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16403700000009

第9章 教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2)

也有介绍科学发展史的,但过于简单,于是科学的发现也就变成了偶然。我们知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可是我们都只讲“机遇”,不讲“有准备的头脑”。“一个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事情就这么简单?当我们只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人开始羡慕牛顿运气太好,并抱怨苹果为什么没有砸在自己头上。于是,我把一个苹果砸在你头上,等我回来,发现你已经把苹果吃了;于是,我用很多苹果砸你,等我回来时,发现你已经将这些苹果摆在市场土出售。你并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目标设计的选择性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选择

奥苏贝尔曾经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选择性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在“最近发展区”内施教。

在学习与“人体部位和五官”相关的生字教学中,一位老师在城市学校中用很长时间让学生摸鼻指眼,拉手跺脚,并让学生画出躯干。议课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讨论问题:“这节课的目的是认识这些人体部位,还是认识用哪些字来表示人体部位?”“如果主要目的是学习这些字,已经有的、可以利用的学习经验是什么?”

我以为,在城市学校,就能够正常说话和思维的学生,对“手”“脚”“鼻子”“嘴巴”“脸”这些生字,应该说读音是大家熟悉的,意义也是明确的,这就是已有的基础。难点在哪里呢?在于这些字的字“形”。这样,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已有“音”和“义”的基础上认识字“形”,并建立“音”“形”“义”的联系,特别是“形”“音”与“义”的联系。因此,在城市学校,读音和意义不是主要问题。

后来,这位老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上课,上同一课时,上课结束,她给老师说课,开口就是:“这一课,读音不是问题。”后来我给她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平常多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很少说普通话,读音已经成了问题。你不能根据城市学校、汉民族学校的学生实际来教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正是由于对读音关注不够,这位老师在后面的教学出现了困难。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所要克服的障碍应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照本宣科地采用教参和别人过去的经验,不敢选择,担心这样选择了,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东西,只好亦步亦趋;二是经过自己的钻研,有了新的设想和计划,觉得就该这样教,自己设想美妙了,很重要了,也就“舍不得”了。

2.根据学科特点选择

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它符合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生活特点,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体系之间的壁垒。无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不同于既往的知识关注①:

(1全面透视。与现行课程比较,新课程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明确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目标和功能上的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知识体系中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还要关注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与技巧掌握的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同时通过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信念、政治、世界观、道德等方面的认识、观念及规范基础。

(2上下打量。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要眼睛向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眼睛向上,要跟踪和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成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可能,有计划地将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引入课程。

(3瞻前顾后。一方面,新课程九年一贯设置课程,要求我们必须通读学科课程标准,既了解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把握后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九年一贯考虑,加强沟通。另一方面,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课程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左顾右盼。适应新课程综合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对学科以外的知识和经验给予充分的关注,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关注自己,又关注社会。自然学科应该加强与社会学科的沟通和交流,社会学科应该汲取自然学科的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程度。

但另一方面,在“左顾右盼”的时候,又必须抓住自己手中的东西,学科的东西。可以想象,在放弃自己的庄稼和田地,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去种别人的田的时候,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地段人满为患,而某些地段又可能人迹罕至,杂草丛生。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了一句空话,落不到实处。所以,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庄稼种好,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体现学科特色。

比如,同样面对“海底动物世界”的场景或图画:

语文课固然可以完成其他任务,比如热爱海洋、热爱海洋生物等,但这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来实现。语文毕竟不能离开语言。这样,我们也许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大海深处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当学生说“有鱼在游”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在什么地方有鱼在游?”“有多少鱼在游?它们在怎么游?”“再说一说鱼儿的形态。”“想象一下,鱼儿游动时有什么样的心情?“这样,语文课上,学生就可能从原来的“有鱼在游”发展到“在蓝蓝的海水中,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鱼儿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有的还在说着悄悄话。”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在不断提井和变化……而数学课呢,则可能观察有哪些种类,讨论可以怎样统计,怎样归类;不同的海洋动物如何排列和对应,其中又有哪些可以思考的数量关系和数学问题……美术课可以画出这美丽的海洋动物来;音乐课可以听一听,想象一下海洋中的动物如何狂欢;体育课可以组织学生模仿海洋生物的运动,想象参加海洋动物的运动会……突出学科特征,意味着在学科教学中,有些基本的东西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和体会。比如一年级的数学课《长度单位》,通过教学,我认为需要学生意识到的东西就应该有:物体都有长度;长度是用来表示长的(刻画长的;说长度,就有开始的地方,有结束的地方(有起点,有终点;为了方便交流,需要统一标准,长度需要共同的单位,这就引出了长度单位。当然不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应该让学生活动参与,但活动都应该有利于围绕这些东西进行。某种程度上,只有让学生感受了这些东西,接触了这些东西才能够算比较好地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

3.有侧重地选择

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心中要有三维目标,但全面发展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实现的。这样,必须;看到每一节课所能实现的东西必定十分有限,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是什么也顾不到。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就必须有侧重,有选择,有取舍。

《第一场雪》(曾名《瑞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字优美,适合朗读。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文莉老师这样教过这篇课文:

今天上午,我刚刚和孩子们一起学了《第一场雪》。我觉得优美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文章,应该反复咀嚼,反复品读。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韵味生出,每一遍都会有新的陶醉。

本来,我打算把第三自然段读上两三遍即可。可有个孩子一定要说:“老师,我认为寂静应该换为幽静!”于是,按照惯例,大家展开讨论,另一个孩子又说:“我认为,第三自然段后应该继续写‘偶尔咯吱一声响,接着是一声鸟叫,不知哪只鸟儿从掉落的窝里惊醒’。这样,山村的雪夜更显得寂静。”大家不断地朗读,不断地想象,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因而朗读也越发地有味了。

