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16403700000002

第2章 课堂教学理想的探索(2)

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1什么是生存最需要的?什么是生命最重要的?(2目前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这些东西?是否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3课堂教学到底该追求什么?

其实,每一个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他都应该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

自然因素表明人具有生物属性,人要生存,首先需要满足吃、喝、拉、撒、睡以及性等方面的需求,生物属性是基础。满足生物属性要求,人需要“野蛮其体魄”,教育必须教给人谋生的本领和能力,学生需要在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中赢得生存的权利和机会,这是知识、能力、方法等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但仅有存活的本领和能力并不能保障人能生存,生存还需要强烈的存活意识和存活的追求。从生存意义上讲,教育还要让学生学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自然因素是前提,但如果仅仅满足人的生物属性,人就会随心所欲、弱肉强食、无所顾忌,这样的人只有“兽性”,是“畜生”。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与他人共处的时候,需要收敛、需要克制、需要合作、需要互助,需要认识了解、内化体悟、外化践履社会道德规范,需要接受社会文明。缺乏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素养,学生就难以融入社会。社会属性使人合群,获得了社会属性就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满足社会属性的要求,教育就必须传递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文明,促进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文明其精神”。

仅仅满足社会规范的获得而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很多程度上人还只是奴隶。人既不能像动物一样存在,也不能像奴隶一样活着,人不仅要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生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适应,更重要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要追求自由,人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活”出自己的独特价值。可以说,精神属性才是人的内在的真正高贵的品性。人的精神属性体现了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在人的不断追求中,社会不断进步,人性不断完善。另外,人的自我超越目标永远没有终点,人的自我完善“永远未完成”,正因为这样,人才需要终身学习。让学生精神上成“人”,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使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敢于突破和超越。

我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意识到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共处的规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智慧。

一、学习生存

从人本身而言,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体而存在。学习生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作为生物体存活的问题。

(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事实上,只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才可能珍惜生命,也只有感受到生活可爱才可能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和思考,今天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可爱吗?

这是《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2日登载的一位家长的来信:

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

2月1日这天,是我市小学生期末统考的一天!早晨7点,我把女儿从睡梦中叫醒,让她起床洗漱、吃饭,迎接期末考试。女儿今年刚满9岁,在我市某小学读三年级。

女儿赖在被窝里,闭着眼睛,咧着小嘴似哭非哭地不停嘟囔:“我害怕!我不想去考试!”为帮助她解除考前心理压力,我安慰女儿说:“考试有什么害怕的?考不好、即使考倒数第一名,爸爸也不责怪你!”女儿还是紧张,回答说:“老师说了,谁考不及格,学校、班级就不要他了!”我无语!不知道如何安慰我那刚满9岁的女儿!“考试考不好会很惨!”老师的话也绝对不是吓唬孩子!在以前,孩子每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除了要写100遍“认真”二字,还动辄罚做50道、100道题!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

我女儿的遭遇,只是所有孩子的一个缩影而已。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老师的回答恐怕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为老师的教学水平、自身价值的高低,以及能否得到奖励、提拔、提高工资等,往往与学生的试卷“挂钩”,用分数去证明、体现。对家长而言,孩子成绩的好坏,决定着自己的颜面与自尊。当然,家长与老师在逼迫孩子学习、考试的同时,无不贴上“爱孩子”的虚假标签。实质呢?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去役使、操纵,只是可怜了我们的孩子。他们没有了童年,没有了自由与快乐,只有无休止、痛苦地做作业、考试。

这种牺牲孩子童年与快乐的教育,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对于那些陷入“作业堆”“考试热”的孩子们,我们有必要重提鲁迅的那句“呐喊”—救救孩子!

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和学校生活给他们以未来社会生活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基础,并由此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行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的命运,基础在学校里,在课堂上。

当学生发现学校、课堂生活使他不快乐,他会干什么?鲁迅早在1918年就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有位同学在回忆他上小学时说,一次上课因与其他同学讲话被老师发现后勒令他学狗叫,他无论如何也难以发出狗叫的声音,无奈之下哭着乞求老师容许他学狗爬。最终老师以猫玩老鼠的心态观看了他的“表演”,然后在其屁股上踢了一脚便扬长而去。这位学生诉说道:“是这位老师教会了我恨,恨老师,恨所有的人,使我久久不能面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生活。老师之所以单单对我实行处罚也许是我成绩差的缘故吧。然而,这难道不是造成我成绩更差的原因吗?”对课堂生活的失望使他们对生活失望,学生的命运从此改变前行的轨迹,生命的天空从此雾蒙蒙、雨蒙蒙。

生活因为可爱才热爱,生命因宝贵才珍惜。课堂应该给学生怎样的现实生活?

