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出目标。课堂教学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应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完成时的目标,也就是要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学什么,将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学到了,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执行控制过程。
3.呈现刺激材料。为了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课堂知识,要对学生呈现刺激材料,这些刺激材料可以是新知识或是对学过知识的回忆,也可以是概念定义、概括词句,或是实例。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技能决定呈现何种材料。
4.提供学习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刺激学生学习,主要还是需要教师的有力指导。通过一系列提示或问题,为学习者提供思路,启发学习者去寻求答案,掌握新的规律。学习指导的程度(提问、提示的量和直接、间接的程度)随着所要掌握的能力范畴不同而不同。
5.诱发行为。在听课的基础上开始对学生的加深或巩固练习,这一教学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下”,判明他们是否理解了“怎么做”。这一阶段一般利用学生已熟悉的材料。
6.评定学生的行为。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给予评价,在学生完成学习行为后,及时评定其学习成果,对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对错误行为及时纠正。
7.布置作业。在课堂的最后需要对学生布置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一是对同一类的问题,要求学生再做一遍至几遍。二是促进迁移,给学生布置新的任务,新任务的完成,需要运用某些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保证学习迁移的情境和场合,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显然,教学活动的时间序列和教学目标的时间序列有不同之处,前者偏重在限定的课时中进行阶段分割,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而后者则偏重于学习者技能掌握中的阶段,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随着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的变化而缩短或延长。
课堂时间优化管理四策
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愿望。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好的、最有成效的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可用公式“效率=有效时间/可用时间”来计算。这里的可用时间指的是学生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对一节课来说,这是个定量,40分钟或45分钟;有效时间是指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这是个变量。很清楚,这里分母是一定的,分子(有效时间)越大,数的值越高,即效率越高。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得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千方百计提高有效时间量。从目前课堂教学状况看,有些教师时间观念不强,认为一节课浪费三两分钟没有关系,岂不知这是个渐次量变过程,一节课浪费3分钟,十节课、百节课呢?久而久之,多少个“一节”没有了。一些学生正是在这“不知不觉”中掉了队。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愉中县教研室刘得斗老师提出了如下四条策略:
一、要有惜时如金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认识到自身职业品德修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把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到热爱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做好热爱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从而增强紧感和责任感。有了这种内驱力,就有可能在具体行动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精心设计教案,充分理解教材,备好所用教具、实验仪器等,以免开“无轨电车”和用时现找;
(二)上课要准时,不迟到早退、不中间离堂、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
(三)适时安排自学讨论,要注意效果,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免学生处于失控状态;
(四)精心提问,教师提问的问题不仅要涵盖新学的知识,还要涉及以前的基础。问题不宜过易过难,既具有思考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处在“最近发展区”,又紧扣重点、关键,纠正串问和以齐答如流衡量教学效果的倾向,并注意培养学生自疑、解疑的能力;
(五)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从内容和版式上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烦琐,对实在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
(六)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精炼,不拖泥带水,连接要顺利,速度适中、表达明白,要讲在“点”子上,即重点难点处,揭示规律处,重在引导点化,不要全盘授予。
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到20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就二三十分钟。因此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要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根据目前的教改成果,现举几例优秀课堂结构:
(一)新授课:基础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课堂作业→反馈小结(尝试法);诱导预读→引导细读→辅导练习(导读法);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六课型”)。
(二)练习课:复习巩固→深化训练→反馈强化综合扩展。
(三)复习课:组建知识结构→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小结强化→矫正错误→系统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合理分配、把握时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没有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分不清主次,把握不住宗旨。如数学教材中数的运算道理和技巧往往是用一道应用题引出问题、讲明道理、训练技能的,有的教师却用大量时间去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讲解解题思路,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2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或没有搞清重点内容,解决关键问题。二是教学思想和方法陈旧。如语文教学中的“四步四快”模式,即字词→段落→中心→写作,有些教师一开始长时间复习,或大量讲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及整节课的分析等,往往不是在学生思维抑制疲倦时进入重点,课堂无主次、无起落,学生情感得不到激发,浪费时间精力,降低了效率。所以,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必须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课上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再辅以精心设计的练习,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
三、要有适度的信息量
课堂教学就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量的信息,一定要给学生以适度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的单位是“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项公式、一条定律……一个学生在一节课能掌握4~20个“组块”。这就是课堂教学在量上的适度。信息量过少,则容易造成环节松散,浪费时间;信息过量,又形成密度过大,超越学生接受能力,是凌节而施、空中建楼。两者在教学中都是违背学生认识和思维规律的。信息组块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单一与复合之别,要按不同年级情况,使学生思维在恰当刺激下不断同化知识,调节认识结构,获得知能发展。再精心设计一定量的练习和训练次数(掌握知识技能的量次规律),使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完成一个“给出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的“产生式”。把信息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分析能力和课堂的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更科学地安排教学各环节,改进方法,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四、要提高知识的有效率
所谓知识的有效提高,就是学生经过思维操作后能理解,有所认识、有所感、有所提高地内化为自己心理品质和“血肉”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老师讲课中无用的知识和无效劳动多,这就需要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知识有效必须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是科学性和意义的结合体。如果只是科学的而无意义,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谈不上应用。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红灯亮了”是科学的,但只是个语法信号,你若不知道红灯是停止通行的语义,那就称为无效信息或无效知识,只有赋予它意义才可理解、掌握、应用。课堂教学无效知识多了,学生的思维就缺乏方向和深度,回答问题不假思索,只会回答“那是红灯”之类的问题,而不知“停车”;做练习只知仿照,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以三归一、举一反三。目前课堂教学类似现象不少,识字重形轻义,只知重复默写;课文架空分析,不注意唤起表象的“觉醒”;死记定义公式,练习抄套搬。如此种种,耗时费力,效率不高,逐渐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即使记住了一些东西也不能“自由出入”,成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智力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好好研究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问题,要循序渐进,给学生以宽厚牢固的知识基础和联结紧密又可分可合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