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节日漫画
16370300000003

第3章 中国节日(2)

畲族:年初一时,畲族人民要全家拜“盘古祖图”。年长的人向全家讲述祖宗的历史传说。每隔三年还要举行隆重仪式,祭祀“盘古祖图”,以表对祖宗的热爱和忠诚。

仫佬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青年男女汇集到村头或山坡唱歌、谈情说爱,称作“走坡”。青年人以歌为媒来寻找心上人。

我国春节习俗之最

最早的“年”字古代《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即大丰收之年。在两汉以前,“年”字意为五谷丰收,这便是“年”字的来历和原意。

最早的爆竹春节爆竹之俗,始起于汉代,当时没有火药,就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之声,作为愉悦、庆祝的音响,“爆竹”之名即来源于此。《通俗篇·俳优》有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火爆之。”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时就已有“腊祭”之说,腊尽春来,人们杀猪宰羊祭祀上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此俗便一直流传下来并逐渐形成春节。《尔雅》一书对春节有这样的说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从中可以足见“春节”由来之早。

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东汉蔡邕《独断》有记,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每逢过年,人们用桃木板刻上传说中的镇妖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于压邪,谓之“桃符”,故后人就以“桃符”作为春联的别称。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34年,五代后蜀主盂昶在桃木板上挥毫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文字的春联。

闽南台湾春节习俗

考闽南和台湾民间都把春节叫做“新正”、寓意新正岁首,万物更新。

闽南的春节,多随古俗,往往是从冬至便拉开了序幕。在古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

古人称“冬至”为“短至”,《礼记》的“月令”篇中记载:“仲冬之月,日短至”。

因此闽南民间有“冬至阳生,万物苏醒”之源。台湾民俗谚语也有“冬至小过年,唔返无祖宗”,意思是说,每年冬至是家人团聚的节日。即冬节。

在闽南,每逢冬节都要全家团聚,欢乐饮宴。冬节这一天一定要吃“汤丸”,以示合家团圆之意。在台湾,冬至日要祭拜祖先,由家长介绍祖家的根源,说明祖先是来自福建某地,到现在已经几代人,排行第几,以便子孙后代寻根认祖。

除夕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徐君倩就写过《共内人坐守岁》的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杜住宅守岁》诗云:“守餐阿戎家,椒盘已须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每当年三十中午,家家祭祖,祭后便食。晚上全家团聚进餐之后,大人还要分给孩子压岁钱。八点钟后,各家皆在大门口备好柴草焚“火”,一时火光照耀,殊为大观,别有情趣。这一习俗据民间传说,当年元军入闽后,三户人家要养一个元兵,调理不周,则受鞭笞棒打,民众因不堪欺压,在除夕晚上,举火为号,驱杀元兵,以后世代相传,除夕都烧火以示纪念。除夕夜年轻人还要守岁到深夜,意在为长辈守寿。

大年初一,人们黎明即起,家家燃放鞭炮,叫做“开正”。早餐吃甜面线,寓意生活甜蜜,健康长寿,然后便走家串户,四处拜年。如果有人上门来拜年,主人会拿出糖果、蜜饯、泡甜茶,请客人“吃甜”。

初一这天,有许多禁忌:不吃稀饭,以防“出门遇雨”;不扫地板,以防“财气外泄”;不动刀锯,以防“流血事件”;不打骂孩子,不能打破碗碟,以免“不祥之祸”,等等。

初二“请女婿”;初三祭亡灵;初四为“接神日”,家家要摆上牲礼品以迎天上回来的诸神,祈求众神保佑合家平安;初五是开工吉日;初七据说是人类诞生的日子,要吃五谷蔬菜精制的“七宝汤”,称为“七元”;初八合家团圆,故称“完全”;初九“天公生”。接着便准备闹无宵了。

香港逢过年“关门大吉”

香港的节日如此之多,且逢节必过,不会影响社会的日常运作吗?

