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16403700000013

第13章 教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6)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接受学习也很必要。”从有效性的角度,一般来说,选择的顺序应该是:首先是个体自主学习,在个体自主学习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其次对于合作学习都不能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应该组织学生研究,进行探究学习。

【案例参考】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教学课例

一、主题及教学背景

1.主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我觉得此种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缺失。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成效。由此,我们设想以《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的教学为载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和研究。

2.教学背景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物或图形的计算,由乘法的含义引出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当一个因数相同时,求这两个乘法算式的和可以合起来用一句口诀算,初步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掌握了乘法的口诀,也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学习与交流的习惯与能力。

二、教学片段与反思

1.课堂实录节选:

片段一

(1出示图一:红苹果有5盘,每盘3个,绿苹果有3盘,每盘3个。

问:你看到了什么?(个别汇报

要算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个别汇报生1:红苹果有5盘,每盘3个,也就是5个3,5×3=15;绿苹果有3盘,每盘3个,就是3个3,3×3=9,15+9=24。

生2: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8盘,每盘3个,就是8个3,8×3=24。

出示图二:红苹果5盘,每盘3个,绿苹果2盘,每盘4个。

问:看到了什么?这幅图要算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只?怎么算?

生:红苹果有5盘,每盘3个,也就是5个3,5×3=15;绿苹果有2盘,每盘4个,就是2个4,2×4=8,15+8=23。

出示图三:红苹果有4盘,每盘5个,绿苹果有2盘,每盘5个。

问:这幅图要算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只,怎么算?(学生独立思考生1:4×5=20,2×5=10,20+10=30。

生2:6×5=30。

(2讨论:都是求红苹果和绿苹果的总只数,为什么第一题和第三题有两种方法,而第二题只有一种方法?(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讨论生1:第一幅图每盘都是3个,第三幅图每盘都是5个,有两种方法算。

生2:第二幅图每盘的个数不一样,所以只有一种方法算。

生3:每盘的个数相同的时候有两种方法算,每盘的个数不一样多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算。

师(小结归纳:要算共几只苹果,当每盘的个数相同时,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

(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学生选取一幅能用两种方法算的图分析,有的学生选取只能用一种方法算的图分析,能力强的把他们的观点进行整理,从三幅图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分析片段二问:刚才都是看苹果图的,现在老师把图拿走了,仔细观察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两种方法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生1:算式中有两个相同因数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算。生2: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的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算。生3:在两个乘法算式里,有一个因数相同的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算。师(小结: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求和可以用两种方法算:一种方法是把这两个数乘起来,再把积相加。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怎么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生l:先把相同的因数框一框,再把没框的因数加起来。

生2:先把两个乘法算式的第一个因数加起来,3照抄。

生3:把5和3相加,相同因数3照抄,8×3=24。

小结:在两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可以把另两个因数合起来,得到的数和这个相同因数相乘比较简便。

2.分析与研究: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体验感情的基础上。因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而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时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样,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一旦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每幅图出示后,教师给予了明确的指令,要求“红苹果和绿苹果共几只?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了比较充裕的思考时间,让班中绝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个别汇报。新授部分,教师重新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而且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都存在个体差异,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令产生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不同的表达形式。此时,教师首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组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与感悟。在交流协商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新算法。由于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以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因此教师一共安排了三次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小组合作策略的运用是:都是求红苹果和绿苹果的总只数,为什么第一题和第三题有两种;方法,而第二题只有一种方法?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察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一上,小组之间进行补充,直到得出结论。第二次是当直观认识上升到数学抽象的时候,什么时候可以用两种方法算?对二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有的学生有困难,更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获得同伴的帮助,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由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第三次是“简便的方法是怎样算的?”由于每个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而且对两年级的学生来说,用数学的语言很难表迭清楚,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结,帮助学生进行建构。

三、感悟与思考

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而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有效手段,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解决。完全的独立学习和完全的合作学习都是不可取的。总之,独立学习也好,合作学习也好,其作用是难以互相取代的,关键是学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适时地恰当地选择匹配,合理把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合理运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策略,使得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状上升。

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分析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分析

【阅读链接】

阅读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边批、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及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整、分、整”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阅读链接】

一节阅读课例

今年4月,在“第二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我听了一节来自台湾的方素珍老师上的《好玩好看的儿童诗》,不觉为之倾倒。

这是一群三年级学生。

这是老师的开场白:“有人叫我花婆婆,有人叫我方婆婆,有人叫我方阿姨,也可以叫我小方阿姨,只要不要叫我老方就好,因为听起来好老哦!”

接着就直奔主题:“什么叫童诗呢?”老师出示幻灯片:凡是大人或小朋友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都可称为儿童诗,简称童诗。童诗的形式、排列都很自由,不一定要加标点符号。

“我们来看一首诗,”老师边说边出示另一张幻灯片。“这首诗好有意象哦!意象是什么?听起来好难。简单说,就是诗中的感情或想法,透过文字,让读者看了在心中就会浮现画面,这就是‘象’。这是一首小朋友的作品,湖水的《湖》: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正当它欣赏的时候,/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声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每个小脑袋都竖着耳朵听。台下一千多人,都鸦雀无声——多长时间都没有听到过这么有趣的文字了!

“方老师念的时候,你脑子里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一只蝴蝶飞来,对着镜子开始照,哎呀,我最近是不是这儿胖了点?这里是不是长了一颗青春痘?尾巴是不是很漂亮啊?可是一只青蛙跳了过来,打破了镜子,真是大煞风景。有画面,对不对?这就是意象,就是你心中的想法用文字写出来,让读者看到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老师又举了一首“好玩的数字诗”,大意是:6跟9玩踩气球的游戏,一不小心,6脚上的气球踩破了,6不服气地大叫:“你怎么可以把气球系在头上!”“各位想一想,6为什么说9把气球绑在了头上?注意看6跟9,是不是6那个‘气球’比较低,看起来像绑在脚上,9看上去像绑在头上?这就是数字诗。好玩吧?”

台下的学生分明有些兴奋了。

方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试试看,我们用3和0写一首数字诗。”暂时没有人回应。想一想,3像什么?”“弓。”“很好!0呢?”“鸡蛋。”“好。如果我说3和0要赛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谁会赢?““我觉得0会赢。”“为什么?”“因为0会滚。”“3不会滚,就一定会输吗?这位帅哥,你觉得3像什么?”“像海鸥。”“太好了!3像海鸥,0像鸡蛋,所以—”“海鸥会飞,鸡蛋不会飞,海鸥比鸡蛋快。”

“你看,我只跟你们说3和0,可是你们的脑子里面已经开始想象,有了很漂亮的画面出现了。这就是数字诗。我们再看下一个。”

接着是: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两个答案都被学生准确无误地猜出。

随后是比较难的数学诗。清新的空气+长长的影子+猫儿的一身厚毛=(秋天的信号,田园-收获=(大地睡了,许多六角形×冰冻的花边=(鹅毛大雪(但一个学生提出答案是“松树”,老师马上说:“这是我今天听到的一个很美的答案”,脚一鞋袜+草地=(光脚丫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