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责任心够强吗(名师解惑丛书)
16406800000011

第11章 对伙伴负责(2)

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动手操作各种学具。在语言区里,通过操作语音盒,感知了汉语拼音的认读,利用语音盒中的物品与字卡对应的练习感知了汉字,练习了造句、说儿歌和创编故事,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科学区,孩子们操作各种动植物嵌板和三段卡,学习制作动植物小书,认识了动植物各部位的名称,了解了动植物发展的过程,提高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艺术区,孩子们利用各种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己动手以艺术的各种形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感官区,孩子们操作不同材质的自然材料物品,如贝壳、石头、果核、种子、树叶等进行配对、分类、排序及触觉方面的训练,促进了动手动脑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有一次,有两个孩子在数学区做数棒10的合成活动,其中一个孩子把最长的数棒10放在工作毯上,另一个孩子拿了一根1又拿了一根9,把1和9放在一起与10的数棒相比,发现它们一样长,这时一个孩子自言自语地说:“1和9合起来是10”。两个人继续往下操作,不一会儿,一个小朋友把2、3、5三根数棒合在一起,发现它们也和10的数棒一样长,他们马上再试一试,还有哪三个数合起来是10,更多的数合起来能不能变成10。一个孩子接着操作数棒,另一个孩子认真地做记录,在这个活动中,他们又发现了多种合成10的方法。

3.为混龄班的孩子们创设自主交往的生活环境

混龄班里,孩子的年龄有大有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年长、年幼或同龄的游戏伙伴,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交往,传递不同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之情,互助合作的社会行为。

混龄班里孩子们可以观察、注意、感受到不同年龄孩子的生活。不同年龄的大孩子、小孩子天天学习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应该像一家人一样,大孩子是哥哥姐姐,小孩子是弟弟妹妹,在班里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孩子之间由此形成了真挚的情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班里新来的弟弟妹妹,由于开始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出现哭闹现象,大孩子看到此情此景时,就主动上前来劝慰他们:“小弟弟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接你。”有的大哥哥给小弟弟叠个小飞机,带着弟弟一起玩,转移他们想妈妈的注意力;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新玩具让弟弟妹妹先玩,把自己带来的糖果送给弟弟妹妹吃;还有一些小朋友主动帮助新来的小朋友穿脱衣服,喂他们吃饭,教他们做学具。这些新来的小朋友,刚刚来到蒙氏混龄班,就能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伙伴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因此,他们能很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也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孩子们在混龄班里,通过自主的交往,增进了伙伴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提高与伙伴交往的能力

一、与伙伴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都很相近,孩子与伙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伙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与伙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都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父母教给孩子的交往经验和行为指导,孩子要通过与伙伴的交往来实践、体会和调整,并最终掌握它。

1.与伙伴交往是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

与他人交往是孩子的天性。“爱扎堆”是孩子与伙伴交往需要的典型表现。缺乏与伙伴交往的经验可能造成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适应不良。没有正常的伙伴交往,不能和他人建立友情,孩子会产生孤独的感受和孤僻的行为,久而久之,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缺乏伙伴交往的锻炼,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伙伴交往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掌握的交往技能,获得的社交地位等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与伙伴的交往直接影响孩子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乐于并善于和伙伴交往的孩子,其情绪、情感与个性发展通常较好,反之则容易出现问题与障碍。

与伙伴的交往可以锻炼和形成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爱。孩子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认识并建立合理、积极的自我期望也是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实现的。与伙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了独立应对世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因此与伙伴的交往是孩子锻炼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机。

与伙伴交往对孩子来说还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伙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实践证明,建立积极的伙伴交往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最佳矫正方案与策略之一。良好的伙伴交往可以预防孩子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伙伴,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

1.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伙伴

对孩子伙伴的接纳是鼓励孩子与伙伴交往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时产生退缩的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父母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们自理的习惯和能力。

家长要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节假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

2.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

尊重孩子的交往的兴趣,让孩子知道与伙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伙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倾听孩子的理由,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给孩子权利,允许孩子选择和伙伴在一起时谈什么、做什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伙伴交往时出现的矛盾,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3.家长还要积极监控孩子的交往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较小,判断是非、自制自控的能力都比较较低,所以,对家长来说积极监控孩子的交往状况、预防伙伴交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必要的。父母对孩子与伙伴的交往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大撒手,而是要给予积极关注和正面参与。有意识地经常和孩子讨论择友的标准与注意事项,以促进孩子恰当选择交往的伙伴。

另外,家长还要对对孩子与伙伴交往的活动内容、形式提供有益的建议。可建议孩子把他们与伙伴在一起的游戏、活动编成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要求孩子事先告之父母他们打算去哪儿、去做什么、和谁一起、什么时候回来等等。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来做客,或者欢迎孩子带着伙伴与家人一起活动,这是了解孩子伙伴的最佳时机,也是对孩子的伙伴交往进行积极监控的有效方式之一。

鼓励孩子随时把在伙伴交往中遇到的困难、麻烦说出来,教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分析并寻找积极的解决策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与孩子积极沟通、共同协商,取得孩子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是父母积极监控孩子的重要前提。

