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责任心够强吗(名师解惑丛书)
16406800000010

第10章 对伙伴负责(1)

怕“担”责任,瞒报事实

某学校期末考试前一天,提前放学让孩子回家准备第二天的考试。谁料,10岁的吴威却约上伙伴在一施工工地大水坑玩耍时不慎溺水身亡。一天下午,当另外4名学生眼看着吴威落水而又无力救援时,竟结成“瞒报同盟”,将伙伴遇难一事窝在心里长达14个小时!

一、事情经过

一天下午,家住某乡的吴威的父亲吴书棚吃完晚饭仍不见独子回家,家人立即到附近寻找。在与吴威熟识的同学小武(化名)、小亮(化名)等人家中询问,孩子们的回答却都如出一辙:“不知道。”

对孩子的寻找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时,吴威的父母一宿未眠,并于第二天早晨将此事反映给儿子所在学校的班主任,班主任立即向学校汇报。学校教务处主任随即找到小武和小亮等人进行询问,一名与吴威同班的学生最终承认,吴威前日放学后与包括自己在内的4名同学结伴前去“玩水”,可吴威却不慎滑落到摸不透深浅的水坑中,当即溺水身亡!

警察随后赶到工地的大水坑边,下水搜寻,10多分钟后,吴威的尸体被打捞起来,母亲刘霞见此情景当即一声哀叫,晕死过去。

二、调查结果

据工地一位姓孙的负责人介绍,这个2米深的大坑是年初修建道路埋设管道时挖开的。由于此处地下水丰富,加上不时的降雨,令回填工作难以开展,工程也被迫于一个月前停顿下来。“我们安排了人员在附近巡逻,就怕有小孩发生意外,但无奈人手有限……”

据这个村的村委会主任说,坑中积水原本并不多,但近日的几场大雨令水坑的水位高涨。“我们要求施工方立即将水抽干,并迅速将此处两个水坑填平,然后再追究施工方责任。”

在学校,这个学校的法律顾问说,就在前天下午,学校提前放学让孩子们准备第二天的期末考试前,老师还专门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特别不要下河游泳,可还是出了这样的事。

调查发现,前天与吴威一道“玩水”的有4名同学,除2人与其同班外,还有1名六年级学生及1名三年级学生。当吴威发生意外后,4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直到出事14个小时后,才有人道出真相。

小亮,小学三年级学生,家住吴威家隔壁。在其母亲劝说下,小亮才紧张地开始了与记者的交谈。小亮说,前天放学后,吴威就叫上自己和另外3个同学一起去“玩水”。在出事水坑边,吴威一个人脱去衣服,顺着一块木板滑到了水里,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沉了下去,挣扎了几下就不见人了。其余几人立刻慌了手脚,起初,3人还手拉手想把吴威拉上来,无奈手短脚细,根本够不上。几番尝试后大伙放弃了救人的想法。“我本想跑到外面去叫人,但小武说,人救不上来大家都要负责,我那时候好害怕!他叫我们几个回家都不要说,我就回家了。”

小武,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武称:“昨天放学,我没和吴威他们一起走,但走到水坑附近时,就听到小亮他们叫我下水救吴威。我试了一下,踩不到底,就在水坑边找,但是找不到。”

关于孩子们为什么想到“瞒报”,孩子称:“如果吴威死了,我们几个都和他在一起,肯定要负责。”因此,他们选择了沉默,回家倒头便睡,希望一觉醒来后发现这仅是场噩梦。然而当记者问他,心目中的“责任”是什么、觉得自己的做法对不对时,小武垂下头,一言不发。

据了解,修正后的《中小学生守则》上,将“敢于斗争”的内容删除,而“见义勇为”也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有人说,这样更实际、更人性化,因为中小学生并不具备“见义勇为”的能力。

该校校长告诉称,在安全和法制教育中,学校多次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一旦遇上危险,在自己无法处理的时候,应及时向警察、老师或家长反映。谁知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仍然坚持认为“救不了人就算犯错”,这样的结果大出学校意料。

由此可见,一个人树立对伙伴负责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当时那几位学生不是怕“担责任”而瞒报事实,而是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求援,事情也许又是另外一种结果。

