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节日漫画
16370300000006

第6章 中国节日(5)

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说是俯拾即是,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的怀念的情绪;北宋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一幅养尊处优、悠闲恬淡的图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真切点出了游子的思情;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月,意夕起相思”,表达了诗人望着圆月,思念远方亲人的感情;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具有哲理的趣味;南宋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则描绘了一个爱国将领戎马倥偬的雄姿;汉朝曹操有“明明如月,何时可辍”的忧叹;唐代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楼”,更使人过目难忘。写咏月诗词,当推诗仙李白,他似乎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超过曹操,去攀登明月了。

宋代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起了月亮上的低温和寂寞;明朝杨慎的“明月中天,照意长江万里船,月光如水,江水无波,色如天连。垂杨四岸净无烟,沙禽几声惊相唤,丝缆停牵,乘风直银河边”,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浩如烟海的咏月诗作中,尤以“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的雄奇浓厚和“遥望洞庭山色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明快淡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牡甫)的精当刻画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哲理阐发,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一首首月光吟,如一面面光洁的明镜,既映照出诗人的磊落襟怀,又折射出作者世界观的斑驳阴影。

中秋赏月

佳联文人雅士往往对月凝视,步月思怀,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句。“十口心思,思君思民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这是粤剧《三笑姻缘》中华太师和唐伯虎对句的上下联,属顶针格拆字联,构思精妙,比喻恰当,文义通畅。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岛的“月观亭”,供游人月夜观景。有年中秋,清代诗、书、画家郑板桥游于此,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这联即景,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为瘦西湖增添了秀丽的风景。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一次在一家寺院闲住。老和尚出联曰:“三更半夜三更半。”金圣叹见到月明镜圆,想到此时正是中秋,便对曰:“八月中秋八月中。”此乃时间对时间、数字对数字的回环对,老和尚甚为敬佩。

从中秋到除夕

从前,有几个秀才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这年中秋,他们又聚会了,共同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喝着香茶,一边谈论着。

有一位秀才出了个对子让大家对: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半月这是即景生情,却很巧妙地将人间天上联系起来:每月月圆时,人间的日子都是十五日,正好为一月之半。

秀才们抓耳挠腮,直到深夜,吹起阵阵凉风,还没对上。大家只好作罢,各自回家睡觉去了。

转眼间,到了年底。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聚会了。不知哪位秀才提醒大家,中秋的对子还没对上呢!原来出联的那个秀才,突然灵机一动,以除夕过年为题,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挡年头大家拍手称妙:今年除夕是年尾,明日初一是年头,除夕过了就是初一,年年如此。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重合,称为“重阳”,也叫“重九”。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五谷飘香。我国素有重阳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晏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宫庭,“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翠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初一起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如今,重阳之际,已成为人们郊游登山,丰富生活的黄金季节。

重阳登高

金秋九月,山清云淡,秋高气爽。登山远眺,妙趣无穷。

重阳节登高风俗,相传始于东汉。梁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在古时候,汝南县有个叫恒景的人,跟随长房游学多年。一日,长房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要有大的灾难,应该回家,让家人都做一个袋子,里面装上茱萸,把它系在胳膊上;然后去登高,饮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了。”恒景按着长房的话去做,带领全家人登山游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见鸡、狗、牛、羊一时间都暴然死去。长房听后说:“这是由这些动物代灾了。”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长寿不老,登高的风俗也就兴起来了。古往今来不少诗人词客都曾以重阳登高作为赋诗作词的内容。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写出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写出佳节的身处异乡客地的兄弟相念之情。第二句后来变成了一句成语,广泛地被人引用。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了,但佳节思亲,我们的心情和当年的王维是相同的。

重阳赏菊

重阳赏菊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菊花,不仅以她的娇容姿色,千姿百态令人倾慕,而且更以其傲然性格,刚强气质令人折腰,置身于霜寒月冷中仍姿容不改,而且开的更加茂盛、鲜艳。

