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流沟通不短路(名师解惑丛书)
16406700000009

第9章 交流沟通面面观(2)

当然,我们用多色彩来形容人的性格,绝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两面的、不可信的,切不可产生这种误解。两面派的人终究是少数的,多数人都是色彩斑斓的和谐体。我们提出多色彩性,更多的是从积极意义上讲的,是让我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划一地看人,而是要看到人的多彩的内涵。再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和爱丝米拉达,作者塑造了一个极丑的和一个极美的典型,但这两个人并不是单色的,而是多彩的,起码是美丑相依的。这两个人物恰恰和前面提到的两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敲钟人虽然面貌丑陋无比,而其心灵却至善至美,在敲钟人身上体现了内在美和外在丑的完整和谐的统一,恰恰同法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真理:人不可貌相,为人处世不可趋炎附势,以貌取人、以权取人。要努力去挖掘透视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人的心灵美,才能长相知,永不忘,才能心理相容,情感相通,心心相印,交上真正的知己。再说爱丝米拉达,则是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典型,她又与神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实生活中,虽然具有这种完美统一人格的人并不多,但她的影子却是可以找到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绝不能要求人人完美无缺,要看到人的主流,看到人的长处。交人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人要用人之长,发挥人的优势。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在敬心、爱心的桥梁上加以沟通。

人的内心世界是变化万千,性格各异的。这是因为,人首先是个“社会人”,人的一切内在和外在的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由于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在人们的心理上所留下的痕迹也是形形色色的。在交往中,就应从多角度去研究人、分析人、了解人,去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多彩性,才能与不同性格的人发生友好的往来,才能吸取不同人的长处,以增长自己的才干。

对人切忌“先入为主”

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王莉。迎新会上同学们欢迎王莉表演一个节目。

王莉大大方方地走到前边,唱了一支歌,歌声甜美,表情自然,大家报以热烈掌声。方明对坐在身边的刘鑫说:“嘿!这回可好了!咱们班以后文艺活动有骨干了!”而刘鑫却冷冷地说:“还不是表现自己,她就爱表现自己!”“你怎么知道?你认识她?”“我不认识她,可我的一个朋友和她同学,她说的。”“我看不对,大家要求她唱的,怎么能叫好表现呢?我看这是大方,不忸怩!”“我看就是好表现!”

刘鑫对王莉唱歌的看法和全班同学和方明不一样,为什么呢?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王莉,对她的判断就根据眼前的行为表现,而刘鑫则对王莉早有了一个印象,就是“她好表现自己”。于是对她唱歌的行为就从“好表现自己”的角度去解释。刘鑫对王莉“先入为主”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或初次印象作用。

首因效应是说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识是有很强烈影响的,会左右对此人以后的一系列特性所作出的解释。某人给我们留下“热情”的初次印象,在以后的相处过程中,如果有时他表现得并不十分热情,我们也会把它解释为“他可能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或“为人热情也不见得都在表面上,有的人的热情也很深沉”。某人给我们留下“冷漠”的初次印象,在以后的相处中,即使他表现出关心和热情,我们也会想“谁知道怎么了,今天心血来潮”,或“他准是有什么事要有求于我”。初次印象是从短暂的接触中,通过对方的外表,如体态、举止、言谈、仪表等获得的认识,甚至是听别人说的,这种认识是很肤浅的,有时也是不正确的。然而这一印象却鲜明而牢固,影响以后长期的印象。

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之所以好念经,是因为一个人在新的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为了证实首因效应,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实验者向四个组大学生介绍一个叫汤姆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断。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汤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汤姆描述成一个冷漠、内向的人;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先说汤姆是个外向的人,后说他是个内向的人;对第四组先说汤姆是个内向的人,后说他是个外向的人。然后要求四组大学生分别说出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其结果是:第一组有78.1%的大学生认为汤姆是个热情、外向的人;第二组有82%的大学生认为汤姆是个冷漠而内向的人;第三组有95%的大学生认为汤姆是个热情外向的人;第四组有97%的大学生认为汤姆是个冷漠而内向的人。此实验有力地证明,人们对最先的印象多深刻啊!

