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印象与观察
印象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物,它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遗留下来的记忆痕迹。社交是人与人的交往,因此,它研究的印象一般是指对人的印象。人与人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在互相熟悉的同时,印象也会逐次加深,最终产生较为完整的印象。人的印象来自对客体行为的多方观察,观察不禁受客体影响,同时也受观察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影响,社交中印象产生的过程,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一)初次印象
人与客体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感知,叫做初次印象或者第一印象。
在社交过程中,初次印象属感性认识,即由客体谈吐、表情、相貌、姿态、身体、仪表、性别、年龄、服装等直接获取的信息,并对客体职业、身份、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情况作出初步分析与判断。有时,也可以从一些书面材料中获得尚未接触过人的初步印象,这种印象可称为间接的初次印象。
社交中,第一次接触时间上肯定是有限的,故相互认知也不可能十分准确、清晰、客观,而是大致的、朦胧的、片面的、零星的,甚至有时还是比较主观的。
人和人的第一次直接感知,可分为有意感知和无意感知。有意感知指个体有心理准备,包括一方有准备或主客体双方都有准备,见面有目的性,如经准备后去找导师或上级,记者采访明星,双方约定会面、会谈等。无意感知指主体在无心理准备情况下与客体相识,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如餐厅、俱乐部、广场、影院、宾馆等公共场所,主体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与客体交往。无论是有意感知,还是无意感知,人都会产生初次印象。
初次印象的特点
1.初次印象时常是非常深刻,让人难以忘怀的印象。通常情况下,人们偶然的相遇,并不会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某些特别的环境中,某些独特的、对主体具有刺激性的信息,可能使人产生十分强烈的印象,或者极好,或者极坏,让人终身难忘。
2.初次印象往往影响人一生中的机遇。机遇指好的境遇或机会。人一生的事业和发展往往取决于机遇。而多数情况下,机遇就是能不能在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初次印象。机遇经常是稍纵即逝,好印象可使机遇之门敞开,坏印象则会把机遇拒之门外。好的印象更多的是要靠人自身来把握创造。日常生活中用毛遂自荐方法把握机遇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如参加某个工作面试的毕业生,面试被否决后,顽强地讲自己的曲折经历,常常会感动考官而被破例录取;男女恋爱双方经人介绍初次约会,一方对另一方感到满意时,必然更主动地表现自己;大学生毕业前参加招聘会,总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推销”自己,随身备有计算机打印的“个人简历”包括个人特长、爱好、智力、成绩、奖励、社会职务等,尽量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初次印象;甚至年轻干部要被上级提拔初次印象有时也占很大的份量。
3.初次印象与认识的主客体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社交本身具有互动性,第一次交往主客体双方都会产生对彼此的初次印象,初次印象产生于交往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交往的环境、交往者的素质、情境,以及交往发出信息的强弱。假定交往者“素质高”,即使能容忍、宽容消极信息,消极信息也绝不可能由于交往者的谅解而变为令人积极、愉快的信息。主客体之间的交往和彼此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素质有着丰富的内容,如价值观、兴趣、理想、能力、信念、性格等,实际交往中体现为自己的先行经验,即每个人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积累的关于交往的感性认识及观念,并以先行经验作为新的交往中对客体进行认识的心理基础。
4.初次印象往往是在初次交往中作出判断和评估的。人们初次交往,一般是有动机的,尤其是有意接触,交往中必须评估和判断对方的意图、动机及形象。因为交往有动机并不等于要说出动机,如有人来找,谈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放下礼品便告辞,他可能来联系承包工程,也可能要反映问题,也可能联系感情等。又如,有人在街上拉住你,问你这段料子做衣服好不好,或许此人正是附近商店的掮客。交往中即使知道对方的意图,也要作出判断和评估。
5.初次印象一般容易成为唯一印象。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隶属于一个较小的群体(单位或家庭),居住在一定地区的特定环境中。可是,人又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旅游、出差、求学、访问、出国等,公共场所的无意接触占人生的很大比重,如无特殊的心理共鸣,双方接触可能平生就此一次,如果留下难忘印象,那么就是唯一印象。
(二)带头效果
带头效果指日常交往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因素。
它会影响人对获取信息的评价,导致个别信息压倒其他信息,局部替代整体。带头效果有两重性,可给人留下极好的或不好的印象。如果人们自觉利用带头效果的积极一面,就会在社交中带来较好的效果。
造成带头效果的常见因素有:
艳丽的颜色。如在人群中穿红衣服的人易引起人的注意;穿同样西服的人,打鲜艳领带的人易引人注意;穿素色裙服的人中,佩鲜艳胸花的人易引人注意。
吵闹声或突发的声响。如安静的会场、教室、办公室突发的说笑声、窃窃私语易引人注意;图书馆、教室、会场桌椅的响声易引人注意;餐桌上盘碗摔碎声易引人注意。
