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05300000012

第12章 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1)

本章探讨的重要内容有:学生课业考评的意义与作用;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主要经验与趋势;学校课业考评改革的目标;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参照点类型;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本章重点内容是:深刻认识学生课业考评的意义与作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业考评的要求;把握学校课业考评改革的目标;掌握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及其新进展。本章的难点是档案袋评价技术的原理和动态评价技术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当结合学校实际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去理解和掌握本章内容。学完本章后,你应当能够:对课业考评下个定义;正确认识课业考评的作用;认识与反思课业考评存在的问题;了解国内外课业考评改革趋势;认识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知道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参照体系;掌握评价学生课业发展的各种测量方法与非测量方法;初步了解档案袋评价的原理和特点;初步了解动态评价的原理和特点。

课业考评改革的基本认识与目标

所谓课业考评,是指对学生的课程学业所取得的发展进步进行考核评价。在课业考评过程中,考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测量与评价手段。在新形势下,如何更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业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这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多次强调指出,要“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拟对学生课业考评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探讨。

一、课业考评的主要作用

课业考评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课业考评制度与方法,更是如此。

首先,合理的课业考评制度为学生发展提供较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确立教育目标,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评价活动的起点,而且是现代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在课本或传统的教学参考书中已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是基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该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却往往描述得不够明确清晰。因此,合理的课业考评制度首先要恰当地把握学校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预期的教学结果作出明确的描述,从多个维度去把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符合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从而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调节学习过程。

其次,合理的课业考评制度将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发展进步,从而对教与学双方活动起着重要的控制、调节和促进等作用。从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角度看,在对学生课业进行考评过程中,人们利用考试和其他种种测评方法,旨在更全面、更客观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经历与行为变化的信息,力求从多个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发展进步情况,以期改进学习和教学工作。例如,对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中那些可以明确表述且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结果,人们可以通过标准参照测验或掌握知识测验对学习者的到达度或掌握程度作出检测分析。掌握学习策略,就是通过诊断性测验和经常性的形成性测验,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在班级授课时所产生的学习差异以及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根源被揭示出来后,可适时加以补救与矫正,以收到缩小学习差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至于教学目标中那些属于更复杂、更高层次和难以穷尽描述的学习结果,无论是认知领域还是非认知领域,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各种测量和非测量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在高级心智技能、动作技能、实验技能、态度、兴趣、适应、欣赏、思想与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指导、教育和促进的作用。

再次,课业考评为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进步创造必要的背景和空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合宜的教学注重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不断推进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动态评价、个体化评价以及教学与评价之间的有效整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学生已有基础和预期目标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可能发展之间矛盾的运动与转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进取和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为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倘若不用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则难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这样的教学,“犹如在黑暗中射箭”,显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课业考评在中小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起着控制、调节、促进和加速的作用。现代社会,学校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最主要角色。学校教育使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由无组织的自发状态,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按照社会需求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而课业考评则通过考试和其他种种测评过程来强化这些目标,并以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的方式全面地显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对个性发展加以肯定,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在实现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基础上加速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总之,课业考评在学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能否充分达到,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应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课业考评制度与方法。

二、课业考评的存在主要问题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近几年来,校内考试制度与方法有许多重要的改进,但就学校教育整体来看,课业考评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业考评指导思想与学校教育理念、目标不相适应,在考试设计及考试结果的使用过程中过分强调区分和选拔功能。许多学校的教育人员还常常利用考分去夸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许多低考分学生的弱点,并把低考分的学生列为差生或落后生,使其蒙受许多羞辱。在这样一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及其评价模式中,每一学生从小学开始便经常接受考试的磨炼,自觉不自觉地把学习的注意点和动机几乎全押在考试之上。可以想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一旦有些个体在考试历程中屡遭挫折和失败,就意味着激烈竞争的现实表现在学校中你是以考试作为惟一标准对他们进行淘汰,也意味着现实教育价值观体系及学校教育实践对他们的否定,更意味着教育追求和教育模式在这些学生个体身上的失效。更令人痛心与不安的是,考试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少年新烦恼”及意志消沉,而且他们还常因影响所在学校的升学率而遭一些人的嫌弃。所有这些极端的现象,与学校教育的理念、目标尤其是与基础教育的性质及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课业考评方法单一,把考试的教育功能简单化,考试的评定功能绝对化。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把书面考试作为学生课业和心智发展的惟一测评手段,而且考试设计和考试方法多局限于那些能够用纸笔材料加以测评的知识技能,对于那些没被测到的或者难以用纸笔测到高级心智技能,则在日常教学中不够重视。这无形中强化了“分数至上”的人才评价观,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在为高分而努力;使学校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狭窄,考试和教学关系异化;考试的其他种种积极的教育功能受到弱化,背离了基础教育所应秉持的教育理念。