所以人们爱菊、赏菊、敬菊、赞菊,文人以菊咏志、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悠悠不断,脍炙人口。

“腊八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在我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人们常在新旧交接时,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当时,“猎”、“腊”是同一字,“腊”字原是“合”的意思,并有“接”的含意。古人常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称为“腊祭”,所以就把冬末的十二月叫作“腊月”。

腊月初八,古称“腊曰”。从先秦起,都是当作“年节”来过的,但当时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到这一天,用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与吉祥。

追溯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它最早开始于宋代。据《天中记》载:

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特别到清朝时候,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果,以供僧侣餐用。寺院僧侣要举行诵经法会,纪念释迦牟尼。在民间,人们也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阖家聚食,馈送亲邻,而且争奇竞巧,色彩缤纷。

一月

腊八节人们将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此节始于南北朝时。节日里,人们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苗族的灭鼠节贵州黔东南镇远、施秉、黄平一带苗族龙姓的,每年农历十二月要举办传统的灭鼠节。

苗族的百狮节每年冬天,湖南湘西的苗族都在欢度传统的百狮节。节日那天,八面大鼓置于场中央的木架上,八个服饰美丽的姑娘表演跳鼓舞。

瑶簇的度戒节云南瑶族每年元月举行极其隆重的度戒节。这里瑶族青年经过“度戒”才能谈恋爱,“度戒”(也叫过法)是极其严肃的事,通过“度戒礼”的人便进入成年。

台湾的尾牙节农历十二月十六,是台湾省民间传统的尾牙节。节日时,家家宰鸡杀鸭备牲醴祭拜“土地伯公”。尾牙节时,台湾各家商店大摆“尾牙宴”,赏请伙计,以慰一年辛劳。

彝族的打陀螺节云南哀牢山区墨江、新平两县交界地一带的彝族人,每年农历十二月择日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运动--打陀螺节。

祭灶节我国祭灶风俗始于周代,周代七种祭祀之一是祀灶。历代祭灶时间不一,汉以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

扫尘节我国民间多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扫尘节”(也称“扫尘日”)。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是我国人民岁终打扫卫生的优良传统。

除夕和守岁除夕俗称“年三十夜”,均要吃“年夜饭”,饮食习惯因地而异。守岁是除夕习俗,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春节春节是我国的农历年节,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日。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三元”,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春节之时,我国城乡到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贴春联和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

二月

畲族的上十节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每年正月初八是畲族上十节,是祭祀图腾的日子,畲族人不分男女,从五十多开始,凡年龄逢十的(六十、七十……)老人称“上十”,逢上十节时,亲友要送肉和面给“上十”老人,以示祝贺。

立春节立春,民间传统节令,二十四气节之一。阳历二月四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

仫佬族的走坡节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仫佬族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别具风采的走坡节。村村寨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上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上唱山歌。

冰灯节哈尔滨的冰灯节是在农历正月间。冰灯作为观赏艺术品,在哈尔滨至少有上千年历史,正式定为节日,始于1963年。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时在农历正月十五。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布依族的牵羊节布依族在农历正月二十二日要过别具风采的牵羊节,“牵羊”的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姑娘带回家,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送穷节送穷节是旧时正月送穷鬼、求富裕的民间习俗。送穷的日期多数说法是在正月晦日(正月的最后一天)。这一风俗之所以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传统心理,即希望在年节交关,辞旧迎新之际,送走旧日岁月的贫穷、辛酸和苦难,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前景。

龙节农历二月二在北京,人们管这天叫“龙拉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把二月初二称“春龙节”。这一天,各家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挑龙头”、“吃龙胆”,以示吉庆。

