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16403700000004

第4章 课堂教学理想的探索(4)

第四个层次是有仁爱心的人。他们以他人和大众的利益为依归,为了他人快乐和幸福,可以选择放弃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杀身成仁,可以舍生取义,可以“舍身饲虎”。

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自由是人类活动的特性,也是人类活动的追求,人渴求自由,追求自由,发展自由。人追求自由是因为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不自由的:首先,人的生死不自由;其次,人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群体中存在,自然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也都限制着人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要以“自觉”“自律”为前提。这样,发展就不仅仅只是外在的扩张,它还是一种内在的收敛,是自我限制中的成长。

这种自我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畏”。就群体而言,人不能过于狂妄和自大,需要敬“畏”自然规律,与环境和谐相处,在与环境和谐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就个体而言,对生命的有限性我们要“畏”、能力水平的有限性使我们“畏”,对群体的依赖又使我们“畏”道德、“畏”法律。“畏”使我们在追求中克制,在发展中内敛。

这种内敛不是禁欲,也不是阿Q精神。它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力量,认识到人生的种种可能和不可能后,既自强不息,不断开掘生命的潜能,拓展生命的影响力;同时又自我约束,追求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它是自由与自律的统一。节选自陈大伟《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其次,道德修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识道德规范,树立道德观念,养成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需要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课例参考】

在学生心田里散播“向善”的种子

——《七颗钻石》的教学设想、简录与反思

一、导入

师(出示事先画出的大熊星座、天琴星座、天鹰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生活在农村,在夜晚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星星,在这些美丽的星星背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大家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知道。

师:知道就好。如果不知道,今天回家就请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们国家的民间传说,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北斗七星”的故事和传说——“七颗钻石”。(板书:七颗钻石我们看一看是哪个国家的传说,谁写出来的?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目的:一方面从生活入手。另一方面,同在一片蓝天下,尽管地域不同,国界不同,但人类有很多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因为这些共同的历史和传统,人类可以而且应该相互理解。二、新课师:“七颗钻石”是一个传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一个故事里面有些什么?

(目的:简要分析故事的要素,由此给出学习故事的结构(下略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故事,找一找主要人物是谁,看一看故事的背景,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生读。师生共同分析人物、时间、地点

师:大旱灾是故事的背景。你们从哪里读懂了这是一次大旱灾?“大”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读一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死去。”

师: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是一次大旱灾?你从哪些字词发现这是大旱灾?

生: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而死。

师:人和动物会不会死?

生:会。

师:人和动物都要死,这是常识。这一句的哪些词能说明这是一次灾难?

生:焦渴而死。

师:这是死的原因,因焦渴而死说明什么?

生:缺水。

师:对,因焦渴而死说明缺水很严重,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词中体会缺水严重?

生:“许多”。

师:其实,人和动物都是要死的。但这里人和动物的死不正常——“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死去。”我们找到了“许多”“焦渴”。现在请大家抓住这两个词读出大旱的严重来。

生(读:“许多人和动物都因焦渴死去。”

师:好,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下面的句子,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表现了旱灾严重。

生:“都”。

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全部。

师:这里“都”进一步说明了旱灾的严重。现在我请一个同学读出“都”的味道来。

(生读

(目的:通过程度副词表达作用的体会和阅读,让学生感受如何抓住和运用程度副词。我觉得,课堂教学需要这些基础师:这个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发生了。故事的背景告诉我们,在这个故事中,水十分宝贵。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在缺水的情况下,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开始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生读

生A:第2自然段写了小姑娘去找水,第3、4、5、6自然段是小姑娘做好事。

师:做了什么好事?

生:把水给狗喝,给母亲和过路人喝。

师:那7、8自然段呢?

生:是故事的结果。(师板书:结果

(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第2自然段,体会水的珍贵和小姑娘找水的艰辛师:找到如此珍贵的水,看一看,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生:给小狗。

师:给小狗后发生了什么事?

生: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里面的水还是满满的。

师:说明了什么?

生:做了好事。

师:做好事得到了什么?

