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408200000005

第5章 黑色杀手——主要传染病及预防(1)

传染病的一般知识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霉)菌、原虫、蠕虫等。

传染病有好多种,大多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有的传染病是通过呼吸传染的,叫呼吸道传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内,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谈话时,病原体可随分泌物飞沫排出体外,在空气中漂浮,致使易感者吸入而感染。有的传染病是通过喝水、吃东西传染的,叫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小儿麻痹等。病原体污染水源,人饮用或用污染水洗涤食物时,病原体经口进入人体。人在被污染的水中劳动、洗澡时,病原体可经皮肤黏膜侵入机体而感染。同样,病原体污染食物,病原体经口进入机体而被感染。也有的传染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以后传染的,叫虫媒传染病,如大脑炎、斑疹伤寒和疟疾等。主要指蚊、蝇、虱、蚤、白蛉等作为传播媒介,通过吸血活动和机械携带而起到传播作用。比如,当蚊子叮咬了患大脑炎的病人以后,它的身体里面就有了大脑炎病毒。这种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的时候,它一边吸吃人的血液,一边往人身体里吐口水,这样,就把大脑炎病毒传给了健康人。人身体里面有了大脑炎病毒以后,在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的时候,就会得大脑炎。跳蚤没有翅膀,喜欢到处乱跳,特别是在夜间,最为活跃。当跳蚤跳到斑疹伤寒病人身上,吸过病人的血后,又跳到健康人的身上吸血时,就把病传给了健康人。跳蚤跳到老鼠身上去咬老鼠,这样,老鼠就有了斑疹伤寒病原体。这种老鼠身上的跳蚤再咬人的时候,人也会得斑疹伤寒。另外,跳蚤咬过肝炎病人再咬健康人,也会把肝炎传给健康人、猫也能够传染好多种疾病。有一些小朋友喜欢猫,经常抱着猫玩,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喂猫吃,还把猫放在自己的被窝里一起睡觉。其实猫身上有许多跳蚤,叫鼠蚤,这种跳蚤原是长在老鼠身上的,由于猫捉老鼠吃,这种跳蚤就从老鼠身上跳到猫身上了。鼠蚤能传播斑疹伤寒等很多种疾病,当人抱猫或跟猫睡觉的时候,猫身上的鼠蚤就会跳到人的身上咬人,使人得病。还有的传染病是通过接触病人以后或用了病人用的东西而传染的,叫接触性传染病,如皮肤病、红眼病等就是通过接触传染的。接触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通过直接接触,病原体可以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如性病。间接接触主要指病人的排泄分泌物污染了日常生活用品,易感者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物品而被感染。

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其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力是一对矛盾,矛盾斗争的结果会出现以下各种情况:

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内、外防御机能充分发挥作用,如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最终病原体被消灭或被排出体外。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而机体表现正常无任何疾病现象。病原携带有两种:一种是“健康”病原携带;另一种是患传染病处于恢复期的病原携带。

隐性感染。人体受病原体侵入后,病理损害很轻时,无任何异常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只有用免疫学检测才发现机体被传染。人群中隐性感染者增多,可降低人群易感性,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作用。但隐性感染也可能正处于病原携带状态,而成为传染源。

潜在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中,由于双方的实力接近,出现暂时相对的平衡状态,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则潜伏在机体内,当人体防御机能下降时,原来潜伏在机体的病原体又活跃起来引起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继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病理变化,经过潜伏期后而出现该传染病所特有的征候群,即患传染病。

然而,以上各种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互相连接的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孳生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大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期传染性最强,但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或恢复期也具有传染性。病原携带者,因无临床症状或无明显症状,作为传染源危害更大。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动物源性传染病。作为传染源,有些动物本身发病,有些动物本身不发病,仅为病原携带。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易于感受的人群。人群易感性增高,传染病易于在该人群中流行。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当个体免疫水平普遍高时,人群易感性则低。人们可以通过免疫接种的方法提高个体的免疫水平,从而降低人群易感性,避免传染病的流行。

预防传染病的综合措施

根据传染病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可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治本”之法。早期发现传染病人并及时上报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措施。学校应对全校师生员工作定期检查,更要对新来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健康检查,还应对接近传染源的师生员工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要求他们做好自我预防;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和患传染病的孩子玩耍,不要到有病原体的地方去。学生中发生传染病,同学和班主任要立即将疫情报告医务室,校医要根据有关预防传染病的要求采取具体预防措施。根据传染方式、传播速度、对人类危害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类、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患传染病后要进行隔离治疗,愈早愈好。隔离消除了病人对周围人群的威胁,同时病人脱离了学习,便于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病人康复解除隔离时,要按其所患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出示医院证明,经医务室批准后方可恢复学习。