认知中的首因效应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但它却不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认识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防止产生这种偏见。

1773年,法国所有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都想进入炮兵学校,因为只要被这所学校录取,就取得少尉军衔。这一年有180名青年应考。大多数应考学生是巴黎有钱有势的富家子弟。主考官是有名的数学家拉普拉思。

考试开始后,突然门被推开了。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农民,穿着一双笨重的破皮鞋,手里拿着一根疙疙疸疸充当扁担的木棍。拉普拉思惊异地问:“朋友,您找谁?是不是搞错了?”来人脸上绯红,喃喃低语:“我是来参加考试的。”听到“乡下佬”来参加考试,考场哗然,哄堂大笑起来。有的人想等着看一场“乡下佬”出洋相的好戏。

最后轮到的是这个农民。拉普拉思并不歧视他,照样耐心地、和蔼地提出问题。出乎众人的预料,这位农民聪明伶俐,对答如流。拉普拉思又提了一些困难的问题,他也准确地作了回答。拉普拉思大为高兴,立即拥抱他,并且当场宣布这位青年农民获得第一名,并让全体考生起立,向他祝贺。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位“乡下佬”模样的青年是南锡城一个面包铺老板的儿子,名叫德鲁奥。拉普拉思从各方面帮助他。德鲁奥没有辜负拉普拉思的期望。他在拿破仑军队里服役,在同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著名的将领。

我们清楚地看到,拉普拉思把德鲁奥成功地培养成一名杰出的将领,是从摆脱初次印象的消极影响开始的。如果拉普拉思像考场上的其他人一样,看到贫寒、委琐的外表,就认定他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农民,那么他就会拒绝对他进行任何考查,或草草了事,敷衍一下,走走过场把他刷下去就完了。然而,拉普拉思没有,他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考官的严谨作风,才使他有可能认识到“乡下佬”模样后面的竟成为屡建战功、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人才。

别人的成绩不是影响你进步的原因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对他身边的一些强过他的人产生一种嫉妒心理,嫉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和不满。“德”、“才”、“财”、“貌”各方面都会引起嫉妒。

为什么人们会有嫉妒心理呢?拉法戈说:“嫉妒是所有权的一种变形的感情”,是因为你有,我没有,我夺不过来你的,就要让你也不能成功的一种心理状态。总之嫉妒者把对方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阻碍,必欲除之而后快。前边所谈到的《基度山伯爵》中的邓格拉司,一心想往上爬,但面对诚恳、负责、深懂自己职务的邓蒂斯,他败下阵来,当邓格拉司听到摩莱尔船主对邓蒂斯的赞誉并且说“事实上,他也的确是‘船长’”时,邓格拉司露出愤恨的目光,“眉际浮过一片阴云”,“脸顿时涨得通红”,显然邓格拉司把邓蒂斯视为敌手。当然,日常生活人们交往中存在的一些嫉妒心理和行为并不是表现得这么严重和极端,但就其心理状态来说是一样的。如某校高二年级女生李小丹的外语书在考试前一周丢了,没有课本怎么复习呢?她急得直哭。事实是,同班同学王燕拿走了她的课本。王燕的成绩也不差,却总比李小丹低几分,可就这几分使她在班上虽是居众人之上,却居一人之下。她很不服气,期末考试又到了,为了战胜李小丹,她做了蠢事。从这里我们看到王燕对李小丹的嫉妒同样是把对方的好成绩看成是自己取胜的障碍,自己即使得不到最好的分数,也不让你得到。

嫉妒是一种十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嫉妒不但有伤他性,而且有自伤性。嫉妒伤害他人是明摆着的,很容易认识,但人们对嫉妒的自伤性却往往认识不够,这也许是为什么人们虽然口头上都反对嫉妒,而实际上还会允许自己这种不良心态存在的原因吧!

嫉妒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嫉妒使人保守停滞,明知对方比自己强,却不愿向人学习,而是一心想把别人搞掉。于是他们不是把聪明才智用在学习、工作上,而是终日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煞费苦心地造谣、诽谤、中伤、人身攻击,搞一些不光彩的小动作,同时他们又要小心翼翼地猜测、监视、防范别人。不但白白耗费了自己的精力,而且平添了许多烦恼。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影响自身发展,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越来越落后。有的人还认识不到是自己嫉妒别人而害了自己,反而还认定是因为别人压住了自己,更去在嫉妒上大做文章,当然也只有更低俗,更落后。这就是嫉妒者给自己制造的怪圈。

要克服嫉妒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别人的进步不会阻碍自己,而是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

