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取得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必须明确学习和工作目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智力的开发,就是将人的潜在能力作为一种巨大资源来发掘和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以下三点。
1.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人的智慧和才能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量能所用,人尽其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才资源的浪费。
2.为脑力劳动者创造有利的劳动环境。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大脑的创造性劳动是有严格条件的。大脑得到物质的、精神的、信息等方面的能量,才能进行更有效的创造。
3.通过教育使人的才能得到更大发挥。
总之,智力开发既包含着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问题,又包含着对人才的教育及人才个体的自我教育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还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明确目标
1.培养一种人文素质
“人文”泛指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这里谈到的“人文”在内容上可以分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指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则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提高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四个方面的学习:一是了解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义而轻利”“舍身而取义”“荣辱在己,仁重义荣”这些气节和德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也是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二是掌握公民最基本的职责与义务。三是深化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家庭、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方面留下了极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处理现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不无启迪。四是加强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对人文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熏陶青年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这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我们认为,智力不仅仅包含知识因素,还包含非知识因素。非知识因素所体现的情感、情趣、意志、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在开发人的学习兴趣、增强人的奋斗精神、保障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作用。所以,智力开发,既是指知识能力的开发,也是指非知识能力的开发。培养人文素质,就是对非知识能力的开发。
2.掌握最新信息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信息。人类社会一经产生,就有了交换信息的活动。在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信息交换日趋增多,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约翰·奈斯比特说:“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信息的重大战略价值向我们表明,最新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直接关系到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现代条件下工作能力的提高。现代人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要重视信息,了解现代信息的特征:文字信息迅速增长、信息的传递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球化、信息综合化等。现代信息的这些特征肯定会对青年的智力开发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掌握四种技能
一些教育学家指出:当今社会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将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意味着把握四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作。
1.学会读书
读书读多少才合适呢?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很明显,这些说法都是有些夸张。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
长期的实践证明:读书宜多不宜滥,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这个界限应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具体条件来划定。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大学本科学生,读书的数量应是教材的10倍,即一个本科生要学二十几门课,就应读与之有关的300册书为宜。
读书除去把握读字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能。
(1)读与思。读书只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对世界进行很合理的认识。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议论很多。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少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
(2)读与问。提出问题标志着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审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白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
(3)读与做。读书应与练习相结合。读而练习或者进行实践,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现代的人才个体,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
2.学会述说
对整个社会而言,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社会成员的语言能力好坏,又是社会文化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会语言就是要学会和掌握独白语言的三要素:立论正确,言之有理;感情真挚,以情动人;讲究技巧。技巧有很种,从最低的标准讲大致包括:语言完整,逻辑清楚,首尾相顾,结构合理,节奏适宜,还要能够进行即兴发挥以及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
3.学会写作
写作在古代社会很受人们的重视,近代以来,写作独尊的地位渐渐消失了,但写作在当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学会写作?怎样才能写好呢?有专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勤写。这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诀窍。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多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写作潜能。那些懒于动笔的人,也不可能学会更多知识。要严格要求。懒懒散散是学不好写作的。一篇目标不高,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结构不好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是绝对不会让人产生好感的。
(2)多读国内外的一些名著。好文章有很多好处,只有烂熟于胸,才能充分体味其好处,提起笔来,写作的神韵才会油然而生。
(3)要会改写文章。在大多数情况下,好文章总是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才成型的,是艰巨过作者反复改出来的,古人称之为“语不惊人誓不休”。目前看来,修改仍然是锤炼文字的座右铭。
4.学会操作
操作,指的是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显著。曾经风行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作者把各种报纸和杂志的剪裁作为资料来源,而通过重新裁剪和编排后的资料却出现了一些极精辟的思想,展示给世人一个全新的视野,这就是一种高超的操作技能,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能力。学会操作,平时就要注意以下两点。
(1)学会把握资料。掌握资料,就能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对于寻找机会、获得成功十分重要。资料的整理和积累本身是一门学问。资料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哪些资料,利用哪些资料,如何整理和编排资料,却体现了一个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对掌握有用信息的敏感以及对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2)学会调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决策还是管理,不管是制定计划还是处理各类问题,都需要了解情况。了解情况的过程就是调查。调查研究是我们制定学习、生活计划不可缺少的。
提高学习能力
1.通过学习拓展智能
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是学习的初低阶段,而智能的提高则是学习的较高阶段。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较高的智能。假如一个人只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座单纯的知识仓库,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培养智能,反过来还会降低获得知识的速度和使用知识的效率。所以,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智能水平。发展智能训练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共同性的原则。
(1)具有好的知识基础。知识虽然不能代替智能,却是人们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学习知识,首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只有进入到知识宝库的深处,才能弄清楚一门知识的内部结构和来龙去脉,才有利于我们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在各种专门知识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人知识面过分狭窄,就会大大限制智能的发展。再次,要把知识学活。在我们所具有的知识中,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才能转为智能;而死记硬背的知识,除了可以炫耀以外,没有更多的用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力求扩大“活”知识的比重,并且不断地把“死”知识“救活”。
(2)提高哲学素养。哲学历来就被称为“聪明学”、“智慧学”。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灵魂。”他还指出:“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不论是学习哪一门专业的人,他的行动总不可能不接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也就摆脱不了某种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有些人是盲目地接受错误哲学思想的支配,有些人是自觉接受正确哲学思想的支配。提高哲学素养,是加速发展智能的一条捷径。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