首先应该是可爱的生活。他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中能感受生命宝贵,生活可爱,知识有意义,学习有价值,从而对生命充满渴望,对知识充满渴求。如果学校成了监狱,教室成了牢笼,教学成了禁锢,学生唱的是“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你拿枪我拿炮,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学生就不可能有未来美好的生活。

其次是受尊重的生活。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人性化,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有序,人际环境充满关怀。这样的校园环境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好的规范和制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自觉维护规范和制度,而且立志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合理的制度和规范。

然后是鼓励选择的生活。异想天开有人欣赏,个性张扬得到鼓励,充分自由发展得到支持。

再次是得到老师充满温情和人道的同情、关心和支持。教师能发现他们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称赞他们的良好表现,激发他们生命的潜力与活力,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喜爱他们的天真与幼稚,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

(二具有适应生存竞争的知识和技能

很显然,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更谈不上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学习选择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的职业生活可能也越来越多样化了。不管是哪一种职业,只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只要从业者能够从中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源并体验到快乐,这种职业生活对从业者都是有价值的。过去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要求也许太高,但今天至少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养人”。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方式看待学生未来生活的前途,而不是一心认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引导学生选择,让学生在充分挖掘潜能的前提下,学习正确地选择。

曾经有一位数学教师对一位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说:“我不相信体育就能当饭吃,早上也练,晚上也练!你应该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考学才是你的惟一前途。”没有想到,这位同学后来成了一位小有成就的运动员,日子过得比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更加舒坦。我们可以理解这位数学教师渴望学生把数学成绩搞上去的良苦用心,但他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指导却未必正确。

【阅读链接】

学习选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选择性的改革目标和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已经进入试点阶段的高中课程改革,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人们一直认为,中等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难题,因为中等教育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无论是升大学,还是走向社会,分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升大学,也面临着升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的问题,这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所以,敞开选择的大门,提供选择的空问,在保证必要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机会重要而必要。

在我看来,选择之所以重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就人生而言,人生本就是选择,学习选择就是学习人生;二是就时代发展而言,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的不仅仅是经济,某种程度上,也在于人自身计划了人的生存轨迹,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学习选择的意义并不突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学习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必然。

学习选择,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习选择就是学习自由

选择首先意味着人有自由,没有选择自由无从谈起,选择本身是人运用自由,学习选择意味着人学习如何自由。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有三点基本认识: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

所谓“自由”活动,是指人类具有掌握客观规律以改造和变革自身和自然活动的独立性。美学家高尔泰说过:“人没有自由就不成其为主体。”体现人的“自由”的本质,意味着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存在,而是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必然性以实现活动的目的,这是人的活动与其他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对自由的渴望,是自文明诞生以来根植于人类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本质力量,只要人活着,他就应该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存在。人的自由活动的受阻或丧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这是劳动本身的异化:人本身的活动是替别人服务的、受别人支配的、处于别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这是人的异化。

学习自由意味着我们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自身是行为的主宰。我们必须而且有权选择行为的目的和手段,一切行为都应该经过自己的策划思考,使行为出于自愿、行为的始点来自自己。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应该教给学生的自由。

二、学习选择就是学习承担选择的责任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说:“蜜蜂建设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自觉”表现为人的意识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对活动结果的预测和承担。

既然自愿行为开始于我们自身,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而且意味着承受选择的重负,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奖励或惩罚。

坚信个人自由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的责任,选择自由意味着选择责任。选择与责任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意味着能承担选择责任能力的人才有自由。强调选择的责任的基本假设是:人具有选择理性行动的能力;每一个人需要对其自身利益进行理性判断,以争取自身能力水平得到更加充分自由的发挥;意味着没有谁比理智行动者本人更清楚他的利益;它的基本目的使人的行动比在不负责任的情况下更加理性;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在理性水平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事实上,自由也对于负责的个人才具有实在意义。对于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就需要必要的监护和监管。我个人认为,道德、法律规范危害他人、社会的选择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法院和其他执法机构用强制手段促使选择者承担自己的选择责任。

从选择自由和选择责任的统一来看,教学生学习选择,是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在选择中体验艰辛与喜悦。通过教育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

三、学习选择就是学习发挥优势

“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个性差异因遗传、经历、环境而各不相同。学习选择需要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可以说,干上自己想干和能干的事,往往事半功倍,而干上不适合自己干的事,事倍功半。在竞争如此激烈和残酷的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如此时不我待,看清自己的优势,发展优势、发挥优势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四、学习选择是学习放弃

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什么都想得到”是一种痴心妄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学习选择就是对不选择的活动和事物选择放弃。

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人觉得累,是因为没有选择放弃,能选择“适可而止”的人太少。过多的选择和追求使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很同意这种看法:放弃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比努力所起的作用并不逊色。聪明人不会在可以防止的不幸面前坐视不管,但也不必在不可避免的灾难上徒费时间和精力,即使这些灾难本身是可以战胜的。如果因为它们会引起时间和精力的过分消耗,妨碍了更为重大目标的追求,那么这种放弃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我想,一个人即使在追求真正重要的目标时,也不要陷得太深,这样容易使可能出现失败的想法长久地困扰着自己,威胁心灵之平静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