闺女节按北京旧习俗,出嫁的闺女在正月不能看娘家灯,故此正月刚过,便急急忙忙接一个月没有见面的闺女了。二月初二便是闺女节,或称宝贝节。

三月

高山族的丰渔节丰渔节又称丰渔祭,是我国台湾省高山族雅美人的祭祀节会。在三月二日上午举行。出海捕鱼的人集中共宿,吃芋头和鱼,并向神祈求保佑今年丰收。

惊蛰节惊蛰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三月六日之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惊蛰节为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八前后。山西雁北一带居民在节日这天有吃梨的习俗,以讨个吉利。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六,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传统的芦笙节。节日城,材村寨寨的男女老少盛装集会,优美的舞姿,动听的笙曲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傣族的彩蛋节农历二月中旬是傣族儿童的彩蛋节。傣家男女小孩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胸前挎上一个小巧玲珑的兜,里面装上几个染上红、黄,绿、紫等色的熟鸡蛋,带上饭莱,成群结队外出郊游。

观音节观音节,又称观音会,宗教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

壮族的祭龙节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西境内的壮族人民,每年农历二月间,都要举办祭龙节,这是一个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的努鲁斯节努鲁斯节也称新日节,是维吾尔族人民迎春的节日。节期开始于公历三月二十一日或二十日。此时正是以春为岁首的伊朗历法的新年,它是从伊朗传来的习俗。

哈萨克族的那吾鲁孜节每年的春分时是哈萨克族的那吾鲁孜节。节日那天人们载歌载舞,诗人即席赋诗、歌手放声歌唱。哈萨克语中的那吾鲁孜,含送旧迎新,预祝丰收之意。

上巳节上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壮族的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去唱歌。始源于唐代歌仙刘三姐。今歌圩盛行于广西五十多个市、县。歌圩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和中秋节,三月三歌圩最盛大,最普遍。

四月

藏族的沙格达娃节沙格达娃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时在藏历四月份(在公历四月稍后)。相传释迦牟尼于藏历四月内降生、成道、圆寂。僧众在此期间举行宗教活动,信徒礼佛诵经。

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禁烟火节、冷节。时在清明前一、二日。是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传说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介子推的节日。今民间己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四月五日前后。节日时有扫墓、踏青之俗。

哈尼族的那尼节那尼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秧苗栽插结束后择日过节。欢乐的年轻人往往通宵达旦地歌舞。

侗族的土王节每年“谷雨”前后几天是侗家一年一度的土王节。节场在当地土王坡小山岭旁。

彝族的三月节云南楚雄牟定一带的彝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传统的三月节,历时三天。相传三月节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牟定三月节更是热闹非凡,三日三夜,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纳西族的龙王节龙王节亦称龙王会,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祭祀节会,节期自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开始,到四月三日止,是祭祀龙王的节日。

蒙古族的鲁班节鲁班节又称鲁班会,是云南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四月初二。节期三天,以第二天最热闹。

庙会节庙会节是浙江嘉善县西塘镇一带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四月初三。

壮族的娅拜节娅拜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四月兔日(初四)。相传,娅拜是宋朝年间一位壮族女英雄。节日这天,群众要杀一头牛、一头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男女老少皆上娅拜山祭奠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五月

四八节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土家等族均在农历四月初八过节,统称“四八节”,但各民族节日称呼相异,有叫“姑娘节”、“亚努节”、“牛王节”、“牛生日”、“洗牛节”、“牧童节”、“开秧节”等多种。

傈僳族的沐浴节沐浴节是傈僳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也称“臭水节”或“桑那浴”。节期在农历立夏前三天到后三天内进行。

立夏节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五月五日前后太阴到达黄经4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结束,夏季开始。立夏节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浙江新昌一带家家煮笋而食,据说立夏吃笋可以健脚。

白族的蝴蝶节蝴蝶节也称蝴蝶会,是白族传统社交、游乐节日。在云南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神摩山下,有蝴蝶泉,泉边有一棵古老的合欢树,每年四月十五前后开花,彩蝶汇聚枝头,每到此时,白族青年即聚会泉边,一面观赏蝴蝶,一面对歌,成为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