整洁或肮脏的环境。如校园很干净,检查团可因偶见一堆垃圾或一口痰迹的突显而影响整体评估;整个宿舍很干净,其中脏乱的个人易引人注意;整个走廊很脏乱,其中整洁的宿舍易引人注意。
声音。清脆动听的声音容易引人注意;甜美的普通话易引人注意;怪声怪调易引人注意。
移动。如集体听报告时,提前私自退场者易引人注意;教室里自习时,有人走动易引起注意。
奇装异服与怪异的行为。时装和新的流行款式易引人注意;标新立异的行为如有的大学生把校微带在辫子上,把衣服系在腰上、背在背上等常引人注意。
位置。如在某种场合中处于中心位置者易引人注意;重要人物身旁站的人,总让人以为是保镖;升国旗时,护旗手易引人注意。
长相与身高。相貌俊美者易引人注意;一群人中,过高的个子或过低的个子易引人注意。
总而言之带头效果对人的感性认识可产生较大影响,而感性认识又是初次印象的主要形成原因,这是因为:一突显因素比其他信息更能吸引人,人们常常因带头效果而发现人才。二是带头效果可影响对因果关系的知觉,如在班级活动中,发言比较活泼的人易被认为是班干部、好学生。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三带头效果使人的评估易走向极端。如初次接触语言随便,会让人觉得油腔滑调;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必遭众人讨厌。四突显能增加印象的整体一致性。新闻宣传中,突显群体的成员,树立典型形象,那么也就成为整个群体的形象。如长期以来,救灾救难、见义勇为之事,解放军中出现许多英雄战士。对他们的宣传,也就成为解放军整体的形象,人民每逢危难时刻,首先想到人民子弟兵会来支援。又如对中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的宣传,易使人把忘我拼搏、生活俭朴、不善交际、不善处理个人生活、高度近视、身体瘦弱等视为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特征。
心理与社交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
1.心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结构十分复杂,由神经元、神经系统、脑(分为小脑、脑干和大脑)、大脑皮层(分叶和分区)组成。人脑主管人的全身运动和感觉。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本身就是物质的。现代科学发现,患脑疾病的人,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如果大脑受到意外损伤,那么人的思维就将受到影响,如左脑又称言语脑、左脑不同程度伤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写症或失读症;右脑又称艺术脑、形象脑,右脑伤损,将会影响形象思维能力。
2.心理人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最大特征。动物也有心理活动,但动物没有意识;鹦鹉能学舌,但鹦鹉没有自己的语言;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后,人的心理便是意识和语言的统一。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却不是意识的源泉,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意识在心理活动中有三个特征:一是意识具有自觉性。在现实生活中,凡作用于人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被人有意识地反映。二是意识具有能动性。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有预见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主观的需要。如宿舍卫生太差,人可以能动地去清理它。三是意识具有社会性。意识是在社会劳动、社交中发生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反映,决定着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识对物质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3.心理在客观世界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人是认识客观时具有能动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从心理产生的机制看,人与自然交往,人与社交,交往是连接人与交往对象的媒介,交往对象通过媒介反作用于人,使人在实践中感知它、认识它、辨别它、选择它,触发了人的心理活动。第二,从个人的心理发展看,人的心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而愈来愈复杂。第三,从人类的心理发展来看,人类的心理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而愈来愈成熟。
人今天的心理,远非人类童年时代的心理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人类通过实践,不仅使人类精神成果越来越丰富,认识能力及领域日益扩大,而且促进了人类自身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因此,人类交往活动的历史,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不断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社交心理学的基本雏形