学会关爱他人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多,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家人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这些“小太阳”、“独苗苗”、“小宝贝”生活在充满无限关爱的怀抱里,尽情享受着周围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和关爱。这些独生子女都很聪明可爱,接受能力强,信息量也较大。然而,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孩子在享受这些关爱时,他们却越来越任性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贴尊重长辈,伙伴之间不会谦让,不能友好相处,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没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缺乏自信心,独立性自主性较差。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品质,对孩子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乃至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在蒙氏混龄班里,年长的孩子和年幼孩子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和谐关系,是很难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发现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精神上的“渗透作用”,年长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年幼孩子的心智,大小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表现出真正的手足之情,混龄班的形式为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混龄班有着很多优势:(1)大孩子可以帮助小孩子。(2)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可以彼此观摩,互相学习。(3)培养互助合作的社会行为。(4)培养兄弟姐妹互相关爱之情。(5)不必和别人比较,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学习。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1.在混龄班里可以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在混龄班里,由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异比较大,年龄较大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哥哥姐姐,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成了班里的弟弟妹妹,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情景。

在混龄班里,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经常追随在年龄大的孩子身后,模仿哥哥姐姐的样子做事情。例如:孩子们在每天做值日时,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小孩子跟着大孩子一起抬小床、铺被子;一起擦桌子、擦椅子,一起整理玩具和图书,日久天长,渐渐地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混龄班里,由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他们在小孩子面前,经常扮演小老师,教班里的弟弟妹妹学本领。

从以上这些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2.有助于孩子与伙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

蒙氏混龄班的孩子吃住在幼儿园,大家天天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幼儿园成了孩子的第二个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兴快乐的事情,他们有自己好吃的食品、好看的图书、好听的磁带、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宠物,都主动拿到班上一起分享。让孩子把这些快乐的事情与伙伴共同分享,培养了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非常温暖、非常快乐,同时孩子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孩子之间真诚的爱心和关心,有助于加深伙伴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蒙氏混龄班里,孩子们不仅喜欢与伙伴共享自己的欢乐,当伙伴遇到困难和生病时,孩子们为之非常着急,惦念生病不能来园的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关心安抚有困难和生病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4.有助于孩子养成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的习惯,增进“长幼”互爱的情感。

在混龄班里生活的孩子,不仅懂得爱护班里的弟弟妹妹,与伙伴共同分享快乐、关爱生病的小朋友,而且,孩子们在家里也知道尊敬体贴父母与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爱情感。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开始,帮助孩子

树立自信心

1.积极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孩子责任意识的养成,起先是从学做自己的事情开始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吃饭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喂的,他会说:“我要自己吃!”当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自己穿衣服时,他是不喜欢别人帮忙的,他会说:“我自己会穿!”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在学做自己的事情时,他们是不想依赖别人的帮助,开始自己和独立地做事,这就是孩子初步责任意识的形成开始。

但是,当今社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的依赖感很强,责任意识逐渐丧失,他们把分内应做的事情,全部推给家长来做,自己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开展以关爱他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承担任务,巩固和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在关爱他人的活动中,有助于孩子责任感的养成。但是这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这种责任感还不够稳定,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巩固和增强。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在有准备的

环境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1.为孩子创设开放性的自主生活环境

首先家长要从为孩子创设开放式的自主生活环境入手,因为生活环境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自主生活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的教室里,专门有生活区,在那里有很多供孩子们练习抓、舀、倒、缝、切、洗、夹、钉等生活技能的学具,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切苹果、削黄瓜、挤果汁、剥花生、剥瓜子,在自主的生活中,体验真实生活的快乐。在我们的教室里,孩子需要的一日生活用品用具如:剪子、刀具、钉书器、转笔刀、梳子、夹子、针线等全部是放在孩子能拿到,取放方便的地方,随时向幼儿敞开,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使用,并且每一种物品都有字卡标签和固定的位置,使用后物归原处。

孩子想喝水了,让他们自己拿水杯去饮水桶接水喝;发现头发乱了,让他们自己取梳子梳理整齐;指甲长了,自己用指甲刀剪短;铅笔断了,自己用转笔刀削好;图书撕了,自己用胶条修补;衣柜、书包乱了,自己随时进行整理;衣服扣子掉了,自己拿针线把它缝好;班里的内线电话,孩子自己接听,把电话内容转告老师和小朋友;进餐了,孩子们自取餐具,自取食物,自添饭菜,自己收拾餐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感觉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需要自己去做,我自己能够把它们做好。

日常开放性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同时配合《我是小主人》、《我的小手真能干》、《我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提高了孩子自主生活的意识,他们的小手越来越灵巧,生活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

2.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自主动手环境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要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发展,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操作,自由活动,满足他们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孩子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主动自然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因此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所教的一切,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表现在孩子对活动内容的倾向性、选择性和兴趣性,也表现在活动过程中的自由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