若你是这般想的,那就是杞人忧天了。

剖析香港社会的制度结构,除政府各部门为“皇家工”之外,其余一应机构,无论大到资产过亿、员工逾万的大集团、大公司,抑或小到既做老板又做伙计的小生意人,全都是私营性质。故此,雇佣之间虽有劳工法例,但在不违反法例的前提下,不同性质的企业或公司就有不同形式的节假日制度。于是既有“圣诞节”放假二三天多则一个星期的好事情,又有春节明明规定放假3天,可实际上大多数市民年廿八就开始放假,起码休到初八、初九才上班,更有甚者过了“元宵”才姗姗返回开工。

香港这种少节制甚至无节制的过节,依笔者看,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各行其政、各施各法,不无方便;弊的是节假连休给社会造成压力。如春节,比平日多十倍八倍的人涌回内地,徒添海关边检工作量,而香港街头在春节期间却呈现无限萧条,马路上空荡荡,揸车的根本不用担心停错车位而遭警察抄牌。

春节期间香港店铺、街市等服务行业,更是早早“关门大吉”,除了公共交通仍保持一定限度的服务。

名士名流除夕夜

除夕之夜是令人难忘的,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名流、志士仁人,据己之志趣和爱好,以不同方式情有独钟地度过除夕:

在总结中过除夕--唐代诗人贾岛,利用除夕守岁的时候总结一年的创作。他取一年之作置案上,祝曰:“此为终年苦心也。”示来年笔耕丰收。

在感叹中过除夕--南宋嘉定二年,陆游在除夕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狱中吟诗过除夕--杰出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狱中,在除夕之夜吟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酒,挑灯夜未央。”在笔耕中过除夕--苏东坡写下《守岁》诗,咏道:“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在抄录碑帖中过除夕--鲁迅先生的除夕之夜是这样度过的:“专心致志地抄录碑帖,殊无换岁之感”。他把一年来写的日记、手稿整理包好,或吟诗赠友,或致信同仁;或仔细地回忆过去一年中做了多少工作,有没有虚度光阴,还有什么打算。

在聚义革命中过除夕--1904年除夕,二十多位革命志士以除夕聚餐为名,正式召开了“华兴会”成立大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等为副会长。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

在海洋上度过除夕--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为打通我国与海外的经商渠道,前后曾七下西洋,总计达28年。因此,郑和一生中有24个除夕是在海上度过的。可谓世界历史上在海上过年的名人之最。

在实验室中过除夕--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一个除夕夜,他的未婚妻和朋友们到他家去做客,可他一头钻进实验室忘记了一切。后来,朋友们都陆续走了,未婚妻立在门外的雪地里等他,除夕钟声响了12下,新的一年开始了,巴甫洛夫才从实验室出来。

在计算数据中过除夕--科学家爱迪生,有一年除夕夜,他的妻子忙碌了一天,为他准备好最爱吃的年糕,和他一块共度节日盛夜。可爱迪生为了计算一个灯泡的容积数据,在实验室一直工作到雄鸡报晓。当听到鞭炮声时他才恍然想起是除夕之夜,但此刻已是新年的清晨了。

清宫春节的“万寿灯”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春节”。庆贺春节,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习俗,不仅民间这样,“九五之尊”的帝王之家也不例外。每年年终腊月,新年将至之时,紫禁城内热闹非凡,为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宫内要举行许多相应的活动,其中在乾清宫安设万寿灯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载,乾清官内设置的万寿灯是以绫锦制成的八角形的宫灯,宝盖流苏,泥字金书。挂灯的灯竿以楠木雕成盘龙形状。竿顶横出八只,挑竿下有雕花支枨。立柱顶端安一云纹托,托上有圆亭,内装转轴,横向悬挂八幅仙人画,微风吹动,仙人自动旋转。在八根挑竿的尽端,各雕一木质仙人,竿下悬挂万寿宝联,共八幅,两侧合为十六幅,每幅俱绣金字联句。天色一晚,高悬的万寿灯在夜幕的衬托下莹莹发光,照亮整个乾清宫。

