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流沟通不短路(名师解惑丛书)
16406700000008

第8章 交流沟通面面观(1)

人际交往的社会空间

电视中所播出的人与自然中,常常可以看到动物的“圈界行为”。像狮、虎、狼、兔等等,总是在大自然中跑上一圈,留下自身的气味,作为自己的领地,不允许其他同伙进入自己的领地逗留或捕食。如果有敢入侵者,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赶出去。这种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表现。

实际上这并不是动物自己特有的习性,人也是这样的,在人的自然交往中,也存在着一种个人“领地”和“领空”的现象。这种“个人空间”感,常常会使人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研究人际领域学的工作者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领域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一种天然的感觉和需要。这种感觉和需要,可以依关系的亲疏程度,扩大或缩小自己的领域界限。比如婴幼儿总是喜欢亲近自己的父母,获得父母的拥抱、抚摸、亲吻,以满足他们和亲人情感的交流、吃奶、玩耍的需要。这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十分快慰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保持相对距离,常常包含着某种“语言”的意义。你是否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人们在公园游玩感到疲乏想休息一下时,如果长廊里已经坐了不少人,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找一个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的位置坐下,而很少紧挨着陌生人坐下。当你坐下后,如果有个陌生人靠近你坐下,你会感到很别扭,这时你会下意识地挪动一下身体,以拉大和他(她)的距离,而且在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礼貌”的不快的想法。这是因为陌生人侵入了你自认为属于你自己的空间领域,刺激了你的心理,使你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不自在的感觉。相反,如果是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突然挨近你坐下,你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会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老友的出现,给你带来了亲切、兴奋的感觉,故友重逢,喜出望外,心理距离自然会拉近。

人类学家霍而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一)什么是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是说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在交往中所保持的“亲密无间”的距离。这是一种双方的身体举动很容易触到的距离。这种距离多表现为父母子女之间、情侣夫妻之间、同学挚友之间。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使得双方在心理和情感上贴得很近,因而双方的空间领域已经融为一体,这样,既便于情感交流,又便于窃窃私语。由于双方身体不时接触,也会使双方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密和快适的感觉。当然,这种亲密距离,在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中间,也不是处处存在的。比如在有客人在场或在公共场所,就不宜太亲密,以免冷落客人或有失大雅;在子女长大以后,虽然在心理上和父母的距离仍然是亲密的,但表现上往往比儿时和父母的空间距离扩大一些;再者男女也往往有别,成年男子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一般不采用亲密距离,而女性知己往往仍然喜欢以亲密距离相处。

总之,亲密距离是个十分微妙的交往领域。如果双方的交往关系未达到亲密程度,切不可随意采取亲密距离,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会使对方产生误解,感到你不懂礼貌或轻浮,从而招来不必要的烦恼。

(二)什么是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是说一般私人关系交往的距离,它比“亲密距离”要保持得稍微远一点。比如同事、朋友、同学之间,在交往中,应保持在不易接触对方身体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能握到对方的手的距离为宜。特别是在男女的一般交往中,尤应注意私人距离的分寸。我们有时看到男女青年或同学之间,在私人交往中,随意打打闹闹,不注意保持私人距离,这是很不礼貌和轻浮的表现,希望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往中,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文明修养,这样才能保持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正常友谊和友好来往。

(三)什么是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是说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交往应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在社交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近可以一米左右,远可以二三米以上。比如在某种聚会、招待会上,人与人之间大多是初次见面或仅有几面之缘,没有太深的关系,往往可以隔几步或很远点点头或打打招呼,寒暄几句即可以了。如果你对某个初交的人想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可稍微缩短一点距离,以便多说几句,表示友好。可见,社交距离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距离,对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都没有约束力。然而,切不可对初交或关系不深的人,任意缩短距离,表示过分亲密,令人感到困惑或反感。

(四)什么是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是说在公共场合下,集体交往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人的心理上往往是感到最自然的距离。比如听报告时,讲演者与听众的距离,教室里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晚会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等等。尽管一方在台上,一方在台下,然而在听众或观众求知或欣赏的心理作用下,显得十分自然,在会心之处,上下在思想和情感上发生和谐的共鸣,毫无约束之感。如果你是个讲演者或表演者,若能善于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眼光和动作,不断掀起听众或观众感情的涟漪,使其感到亲切、快慰,兴致勃勃,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你和听众、观众的距离,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正是对“距离语言”的一种良好巧妙的利用。

上面所介绍的这四种距离语言所表现的个人空间感,在实际生活交往中,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常发生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往往蕴含着交往中所表现的感情变化。比如即使是初交的陌生人,如果双方谈话很投机,便会不由自主地缩短双方的谈话距离,相互渐渐靠近。相反,即使是很亲近的人,若因某件事越谈越不合拍,也会身不由己地拉大双方的距离。在社交中,应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测对方的心理变化,调节自己的谈话内容或语气,以便拉大或缩短自己同对方的空间距离。而且,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距离变化的潜台词,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向和态度。比如你想向对方表示亲近或友好,就不应总是站在远处和对方交谈,你可以主动地迎近一些,保持一个适当的,对方感到舒适的距离。这样,无形中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热情友好的信息,从而增强你社交的效果。