第三,课业考评抽象化和表征化。长期以来,学校课业考评只重视考试结果量化的分数表达,不重视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试卷,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发展进步在质性方面的描述评价;只重视对认知领域可测性内容的考试测量,忽视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丰富;只重视用抽象概括化的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发展进步作实质性的描述评价;只注意学习的共性目标,不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发展进步以及潜能结构作个别化的评价。用这种单调和抽象的课业考评,必须丢失学习过程及考试过程业已显示出来的大量有用信息,并且把相同考分学生的发展看成相同,忽视了学生在心理发展和智能结构差异的多面性和客观性。

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经验

学生课业考评改革固然要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与教育传统,但对课业考评改革的一些国际经验与趋势也需加以重视,这些趋势和经验主要是:

(1)减少考试次数,强化课程作业,把经常性的形成评价同若干关键年龄段所举行的校外统一考试相结合,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教育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

(2)无论是考试制度向来比较严格的国家,还是考试制度一贯比较宽松的国家,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考试这根“弦”的拨弄,基本上呈现出小学阶段较宽松、初中阶段次之、高中阶段相对绷紧的趋势。

(3)课业考评方法多元化,教学与评价整合化,尤其是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采用。

(4)学习成绩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大量使用观察表现的等级评定量表,学生参与评价,记录成就与成长的多功能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得到普遍重视。

四、课业考评改革的主要目标

课业考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固然需要在观念及劳动人事制度上的配套改革与之呼应,但从学校教育实践的相对自律特点来看,我们能够在校内课业考评改革方面有所作为。我们认为,学校课业考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业考评制度与方法,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课业考评改革还要和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适应。具体地讲,今后我们要着重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课业考评改革要实现考试观向发展性评价观的转变

从学校教学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把评价定义为确定学生取得学习进步、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系统过程。在这一系统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去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资料,并对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所谓发展性评价观,在本质上是秉持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之间互动建构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及方法体系。而考试仅是测量与评价的一种手段,它所能获取的信息通常只是学校教育目标和人的素质能力中相对有限的一部分。考试只是评价过程所用的一种方法而已,只有在学校教育中把考试观转变为发展性评价观,才能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全面检查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国际上许多先进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学校教育评价,实现从考试观到现代教育评价观的转变。事实一再证明,评价工作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必要手段,是学校进行各项重要教育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是维持甚至支持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支点。

(二)课业考评内容要从认知领域转变到涵盖学习结果的更广泛的教育目标领域上来

教育目标是广泛的、丰富的,但却具有整体性。通常人们喜欢借用美国B·S·布鲁姆教授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说,在“掌握学习”策略下开展课堂教学与评价。我们认为这是国内近十多年来在基础教育教学与课业考评上的进步,但人们往往把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倾注在认知领域中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技能方面,过多地考虑测验的信度而把考试设计导向于零碎的知识、标准的答案、宽广的覆盖面和夸大其实的区分度等方面。对于认知领域中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应用原理、创造技能、解释关系、预测展望、提出假设与论证、认识资料局限性、实验设计、语言表达、组织规划、统整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则难以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命题技巧不够娴熟的情况以及把考试当成惟一的评价手段时,则对这些重要的心智技能的评价更显得力不从心。至于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动作、适应、个性等方面的素质养成之评价,则几乎是挂一漏万,因而窄化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与目标。为此,课业考评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课业考评要努力实现从表征性分数机制到实质性内容机制的转变,贯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表征性分数机制向来以考试分数作为追求的目的和决策的依据,把学生在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中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行为,抽象概括成一个考试分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历程用一个笼统的考试分数加以表达。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显然学生追求的是被人为所夸大后的考分差异,从而扼杀了个性发展和追求。而实质性内容机制则从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出发,强化课业考评的教育与发展功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两个维度,采用多种教育评价技术,对学生的课业进展情况作出负责任的实质性的评价。为此,我们需要强化课业考评的教育功能,结合课堂教学和试卷分析,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法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的课业进展作出实质性的描述性评鉴,这就是所谓实质性课业考评内容机制,它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的特点:

1.实质性课业考评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广泛性。从布氏教育目标分类来讲,涉及到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评价;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来讲,涉及到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评价;从教育内容经验分类来讲,注重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2.实质性课业考评重视对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落实,采用一定的程式或评价表把分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起来,在给学生评级或评分的同时,更提倡使用言简意赅的词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必要时,还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改进学习的指导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