2006年10月,我听了成都师范附小姚嗣芳老师上《第一场雪》这堂课,姚老师从“雪”到“第一场雪”,然后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分析了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结构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雪大、雪美和作者的欣喜之情上。

课后议课,姚老师说,一般情况下,这篇文章都会以朗读、感悟文字优美为主要任务。但她觉得文字优美的文章多,这一篇短短的文章,却在点面结合、声色结合、动静结合、写人与写景结合等方面十分有特色,她期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也就是把感情的东西用写作来体现,而不仅仅是朗读中表达。我认为,这是一种经过自己理性分析以后的一种教学选择,这种选择就是意识到课堂上只有40分钟,要突出一些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在有所不为中有所为。

《晏子使楚》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处理时,当然可以选择“尊重”的主题,可以选择“智慧”的主题,也可以选择“爱国”的主题。但我思考,“尊重”“智慧”和“爱国”的主题课文很多,这些主题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文本实现。相反,表现外交场合语言风格特色的文章并不多,于是,我从让学生学习生活,学得更聪明(懂逻辑的角度,使它成为学习和琢磨外交语言的风格和特点的课堂。

【课例参考】

《晏子使楚》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师:老师想问一下:晏子使楚的“使”是什么意思?

生l:出使。

生2: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生3:访问。

师:三个同学大致的意思是:“出使”“访问”。这里是谁出使?

生:晏子。

师:晏子使楚,用今天的话讲,晏子充当了什么角色?

生4:外交官。

师:想一想,当外交官应该怎么当?他代表了什么?那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呢?

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要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国家的利益。

师:大家再想一想,外交官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在这一课中我们看出了什么特点呢?

生5:婉转。

生6:客气。

生7:非常直接。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有些外交官说话直接、干脆。是的,有的外交语言直接干脆。我们看一看,晏子在使楚过程中说话有什么特点?

设计和反思:预先估计的答案是“委婉”,“话中有话”。生7提出“非常直接“出乎意料,但想一想,外交风格,不同场合语言特点肯定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所以先肯定。课后发现,晏子的反驳“这是什么话”就干脆直接。这是学生给我的启示,也是这一节课堂教学的一个收获。

生8:委婉。

师:陈老师觉得有一个特点.是话中——

生:有话。

设计和反思:老师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吗?当然。作为对话的引导者、组织者,我需要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抛出来,和学生共同交流。本课执教中,这种;特点十分明显。

师:对,话中有话,话里藏话。另外一方如果聪明的话,就可以从中听出说话者想说的意思,听出对方没有明说的东西是什么。

生5(插嘴:有弦外之音。

师:哦,对!他说了一个成语,弦外之音。有弦外之音,那什么人才能听出弦外之音啊?

生9:聪明人。

师:聪明人。你们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聪明。

生10(小声:不聪明!

师:你说自己不聪明。我找一个地方,我想看你知道还是不知道?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请大家找到,老师读一读:“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我想请你说一说,晏子没有明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在说楚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10: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大家说,他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大声:聪明。

师:对啊,很聪明呀,怎么不聪明呢?

设计和反思:学生说自己“不聪明”,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这种消极的自我评定。从眼神和表情看,我相信学生肯定知道晏子的话中之话,所以顺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积极的自我认同。只是这个地方已经处理了,后面学习的时候,又重新进行一次推理,显得重复。

注意,我们学习这一课,不仅要看晏子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楚王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着使自己更聪明。刚才我们讨论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外交场合的行为。同学们今后想不想当外交官?

生(有的:想。

生(有的:不想。

师:有些想,有些不想。不想当外交官当然可以。但想不想走出中国呀?想不想使自己的语言委婉、客气、有礼貌?想不想使自己聪明呀?

设计和反思:人生选择应该是多样的。不想当外交官的当然要得到尊重。于是,就从变得聪明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知道学习要干什么,学的东西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人手。另一方面,学习本课,我的定位不是去敬佩晏子有多聪明,而是通过学习变得聪明。

生: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琢磨这一课。

片段设计和反思:首先让学生认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用言语行为是在什么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而且将这种生活环境与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联系,明确了学习本文的意义和价值,体现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生活”的追求。

片段二

师: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是按事情发生的顺序展开的,那第一件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生(有的:钻狗洞。

生(有的:进城门。

师:不同观点出现了。就事件本身来说,应该是进城。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楚王开的五尺来高的“洞”看成“城门”还是“狗洞”?

生(有的:城门!

生(有的:狗洞!

师:现在我们请说是城门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因为他是要去谈判,开的是小城门。

师:你的意见是小城门,不是狗洞。为什么开小城门呀?

生2:因为楚王想侮辱他个子小,想让他爬进去。

师:好,认为是狗洞的同学说一说理由。

生3:晏子说:“这是狗洞。”

师:晏子说是狗洞就是狗洞吗?

其他同学:不一定。

生4:我认为是狗洞,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可以进去,其他人进不去。所以专门为了他开的狗洞。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我们刚才说,外交场合的交流有什么特点?

生:委婉,含蓄。

师:从委婉、含蓄的角度,楚王会不会开一个狗洞?

生:不会!

师:狗洞是谁说的?

生:晏子。

师:我觉得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被晏子的话牵住鼻子,不能就站在晏子一边。陈老师也认为它不是一个狗洞,就是一个小城门。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楚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晏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城门叫做“狗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