人类的社交史从人类发展史出发,可分为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两大领域。人与自然交往要靠协作性劳动来实现,经验和成果也要靠人与人的交往来互相交流、传播和深化。因此,社会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人类社会由互相交往的个体组成,人类的心理或思维活动自然可分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的心理活动。从哲学上讲,它们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研究社交心理学的任务是:既要探索个体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精神世界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社交制约下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集体)、个体与社会,即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彼此作用的一般规律。心理是心理过程和社交心理属性的有机结合,个体心理是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统一,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过程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心理决定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心理。
社交中的知己知彼
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什么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有时会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战争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社交。我们所研究的日常交往虽非敌我关系,但认知内容与2000多年前军事家孙子所言相似,一是个体认知他人,即知彼,或称认知客体;二是个体要在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即知己,或称认知自我;三是个体要在交往中不断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己”与“彼”构成的人际环境。
认知不同于感知,它对来自环境或客体的全部信息不是统统地接收,而是有所选择,主动地、有组织地去进行知觉。认知是理性认识阶段,是试图知己知彼的阶段,要对信息不断地进行选择、反馈、加工和处理。
(一)对客体的认识
人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或想象别人,但这是他在认识他人时所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也是人与人之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来源。人要较好的认识他人,就必须按照他要认识的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按照其感受生活的方式感受生活。
人与人的交往,交往对象是有生命的、情感复杂的高级动物,故社交是一种互动过程。认识不动结构包括认识主体、认识素质、认识客体和社会环境4部分。社会环境对认识主客体起制约作用,主体、客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反作用。
社交中,主客体在认识互动中凭借认识素质来认识对方,由于彼此的先行经验、心理活动不同,他们的认识素质也不同。一般说来,主客体,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是统一的。实际交往中,人一般具有双重人格,内心和外表不一定一致,因此增加了认识难度和认识的丰富多彩性。
认识过程可包括感知和认知,感知是对人外部特征与行为的知觉,属感性范畴;认知是对人内心世界心理活动的理解,属理性范畴。认知可包括感知,它是在感性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依据自身的认识素质,在社会环境作用下,不断对信息进行选择、反馈、加工和处理。感知具有随机性、随弃性,萍水相逢、一面之交便可以产生感知,信息没有价值时,被感知的客体随之被放弃而不作为目标。认知具有目的性,只有当认知者觉得被感知的客体有进一步了解的价值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去了解。认知是主动地、有组织地去知觉,感知带有知觉的被动性、非组织性。人在社交中,总是根据自身交往的需要来选择对客体感知还是认知。
(二)对客体心理的整体认识
1.对客体感情的认识
人的感情包括情感和情绪。故一是对人表情的认知,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这属于直接获得交往信息的方法,虽然人具有双重性格,一般情况下,人心理活动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内心和外表是统一的。如一个人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一定是遇见了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一个人精神萎靡、唉声叹气,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可以说,喜怒哀乐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
二是对人情绪的认知。对人的情绪认知包括对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理行为的认知。通常主要是对人心境进行认知。如日常交往中,亲密的伙伴要互相关心,慈爱的家长要关心自己的孩子。
人的心境是一种久的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当人的心境处于一种不顺心、不愉快,或者沮丧、悲伤、疑惑等状态时,尤其需要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温暖人心的话犹如雪中送炭。人的双重性格并非无法认识,如强装笑脸、故作愁容、笑里藏刀、虚情假意等可隐藏一时,难以掩盖永久、滴水不漏,往往在激情状态下,即狂喜、暴怒、强悲、极愤、急躁等短促爆发式情感支配下表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