安置在乾清宫丹墀上下的万寿灯、天灯,要一直悬挂到新年的二月初三日方才撤出,称为“出灯”。

关于乾清宫内悬挂万寿灯的盛况,清代乾隆皇帝《天灯、万寿灯》诗里明显地反映出来:

“金龙护柱长数丈,四柱撑如巨灵掌。彩灯左右列丹墀,万寿灯明丹升上。全年腊月二十四,缚架悬灯声扰攘。百夫举柱齐用力,一一都听铜锣响。灯上联书细金字,憔圣岁岁登丰穰。瑶宫乐事与民同,从识太平真有象。”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天灯、万寿灯都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风尘中。如今,惟有那四方青白石须弥式石灯座还安置在乾清官丹墀的上下东西两侧,供人们观赏、凭吊。

压岁钱的由来

每逢每年的除夕之夜,长辈们都要给小孩子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那么,过春节时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就会发烧,讲呓语,几天后热退病去,聪明的孩子就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晚上,他俩怕祟来害孩子,就逗孩子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让孩子拆开包上,包上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顺手便放在了孩子的枕头边。夫妻俩挨着孩子不敢合眼,怕祟来害孩子。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金光,祟吓得急忙缩回手,尖叫着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于是,大家都照此法去做,果然祟未敢再来。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吓退祟,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风”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

诗与除夕

除夕守岁是我国人民传统风俗。古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常以“守岁”为题材赋诗,给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除夕诗。如唐太宗在《守岁》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明代才子文徵明,在他25岁那年除夕,挥毫赋诗,一方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另一方面又在勉励自己:“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奋进惜时之意溢于诗行之间。

除夕守岁,辞旧迎新,更让人充满希望。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守岁》就表达了这种希望:“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麟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勒知奈何!……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诗人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人洞穴的长蛇,到除夕,犹如露出尾巴在外,想捉也捉不住了。但虽如此,作者仍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

如今,每年除夕,万家团圆,少了文人多愁善感,多了平安欢乐。我们也不妨追忆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赋出一首奋进的诗,那是多么令人惬意啊!

守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诗句,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点起明亮的腊烛,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守岁,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除夕守岁的情景,欢聚守岁的形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磋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这是大诗人苏东坡有名的《守岁》诗,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哀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读起来,仍能醒世警人。其中的“恐”字,份量很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这是唐代神童诗人史青写的“守岁”诗。诗中两个“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不能苟活的进取精神。

说起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史青少年时,上奏唐朝的玄宗皇帝:曹植七步作诗,我要比曹植更强,可以五步作诗。唐玄宗遂以“守岁”为题,令史青作诗,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内将诗作成,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这是唐代诗人徐振起写的“守岁”诗,诗中的“偏从”与苏东坡的“恐”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风雪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杨柳芳容樨,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是明朝诗人叶閧的“春节”诗,形象确切地概括了春节欢快的总基调,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憧憬未来之情。

林则徐的除夕诗

清政府在英国武力威逼下,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中那些割地、赔款等耻辱性条文,引起了林则徐对祖国安危的极大忧虑,就在这年的除夕,他满怀忧愤地写下4首《壬寅除夕书怀》诗,其中的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流光代谢岁应徂,天亦无心判莞橘。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缘幡胜如争春,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首低吟当哭、荡气回肠的除夕诗,反映了林则徐在流放中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忧虑之情。正如他在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所表达的那样:

正是中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雪国耻的时候,谁还能高枕无忧地饮酒作乐和欢度佳节呢?

嵌满“春”字的《春词》

《郑板桥轶事》记载,一天,郑板桥应邀与几位秀才一起春游,兴之所至,边欣赏春花美景,边吟成一首嵌满“春”字的《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

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笑开口:‘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观春景,忙煞几位春娘,头插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闺房。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的春装。满面淡淡的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大家里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由于技巧娴熟,所嵌70个“春”字自然流畅,不但无“重复”之病,而且生动、新颖,另有一番情趣。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