生:回报。

师:回报你觉得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好的。

师(板书:好事好报:小姑娘把水带回家,又把水送给了妈妈,我们看一看又发生了什么?

生(齐读:水罐变成了金的。

师:之后她还送给了一个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过路人,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读:“过路人接过金水罐。突然,从金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我希望大家回去后讲给家人听。(目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应该是相互的,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告诉家长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在这里,可以让家长一起体会善良,体会做了好事有好报,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你家里的人听完以后,可能会问你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想一想,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师:故事中什么东西最珍贵?

学生A:水。

学生B:善良。

师:故事中,两样东西都很珍贵,想一想:谁更珍贵?

生:善良。

师:是的,比水更珍贵的,是善良的心。故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小姑娘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生:做了好事,得到了好报。

师:对,做了好事有好报。今后,当我们抬头看到北斗七星的时候,我们知道那是爱心的照耀,看着它,我们会想到什么?

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师:对,而且做了好事有好报。

(目的:星空永恒,道德永驻。此处是让学生意识到:只要你还知道有星星,你的心中就应该有这些道德信念三、拓展师:学习了这个故事,陈老师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是找水给“谁”喝?小姑娘帮助小狗是帮助了什么?

生:动物。

师:妈妈呢?

生:亲人。

师:过路人呢?

生:陌生人。

师:想一想,如果看到正在枯萎的花,小姑娘会不会给它水?

生:会。

师:帮助正在枯萎的花是在帮助什么?

生:植物。

师:把几个加起来我们要关爱什么?

生:爱小动物,爱植物,爱他人,爱亲人。

师:对,这就是要关心一切生命。再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水给小狗?如果小狗不需要水,小姑娘找到水后可以先喝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给妈妈,植物。

师:假设妈妈不需要,植物也不需要呢?

生(小声说:可以。

师:我认为是可以的。请大家注意,这里的小狗、过路人、母亲都是十分需要水的,我们要帮助的应该是最需要帮助的。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故事的时间是“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的地点是“在地球上”,可能在什么时间?可能在什么地点?

(生疑惑

师:时间可不可能在现在?地点可不可能在你的周围?

部分学生:不可能。

部分学生:可能。

师:陈老师觉得这样的故事没有具体时间、地点,它说明这样的事,可以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所以只要我们站在地球上,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北斗七星,就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这样的故事。

(目的:要想让文本对学生生活产生影响,就不能让文本与学生生活疏离。把“我们”投身到故事中,让我们意识到: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故事就在我们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主角。这样,我们就需要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好了,请同学们回去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你知道了什么。我将给康老师建议,下一节语文课要交流一下回家讲故事的情况。

下课!

【课后小记】

2006年9月,曾经在一所学校听《七颗钻石》,总体感觉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表面化了一些,把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文章只上成了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课。也给这位老师提出过教学建议,但后来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自己并不知道。于是就想自己试一试。

2006年10月,我在贵州省湄潭县新南乡中心小学做义工,大家要求我给学生上课,我也想给农村学生上课,感受农村学校的教学状况。一共上了三节,其中一节就是四年级的《七颗钻石》。

我想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呢?我想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善良的心最宝贵”“好心有好报”。对于“善良的心最宝贵”这个目标,执教这篇课文的老师可能都能够想到。对于“好心有好报”的目标我是这样设想的:

对于人性,我国古代有“性善”与“性恶”的争论,我现在认为,就本性而言,人刚生下来是无所谓“性善”与“性恶”的,但后天环境和教育会影响和决定这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人到底选择“向善”还是“向恶”,又取决于对“向善”“向恶”付出和回报的认识。可以说,确立“好心有好报”的信念,是奠定“向善”信念的基础。基于此,我把这一课让学生体会“好心有好报”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康德老人的诫命是“头顶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了在看到“北斗七星”时,心中想到这个故事,想到“好心有好报”,并努力躬身实践;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影响,对社会的改造,我要求学生回家给家人讲这个故事,并把讲故事的过程作为后续口语交际或写作的材料。另外,在拓展方面,我强调了除了亲人、他人、动物以外,我们还要爱植物,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与此同时,《论语》中有“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想让学生知道:帮助应该施加给需要帮助的,照顾好自己也是一种道德。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回答时,我随机引导出的板书不是预想计划的“好心有好报”,而是“好事有好报”。后来想一想,不知不觉,是学生给了我们更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有好心不行动是无法得到好报的;而且有好心,做不出为别人认可的好事来(有时自己会觉得是好事,而受者并不理解和认定是好事也是未必有好报的。所以“好事有好报”更符合事实,更有价值。这是学生教给我的,在此,我再次体会了什么是教学相长。