在一个集体中,成员的地位是相对的,例如只能有一个第一名。但就个人进步来说,就水平来说是没有限制的。当别人有了成绩,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完善自己,想以攻击的方式将“出人头地”者拉回到原来的位置,恢复与自身“均等”的状态,是自找倒霉。希望少年朋友们刻苦努力,在时代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断取得学习、工作、生活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批评的技巧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一定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人们并不会完全否认缺点。但指出优点,是一种肯定,使人感到顺利,自然是愉快的,而指出缺点是一种否定,使人感到挫折,会产生心理冲突。所以接受赞扬毫无困难,而接受批评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了,这就告诉我们注意方式,讲究说话艺术。这在赞扬他人时虽然也必要,但在批评中就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了。批评的方式不好,对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但影响接受,而且还可能伤了感情,给对方留下恶劣的印象。想起那些好批评而不讲方式的人,人们会说:“他不管有没有就胡说一气。”“他专门爱揭人家的短,整天挑毛病、找茬儿,好像自己多高明”。所以,批评要讲求效果,就是要考虑对方的心理反应,这就不仅有动机问题,还有方法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环境,对任何人都可以用“竹筒倒豆子”办法的。高明的批评不仅在于使人不生气,还能冷静地考虑你的意见,事后充满感激之情。

在交流沟通中,既然是好朋友,当然彼此应该开展批评。看到对方有缺点,有毛病要诚心诚意地指出,要不怎么能算是好朋友呢?但生活里的情况却令人费解,有时我们出于好心给朋友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本以为对方会“闻过则喜”,不料对方很不高兴,从此关系疏远,甚至从此反目成仇了。是人们不愿接受批评,不能接受批评吗?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

那怎样批评才能使对方乐于接受呢?你可以试试以下的方式:

1.批评要注意周围环境

批评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错误,更好地进步,而不是让对方害怕、退缩,所以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是最重要的。不管你的意见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指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不给他留一点儿台阶,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露了丑,因此发现了对方的缺点后,最好找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机会,私下里谈。

2.批评之前,先赞扬对方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能被认同,我们不但要想到这点,而且也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深知他的优点和成绩,所以在批评之前应先就对方的优点成绩指出来,予以褒奖,这样可以使双方谈话气氛和谐、亲切,使对方安心,知道自己不是在遭受攻击。如果我们上来就叫住对方:“嘿!李立,听着,我对你有意见,你太差劲了……”被叫着名字指责的人,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对立反应来维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自卫态度,他就千方百计地来抵挡外来的攻击,也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了。如果改一个方式,说:“李立,你近来真为班里干了不少事,大家都很佩服你。……只是有一点,如果再改进一下就更好了。”后面的意见,李立是一定乐于接受的。

3.批评行为本身

不要对人进行人身攻击,批评对方只是针对他的一个行为、举止,而不要从行为举止扯到人格上,威胁对方的自找。例如,李兰的课桌面因为螺丝松动掉下来了。放学时,他悄悄地把课桌和别人换了一下。第二天他的这个行为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

老师找到李兰问了情况,然后说:“你的桌子坏了想换个好的可以理解,可是你想想你把它换给别人,人家不是很不方便了吗?你课桌坏了可以报告教导处,请学校里的木工师傅修一修,或者自己动手修一修。你现在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困难推给别人,用别人的不方便换自己的方便,这是不好的!”李兰很好地接受了,走回教室想把桌子再换过来。这时同学们正议论纷纷,班长看李兰进来,走上前去说:“李兰,你怎么能干这种缺德事,你真是个自私鬼!”“我怎么是自私鬼了!你不自私!你的桌子没坏就便宜你。你不自私,把你的桌子献出来……”李兰的行为是只考虑自己的结果,但老师的批评没有触及他的人格,所以他能接受,而班长的话则太刺激了,李兰难以接受。

4.不翻旧账

现在的问题在过去可能已经以不同形式地出现过。过去的问题可能已经提过了,或者没提过,不管提过没提过不应旧事重提。有时人们觉得这样提意见为了说明对方是老毛病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对方承认一贯如此,使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没有信心改进,对于他改正现在的行为不会很有效。更多的情况是,对方感到你在给他记黑账,算旧账。他无法体会到你在帮助他改正缺点、消灭错误,而只会觉得又被抓住一次,又被记上一条,又多一个话柄。即使懊悔也是懊悔不小心又被你抓住了,而不是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批评的方式很重要,但动机更重要。正确的批评动机是为了对方,而不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批评对方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有的人不断地找别人的毛病,折损人家,说人短长,在贬低别人中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我陶醉”。这些人嘴上也说“我是为了你好才说”,其实是为了自己。

这种动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采取立确的方法。

格言小语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警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无巧。

君子之心似,天青日折,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