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16405700000006

第6章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3)

④实验开始时,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进行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帮助操作困难的学生进行实验,并随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活动中的错误和失误;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好仪器、工具和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的总结报告。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尤其是根据研究性课程的内容需要,实验可进行重复实验和扩大实验,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重现性。

5.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推进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文献资料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资料和信息,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的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文献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分析,它是思想研究领域采用得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如何指导学生发挥团队精神

(一)为什么要发挥团队精神

1.研究性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具有很强开放性的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学习,它需要学生做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课内课外知识的综合掌握和运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势必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师生间合作及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缺乏这三种合作精神,不仅无法展开研究性课程,更谈不上实现课程目标。

2.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有的科研能力强,有的社交能力强,有的写作能力强。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科学的工作分工,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所长,才能形成群策群力的研究气氛,完成研究性课程的既定任务,达到研究性课程的既定目的。

(二)影响团队精神发挥的不利因素

1.同学之间合作出现障碍

此为团队合作困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体表现为:

(1)组长单干,组员旁观,缺乏合作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成了他们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造成这一情况的另一原因是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威信不够,学生之间互不服气。当组员和组长意见不一致时,或组员对组长的工作安排不满时,组员就会推诿工作,把所有的工作都抛给组长。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使整个研究性学习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更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是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2)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有时候很难做到接纳他人、主动与他人合作,在产生矛盾时更是缺少宽容和理解精神。每个人都只顾表现自己而忽视集体合作,往往容易出现重复劳动和工作疏漏,结果事倍功半。

2.师生之间的合作不默契,不协调

研究性课程,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研究性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课程。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困惑,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于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会有不默契、不协调的情况出现。

3.与社会有关部门不熟悉,合作不顺畅

研究性学习经常会使用社会调查法,学生们既要进行实地采访,又要进行问卷调查。久居学校象牙塔的学生,突然要到社会上,让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做问卷,要到各单位采访相关人士,有时还要现场录音,如果得不到方方面面的合作,那将是十分难以进行的。刚开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交技巧,学生可能经常会无功而返。

(三)指导学生发挥团队精神的具体措施

1.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监控和评价,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在研究性课程评价体制中,要注重对集体成果的评价,把个人成绩的好坏与集体成果结合起来。在课程开始时,指导教师就要明确这一评价原则,促使每个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更多地考虑课题小组的团体利益。

2.教师和组长要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围绕课题最新进展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群策群力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在思维碰撞中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在集体成果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小组内要做到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加强合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全局、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四、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带给了他们许多思维方面的障碍: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科学批判能力、综合创新能力也不高。

因此,必须注重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会遇到的思维障碍

1.思维角度单一

多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很满意了,不能全盘性地观察问题,也看不清个别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使研究无法深入开展,只停留在表面问题上。

2.过早下判断

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轻率地下结论。操之过急使他们经常会遗漏一些有价值的新消息和新资料,从而使自己的判断或失之偏颇或以偏概全。

3.只关心答案

一般学生碰到问题时,只希望赶紧找到答案,而对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漠不关心。心理学家诺曼·梅尔发现人从关心答案到关心问题态度上的转变,能使创造力从16%增加到52%。

4.思维角度狭窄

有些学生碰到问题爱钻牛角尖,思想固执,越钻越迷糊,以致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而对问题的核心往往把握不准。

5.忽略想象和灵感的重要性,缺乏创意和活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除了需要中学生具有一些传统的科研思维能力,如:辩证和历史地看问题,有较强的时空意识,善于纵向提示事物发展规律,横向类比联系等;还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发散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想象力、视角转换能力、迁移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

(二)提高学生思维性质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学生只有在自由、无拘束的宽松气氛下,才会充分发挥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共同协商和研讨;给学生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尽量鼓励不同而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对学生成果及意见,尽量做到集体评价,并养成学生间的和谐关系。

2.注意思维训练的阶段性

选题阶段,应侧重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去选题。由于选题开始阶段学生对科研思维方式还很陌生,因此,应适当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科研思维方法,如:卡尔·波普的否证思维方法;唯物辩证等哲学思维方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移植借鉴法;缺点发现法等。实施和结题阶段,应侧重于聚合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并可结合课题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维辅导。

3.充分运用学科中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辅导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如历史学注重时间发展的思维,地理学注重空间分布的思维,政治学注重哲学思维和强调市场研究等,这些都是学生现成的思维财富,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思维方法进行思维辅导。

4.注意思维指导的启发性

思维指导的艺术在于巧妙启发和提示,点到为止,千万不可和盘托出。

5.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和诱发,诱发灵感的因素主要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感悟;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洞察力;要有专注的思考;要有团体合作与思维碰撞;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要有不拘一格的学习环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学会交流,在关注中产生灵感,在交流中激发灵感。

6.鼓励学生塑造自身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是从会提问题开始的,问题来源于疑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指导学生不盲从权威,对手上的资料要善于提出疑问,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