总之,在不同场合的交往中,要充分体察每个人的空间领域感,既不要任意侵犯别人的“空间”或“领土”,显得粗俗无理,也不要把自己的“领空”、“领土”扩张太大,和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比如在拥挤的商场或汽车上,就可以缩小自己的领域界限,要能谅解别人对自己领域的“侵犯”。重要的是注意每个人对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交往距离,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交往风度。

人在社交中的多彩性

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人表面看来长相各异,各具独特的个性。然而人的内心世界却像个万花筒,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时而喜上眉梢,时而双眉紧锁;时而温和开朗,时而乖戾耍性;时而勇往直前,时而畏惧不前;时而果敢泼辣,时而举棋不定;时而热情洋溢,时而郁郁寡欢;时而开明,时而保守;时而心满意足,时而贪得无厌;时而通情达理,时而固执己见等等。人的内心真是个大千世界,神奇而丰富,千变而万化,令人惊奇,让人莫测。这正是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特性。正如有人说的,它像春天的原野,遍地盛开着五彩缤纷、姿态各异的花朵。但是,不管人的内心世界多么纷繁,绝不是杂乱无章,不可捉摸的。正像宇宙万物一样,尽管变化无穷,却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做着有序运转。关键是,我们要靠认识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多色彩性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接近人,从而沟通人际关系。绝不能机械地、表面地去看一个人,而不去深入地研究人的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变化,简单划一地把人看成是:非对即错,非丑即美,非善即恶,非勇敢即懦弱,非礼貌即轻浮……的个体。人绝非物那样简单、机械、呆板,可以任人摆弄。

人作为一个复杂的复合体,首先表现在他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人经常处在一个动态的矛盾变化之中。比如有些人在科学、事业上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而在生活、衣着上却显得很笨拙和保守;有些人在平时与人交往中,一分钱也会斤斤计较。可是当遇到人们有急难时,却可倾囊相助;有些人在科学上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得心理异常,人家抱抱他的孩子,还要打借条;博学者在某些问题上也显得很无知,愚蠢者有时却能办出很聪明的事来。正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相对的两极常常和谐而自然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构成了人复杂而多彩的个性。

法国杰出文学家巴尔扎克这样描述自己:“就我所知,我的性格最最特别。我观察自己,如同观察别人一样;我这个5呎5吋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有些人认为我高傲、浪漫、毫无恒心、爱说话、不周到、欠教养、无礼貌、乖戾、好使性子;另一些人却说我节俭、谦虚、勇敢、顽强、刚毅、不修边幅、用功、有恒心,不爱说话、心细、有礼貌、经常快乐,其实都有道理。说我胆小如鼠的人,不见得就比说我勇敢过人的人更没有道理。再如说我博学或无知,能干或愚蠢,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使我大惊小怪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多色彩的结合体。有长处也有短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公心也有私心,有高尚的追求,也有非分的欲念等等。伟大的人物同样也会出现非分的欲望,他之所以伟大,只是因为他能自觉地扼制这种欲念的发展,使它不至于化作焚毁高尚情操的烈火;平庸的人同样会涌起伟大的情感,他之所以平庸,只是因为这种感情像昙花一样,一现即逝,形不成主导的潮涌,不能冲刷掉内心平庸的污垢。

所以,在和人交往中,观察人要全面,不要过分地要求人,如果那样,就难以找到知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今天的观点看,就是对同学、朋友既要讲原则,也要讲团结,不能看到别人某些缺点或错误,责人太苛,“要举大德,赦小过”,非原则问题,不要去纠缠不休,否则就会失去群众。

其次,认识到人的多色彩性,还要看到人总是好坏相间,美丑相依的。

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一形象的比喻,从内心到外貌,从思想到行为,揭示了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彩性。

每个人身上都存两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都有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两种色调,在下列几方面显露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色差:人生观有高远的、火热的,也有短视的、灰冷的;需要有追求精神的,也有热衷物质的;动机有高尚的、长远的、为公的,也有低级的、短期的、自私的;情操有忧国忧民的、富于同情心的,也有损人利己的、损公肥私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称为雷锋式的“傻子”的,也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有外表堂堂而内心丑陋空虚的,也有其貌不扬而内心美好、充实的等等。除少数极端分子外,大多数人都是两极的和谐体,都是好坏相间,美丑相依的,你看过《巴黎圣母院》吗?里面的黑衣神父和王室待卫长法比就属于极端丑恶的代表人物。黑衣神父,尽管披着“神圣”的宗教外衣,却总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怀着一种卑鄙的占有私欲,觊觎着美丽的爱丝米拉达。而王室待卫长法比,则依靠他那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美男子的伪善面孔,诱使爱丝米拉达上钩,达到他玩弄女性的目的。这两个人虽同属低级的小人,但表现不同。一个是外表阴险、内心龌龊,属于表里源一的阴险类型。一个是外表美好、内心龌龊,属于表里不一的阴险类型。后一种类型往往更能迷惑人,特别是像爱丝米拉达这样天真、纯洁、善良的人。这两个艺术典型,在今天的世界里,不是依然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吗?尽管是极少数,但不可不防。青少年还缺少社会经验,在与人交往中,千万不可被堂堂的仪表或蛊惑人心的言辞所迷惑,从而被引向歧途。例如某些学生就曾被冠以“科学家”、“知名人士”头衔,高喊民主、自由、人权的口号的人迷惑,作出了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事,难道还不值得青年人很好地记取吗?要记住,人是多色彩的,人的外在色彩并不总是和他们的内在色彩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