二、学习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思想才能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存就是存在着,它就像我们自然界中的花、鸟、草、木一样,它们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附带物;而生活是活着,它是生命的延续,是一种人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富有享受。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命的存在,不是动物的存在,而是一种生活活动的存在。从本质上,学生生活是学习生活,因为生活才是目标,教学生生活才是教育的终极任务,但人首先要生存,生存是基础和前提。所以,我们才会说,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

也许可以以终身乞讨者为例,从生存角度看,他们是作为生命体存在着,他们学会了生存。但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满意吗?就一般人看来,他们的生存有体面、有尊严、有成就感吗?这样,就可以说教学生生存就是教学生适应社会以满足生存需要,教学生生活是教学生在与他人互动与合作中,表现人的尊严和自由,追求内在充实和宁静,过一种不断创造和超越自身的新生活。教学生生活就是要教学生活出人的意义,活出人的追求,活出人的价值。

教学生生活任重而道远,在实践中,一些文本和教学活动让人担心。

到某小学听课,课文是小学三年级的《居里夫人与她的老师》,讲的是居里夫人在成为世界名人之后仍然尊重与热爱自己的小学教师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写的:

一天,欧班教师收到了一封挂号信,寄信人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难以想象这信真是给自己的,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普通老师写信呢?她拆开信读了起来。读完信,泪水涌出了眼眶,原来写信人是她20年前的学生小玛丽。在信中,居里夫人向欧班老师深表敬意,还寄来了往返的路费,请她去作客。

教材的编者在课文后出有这样的练习题:

默读课文,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欧班老师读完信会激动得泪水涌出眼眶?为什么用“涌出”而不用“流出”?

是呀,“涌出”与“流出”一字之差,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意味:居里夫人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欧班老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这样一位普通人居然接到如此有名的人给自己的亲笔信,还寄来路费,邀请她去作客,这是一种多大的荣幸和恩宠啊!她的眼泪怎么能不夺眶而出,她怎么能不感激涕零呢?

第二个故事同样强调了这样一种感动:当居里夫人在一个盛大的仪式上将欧班老师介绍给大家时,“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激动的泪水”。

所幸课后练习没再用“挂满”二字作文章!

福柯说过:任何一种现成的知识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不易觉察的权力关系。在“涌出”这一修辞背后,隐藏的是一高一低、一贵一贱的不平等关系。我们在无意识中给孩子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名人拥有一种潜在的权力与优势,而作为它的陪衬,则似乎是普通人的势利与功利。对权势的屈从,对尊者的感恩戴德,就如臣子得到君王恩宠一样地受宠若一凉。只是,在科技取向的现代社会,科学家取代了皇帝,成为另一种权力与优越性的象征。尊师重道,这样一种为人的基本品质,是因为来自于一个名人,就显得格外不同寻常?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如果给欧班老师写信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那她就不会感动,或者不会如此地“涌出”泪水呢?

教材往往塑造着另一种权力关系。在这样的教材的误导下,一些无批判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便会将课本中隐藏的不平等关系放大。教师讲课以强调这种不平等关系开始:“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也许是教师觉得语气的强调还不够,于是,一边讲述,一边写字,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板书:一左一右的不平等,犹如两军对垒,赫然在目。似乎不强调欧班老师的卑微,便不足以突出居里夫人的伟大。

黑板,是我们的孩子文化心理成长的土壤,在这样一种土壤里,会生长出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呢?

也正是基于相同的考虑,我们才对《画家与牧童》现有设计和教学进行反思、批判和改造。

【课例参考】

让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

——《桂林山水》教学追求、简录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