三、指导孩子掌握交往的技巧

1.教会孩子如何向伙伴展示自己

向伙伴展示自己的目的在于,获得伙伴接纳、进入伙伴圈子、赢得伙伴认可。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以知道伙伴们接纳什么、排斥什么,这是向伙伴展示自己的前奏。教孩子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不自夸、对自己的不足不忌讳。大方、坦诚是聪明人展示自己的诀窍。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大胆展示,自信和勇气是孩子向伙伴成功展示自己的保证。

教孩子养成谦虚并尊重别人的态度,可以使孩子把向伙伴的展示达到最佳效果。伶俐清晰的口齿表达、协调敏捷的动作技能、丰富渊博的课外知识、聪慧的大脑、灵活的反应都是孩子向伙伴展示自己的财富。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培养孩子的每一优秀品质,就等于在帮助孩子积累向伙伴展示的“财富”。教孩子学会向伙伴的展示要适时、适度,否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培养孩子礼貌、文明的行为,这是迈向成功展示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2.教孩子养成宽容待人的习惯

宽容是不计较别人的言行而不是对他人的示弱,是理解而不是迁就。宽容体现的是情操、修养,教孩子学会宽容可以为孩子赢得好心情、好人缘和健康的身心与生活。教孩子学会宽容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鼓励孩子善待生命、善待生活的每一天。身教重于言教。以宽容之心待人的父母培养出懂得宽容的孩子。

教会孩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他人非恶意的冒犯,不计较后果,学会宽容地笑一笑,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赢得一位朋友、失去一位敌人。倾听别人的辩解,是宽容的开始;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是宽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宽容的核心。

3.教会孩子自己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他人的冲突,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必备环节。不要大包大揽地替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那会助长孩子任性自私、蛮不讲理或唯唯诺诺、胆小退缩的毛病。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在于使冲突双方保持情绪冷静。和孩子一起对“冲突”本身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冲突的事件是什么、冲突的起因在哪儿、冲突的双方是谁、可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又各有什么利弊等等。

互惠是与他人有冲突时有效解决的方法和原则,教孩子寻找将对双方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双方利益有最大保障的方法。解决冲突的关键往往在于沟通。教孩子学会与冲突的对方恰当、有效地积极沟通,共同协商,以达成相互谅解。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也是有效解决冲突的重要原则。许多冲突都因误解而生,沟通有助于澄清事实,而冲突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双方的宽容和理解。

学会如何保护伙伴(游戏)

一、方法

参加游戏者若干人,可以用猜拳的方法确定出一人为甲(被保护人),一人为乙(保护人),甲站在圈内,乙站在甲旁边。游戏开始后,其他人想办法把甲推出圈外,这时就可以连续拍打甲(甲在圈内不许拍打),乙要保护甲不被推出圈,可以拍击推甲出圈的人,被乙拍击的人立刻停止不动。这时游戏暂停,甲从圆圈上向被拍击的那个人跨跳五步,然后用脚去踩被拍击人的脚,如果踩到了,则被踩的人立刻变成甲,回到圈内,而原来的甲变成乙,保护甲,原来的乙变成其他人,如果没有踩到,则恢复原比赛。

二、规则

1.被拍击后,马上停住,否则被判为失败。

2.被拍击后,整个游戏暂停,一切动作都无效。

3.拍击动作是轻拍。

三、价值

1.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速度素质。

2.发展儿童快速起动和快跑能力。

3.培养儿童对待伙伴的责任心。

这些主要是针对保护者而言的。保护者的责任就是让被保护人不被别人推出圈外拍打,所以保护者积极活动,一旦由于自己的失误,而使被保护人受到侵害,自己感到内疚。在这一活动中就培养了对伙伴负责的责任心。

4.培养伙伴间的感情。

游戏通过保护人对被保护人认真负责的忠心耿耿的保护,会使被保护人感到伙伴间的深厚感情,也会激发他将来保护其他人时,也会认真负责。

5.培养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

这个游戏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戏斗的性质,儿童们要想推被保护人出圈,对他进行拍打,必须将保护者引出圈外,使被保护者暂时失去保护,那就需要接近被保护者,吸引保护人出去追拍,这时其他人就可趁机推被保护人出圈。这当中就需要引逗者的机智,既能吸引到保护者的追拍,又不能被拍击到;而保护者也需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战术,如果估计能够快速追拍到人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发起攻击。如果不成,再马上返回来保护被保护人,拍击正在侵犯保护人的人。所以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儿童们的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

6.培养儿童齐心协力的作风。

在这个游戏中,大家要想达到拍击被保护人的目的,必须齐心协力,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主动引逗保护人的追拍,一旦保护人出击追拍其他人,就要不失时机地集体推被保护人出圈。如果不齐心协力就很难达到目的,因此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齐心协力的好作风和优良品质。

格言小语

一切责任的第一条:“不要成为懦夫。”

——罗曼·罗兰【法】

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我们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普列姆昌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