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客体能力的认识
能力指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一般说来,在生活中能够吸引或团结人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如领导吸引群众,作家吸引读者,歌唱家艺术家吸引观众,科学家吸引同行等等。能力有高下之分、宽窄之分,最佳的能力或“能者”,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吸收和借鉴别人的能力,组织和借用别人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智慧。
3.主体对客体个人倾向的认识
对客体个人倾向的认识包括对客体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的认知。社交中需要对个人倾向作出积极认知的内容是很多的,未必能兼顾到各个方面,大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自我实现或社会化使人产生交往欲望,交往是有一定动机的,这种动机是真诚的、友善的?还是虚假的、权宜的?是来求助的?还是来交流的?彼此交往要有共同的兴趣,所谓趣味相投就是说没有共同爱好就无法深入交往,如集邮迷、戏迷就易谈在一起。兴趣也要作出判断与认知,如是短期兴趣还是长期兴趣?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是专业兴趣还是业余兴趣等?人的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不同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交往、互相理解,双方在价值观的矛盾中求同存异,寻找人类日常交往的和谐。
所以交往离不开判断和认知,有些可以求同存异。
4.主体对客体个性特征的认识
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对其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其中能力包含智力,智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认识能力。能力也影响人的气质和性格,有能力的人常充满自信心,气质安静,性格理智,办事有条不紊,举重若轻。人的性格代表了人对社会的态度,并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的性格有好坏之分,作为管理者或交友都要注意认识人的性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曾提出人格二维模型,有助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认知人的性格。他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外向、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进一步分为4个小区:稳定内向型(黏液质)、稳定外向型(多血质),不稳定内向型(抑郁质)、不稳定外向型(胆汁质)。艾森克认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从内向——外向、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四个象限加以描述,并可用来分析变态性格。内向指在环境刺激下,自制性比较强的稳定和好静的倾向;外向指在环境刺激下,自制性较弱的易冲动和冒险的倾向。如稳定内向型具有镇静、情绪平和、可信赖、有节制等特质,不稳定内向型具有敏感、不安、攻击、兴奋、多变、冲突等特质。
(三)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作用
认识是社交中自我能动性的表现,认知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个体社会化。人通过能动地认知,主要有九个方面的作用:
1.《荀子·非相》中说交往中不要以貌取人,晕轮作用会使判断出错误。荀子认为,观看一个人在容貌体态,不如研究他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不如看他选择的思想方法。人的品德高下与高矮、胖瘦、容貌体态无关。所以,“形(体态)相(容貌)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2.人在生活群体交往要选择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人做为朋友。《论语·述而》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的朋友不同,对自己的影响就不同。诸葛亮《前出师表》认为,交往中与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亲疏关系,会有不同的结果,“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社交中,自我实现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就是传授经验和知识,要因人施教,循循善诱。如老师对于学生,上级对于下级、长辈对于晚辈,朋友对于朋友,都会有言传身教作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第三大乐趣,还说知人善教有五种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译成白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5种:有像及时雨那样灌溉的;有成全其品德的;有培训才能的;有解答疑难问题的;有才学影响使后人自学获益的。
4.了解这个人的品性,然后使用他,《尚书·皋陶谟》说:“知人则哲,能官人。”意思是说能了解别的人,才是聪明睿智的人,才能用人得当。樊迟曾问孔子什么叫“智”,孔子答曰;“知人”,即“举直错(放置)诸枉(弯曲),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还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5.了解这个人,并且推荐他,是为知人善举。孔子认为“荐贤贤于贤”,并说:“知贤,知(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能发现贤才,是聪明才智;能推荐贤才,是大仁;能引导贤才,是大义,能够发现和推举贤才者,常喻之为善识千里马的伯乐。
6.看到别人的不足,要为他指出来。
宋朝的刘安世是著名的谏官,号称“殿上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次批评皇帝,雷霆震怒,“少霁复前,或至四、五(次)”。刘安世一度曾担心连累老母,其母深明大义说:“谏宫为天下净臣,汝父欲为之而弗得,汝当舍身报主,勿以母老为虑。”日常交往中,搞好人际关系,不等于一团和气、抹稀泥,对于缺点和错误,及时提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这是对朋友同学的爱护和关心,可以避免因小误大,铸成大错,酿成大祸。
7.在用人的时候,对于无能的人、品行不正的人及有严重过失的人,要把他们从岗位上撤下来,承担一般工作。发现心术不正,歪门邪道之人,要善于疏远之。《韩非于·外储说左下》提出任人应有术,赏罚分明、爱憎分明,“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邪”。又说:“以罪受诛,人不怨上。”
8.知道这个人的优点,可以向他学习。一是把品德高尚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二是凡是别人的长处,自己都应吸取,成为自己的品行。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品质,从来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
(一)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满足的程度通常为情感所反映,情感不健康时,首先应考虑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是否过高、是否适时。即便欲望合理而未满足,也可以降低欲望,来日方长。报载有因宴会上陪酒而喝死的,有因职称未评上而闷死的,有工作不顺心而气死的,有经济待遇不如意而忧死的、这些人不能正确处理欲望与现实的关系,殊不知欲望是可以节制或降低的,现实也是会逐渐变化的。不能达观地面对社会调理自己,逆养生之道而行,死之则轻若鸿毛,损之则极为不值。
(二)要有宽容的心态
宽容,首先要有广阔的胸襟,多想一想大自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崇山怀万有,大水会群流”。宽容别人是爱心的流露,也是自身免受伤害的办法。如大学学生生活是短暂的,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切不可斤斤计较,同学们今后将分赴五湖四海,可能不再会有见面机会,彼此应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不要吝惜爱心,懂得助人为善
积极参加一些有义务的社会服务,献出爱心,是社会最易接受和承认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如参加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或响应社会募捐与赞助,乐于为他人献出友爱,得到社会的回报,同时也为平衡自身心理做事。
(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自然总能给予人们力量,使人获得安慰和解脱,而且它是无私和慷慨的。每天享受一些好的东西,如看电视、看报纸,或琴棋书画等。要学会享受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样别人也会欣赏你,你也会越来越自我欣赏。还应锻炼和保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