胡兰》:“伟大刘胡兰,年小志气高。敌人收买她,回答‘不知道!’敌人威胁她,仍说‘不知道!’敌人毒打她,一点不动摇,面对敌铡刀,挺胸心不跳。她才十五岁,光荣牺牲了。主席受感动,挽词赞她好。”

小语古诗教学与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语文课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一、读——发现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识字、释词、解句。小语课文入选的五十一首古诗(五年制是四十七首)中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宁静幽雅的静态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美;“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秀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李贺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急欲为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英武气概;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催人奋进的人生哲理;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些,只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味,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二、听——欣赏美

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与乐调的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在教授古诗时应充分利用教学盒带,通过听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听了《孟浩然·春晓》、《龚自珍·已亥杂诗》、《李白·早发白帝城》、《叶绍翁·游园不值》、《袁枚·所见》等配乐诗朗诵后,学生感情的琴弦被拨动了,他们会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或春眠将晓,闻到了那风声、雨声、鸡鸣声;感受到了万马齐暗的局面之下轰然响起的九州风雷之声;或体味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心情;或想象出那满园春色、红杏出墙的热烈气氛。总之,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受到教育,在欣赏中认识了美。

三、引——理解美

美,寓于形象之中。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就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小语课文入选的古代诗歌,篇幅虽然短小,然而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妥为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通过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泊舟暮宿建德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情。通过阅读,朗读,学生的脑海里不难形成这样的一幅画面:在暮色苍茫之中,一艘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然而在这画面之外的诗人的感情如何去体味呢?教师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那么又怎来的“新愁”呢?试想,日暮黄昏,夜幕降临,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该是回家的时候了。诗人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涌上心头。至此学生就把画面上能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江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和画面上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走进情景文辉,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

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

化诗为画画中领悟

不光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古代很多诗人写的诗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画,例如白居易的《草》。

可惜小学生不懂文言,感受不出。反过来说,如果教学时能让小学生首先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知形象,那诗句不就容易理解了吗?于是,我把课文中的插图——一幅广阔无垠的草原图——“搬”上了黑板,而且变成了彩色的。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们看着图,纷纷说——绿油油的;茂盛;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边;像绿色的大地毯……这样,“离离”是什么意思,“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自不待说了。

接下来是“一岁一枯荣”。“一岁”即一年,好懂;一年有四个季节,学生也知道。可是“枯荣”呢?难了。

仍然让学生看图说话——分别说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草的特点。学生发言踊跃。说完,我问:一年当中,草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学生说:绿一次,黄一次。儿童语言,形象思维,算对。我又问:春天、夏天草长得怎么样?秋天和冬天又怎么样?学生说:春天、夏天草长得很茂盛,还开花;到了秋天,慢慢变黄了,到了冬天,叶子就干死了。那么,“枯”应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应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当学生把“枯”字写在冬天那棵枯黄的草下面,把“荣”字写在夏天那棵茂盛的草下面时,问题解决了。

白居易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我在一片枯黄的草原上画上了红红的火苗,说:冬天,草干枯了,大火一烧,不是会烧得干干净净吗?聪明的小学生说:地下的根还没烧着!对。我便画了一条代表地面的横线,横线下面画了几束草根——对学生的理解作了形象的肯定和演示。

我接着问:“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的很多。但我不要求说,而要求他们到黑板上画出来。

画完了,他说: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草又生长出来了。

立刻就有另一个学生说:草不会一下子那么高。

他解释:到了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发芽了。

按说,到此问题就算解决了。可是一次我在昆明上课上到这儿的时候,忽然有个学生说:还有一样东西没有画上去。我问什么东西,他说:风。我请他上来。他在小草上面画了几条斜线,说:这是风。

可是,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呀!他愣了一会儿,把线条和草芽擦掉。

多么聪明的孩子!他这一改,令人拍案叫绝!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以后,我再上《草》,便加上了这个环节。

巧借游戏练说话

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采用新颖的方式,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训练活动。请看下面一位教师巧妙地借助游戏活动开展说话训练的精彩片断:

师:(目光亲切地环视全班同学。)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练习说话,好吗?

生:(齐声地回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