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一、文明的含义
(一)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也是社会开化和进步的一种标志。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文明这个概念不同的含义。在我国古汉语中,“文明”一词早已出现,如《易·乾文言·九二》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语,《尚书·舜典》中也有“壑哲文明”的提法。我国古籍中所提及的文明都具有文采、文藻、文雅、开明、明智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的内涵是不同的。
西方拉丁语中也有“文明”一词,即“Civilis”。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某一特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社会成员有益的教育和影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文明”一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使用起来。法国启蒙运动时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人认为文明是指民主、自由和平等,是与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贵族特权相对立的。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蒙昧时期、野蛮时期、文明时期,认为文明时期是继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之后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如傅立叶就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宗法、野蛮、文明四个阶段,用文明指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诠释了文明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变化的体现和反映,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是在人类能够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以后才开始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成果时也常常使用“文明”一词。这时所说的“文明”是与“文化”的含义相近的。
《辞海》中对文明的释义有三项:一是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三是光明,有文采。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般用来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可理解为:一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时代,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相对立;二是指人或社会教化、开化的结果;三是指健康、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方式与风尚。
(二)文明的分类
一般来说,从内容上看,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成果,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保存的所有物质成果。
物质文明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发展和人的生活的提高。一定的物质文明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越强,受自然条件的束缚越小,对自然的依赖性越低,就表明人类的物质文明程度越高,换言之,人类社会距离野蛮、愚昧的状态就越远。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相应的,也发展了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而这方面的所有成果就称为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这方面的成果同物质生产有直接的联系,是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直接反映,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如党的“十二大”讲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指出:“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同时,它还包括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等等。
其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精神文明的此方面与社会物质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密切相关,受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由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社会制度服务,维护该社会制度的性质。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状态的根本标志。物质文明可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条件,决定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状况。因为,人们只有解决了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才有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等精神活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不是仅被动地适应物质文明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而是对物质文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明与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属社会现象,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文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新文化的产生总是脱胎于旧文化。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会打上阶级的烙印。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因素,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从广义上讲,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明除上述含义外,还专指文明行为等方面,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道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都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所以二者的外延是不同的。
三、文明与礼仪
礼仪是指人与人社会交往时的某种方式、程序以及交往过程中体现于礼貌、仪表、仪态、仪式、气质、气度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礼仪是人们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外在表现。从礼仪的概念可以看出,礼仪从属于道德体系,所以是属于文明中精神文明的内容,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的反映。
教师文明
教师文明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积极、健康、良好的态度、行为、生活方式和风尚等,主要包括教师思想文明和行为文明。教师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师文明对整个社会文明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是当今社会的要求。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发展物质文明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只发展精神文明同样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所以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必须坚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为了使精神文明发展不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所以,教师提高自身文明修养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表现。
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与教师一样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的公民,是有人格尊严的个体,所以教师与学生交往须遵循一定的文明规范。教育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既然是社会活动,就必定和社会中其他个体、群体、团体、组织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和他人交往、参加某种特定的教育活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教育领域内各种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教师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更多,接触的范围也更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教师的文明修养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完成。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社会劳动者的重任。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是行为的楷模,学生总是将教师的言行视为自己学习的对象,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这种影响更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文明修养较高,那么学生就会受到有益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良好的文明修养可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无论是态度和蔼的劝说,还是疾言厉色的批评,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且会积极地改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教师文明修养水平低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品,从而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即使是真心诚意的谆谆教诲,学生也会毫不在意,不屑一顾。这就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施科学文化教育,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2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首先做到为人师表,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
对个人来说,教师提高文明修养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除了工作之外,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普通的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教师地位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教师的生活领域也日益扩大。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教师不仅能够保持在社会中的形象,还能够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为自己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友爱的生活氛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