对某种传染病的接触者,应按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新的病人。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接种。

对携带病原体的有价值的动物可进行隔离治疗,必要时应宰杀。大力开展灭鼠灭蝇工作,消灭鼠害蚊蝇。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要勤开窗户,做好室内室气流通,经常打扫,多见阳光,保持空气的清洁、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教室、娱乐场所和集会场所等地,做好场内通风,湿式清扫。不随地吐痰、擤鼻涕,咳嗽、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勤晒被褥、勤洗澡换衣物。流行季节或发生传染病流行时,教室、宿舍可采用乳酸或食醋熏蒸法,艾叶、苍术烟熏法进行空气消毒。学生必要时戴口罩,减少集会,不上病人家串门,以免造成传染或扩散流行。

肠道传染病要做好病人排泄物的消毒,加强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用不干净的碗筷喝水、吃东西;做到不与患消化道传染病的人接触,不用他们的食具,不吃病人剩下的食物;不玩土,不吮手指头,吃东西之前洗手;生吃瓜果蔬菜洗干净,购买的食物应是新鲜未变质的,煮食方法必须科学,避免食物中毒,也避免吃下寄生有未杀死病原体的食物。无论学校或家庭,都应提倡分食制,以避免病原体乘虚而入。不随地大小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消灭苍蝇,保护好水源,防止厕所、粪坑及其他污染源污染水源,对自备水源要做好消毒处理。管理好粪便、垃圾,做到无害化处理,做好灭蝇灭蛆。

预防虫媒昆虫传染病,主要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虫媒,灭蚊、灭蚤、灭虱、灭蝇。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另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杀灭病原体。消毒分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物理消毒有洗刷、煮沸、阳光曝晒、紫外线灯照射等;化学消毒可用酒精、来苏、漂白粉、洗消液等药物。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科学知识,防止发病。平时注意合理的生活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小学生在入学前后,应做好计划免疫制品的全程接种。免疫接种的原理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人们用病原体或其毒素制成生物制品进行接种,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传染病。

某些传染源流行前期,对易感者可实行被动免疫或自动免疫应急接种。如对麻疹、甲型肝炎易感者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预防,对白喉、流脑易感者接种相应免疫制品。某些传染病在流行季节可服用中药、西药预防,如服生大蒜、马齿苋预防菌痢,服长效磺胺预防流脑等。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治

传染病在中小学生疾病中占较大比例,也是中小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某些急、慢性传染病,在病期或病后,常导致儿童体质衰弱,以致营养不良,贫血,发育缓慢,智力低下,近视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在学校极易造成流行,一旦流行开来,学生和教职工都可能发病,且持续时间长,不但损害身体,也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因此,应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保障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

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发病前数日至腮腺肿胀时均有传染性。在流行时,隐性感染可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隐性感染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唾液及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能通过唾液、鼻咽物污染食具、用品等接触传染。人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普遍的易感性,各年龄组均可患此病,但5~15岁患者偏多,青春期后男性多于女性。患此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再患此病者极罕见。

腮腺炎病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轻者不发热,常为一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肿大,下颌饱满而无明显界限,局部皮肤紧张而有弹性,不发红,无剧烈压痛,1~2天后对侧腮腺也相继肿大。也有两侧同时肿大的,只一侧肿大的仅占1/4左右。一般4~5天肿脓消退,病程约为2周左右。病人张口困难,在进食酸辣食品时,患侧腮腺疼痛加剧。重者起病急,发热、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痛等,发病后1~2天即出现腮腺肿大。腺肿胀腹部位一般不化脓,但治疗不及时,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等。

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临床上一旦发现病,应随即隔离治疗,病人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保持口腔清洁,用盐水嗽口,多喝开水,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酸性食物,避免咀嚼,腮痛时可冷敷或热敷,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如煎服板蓝根。如有合并症及时进行治疗,高热、头痛、呕吐病人可给予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有: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学生中有腮腺炎发生或流行时,应加强晨检。病人谢绝探望,以免传给他人。在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不要到患者家中串门、玩耍,不用病人用过的东西。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搞好环境卫生,经常开窗换气,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腮腺炎病毒。接触传染源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口服中药预防,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各6克,水煎一日一服,连续3天。室内可用食醋酸熏蒸消毒。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和带菌者是该病的传染源。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在咳嗽、喷嚏、说话时病菌借飞沫进入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病毒的空气,就可能传染得病。在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和卫生状况不好的地方最容易传染。在受凉、身体抵抗力减弱情况下,得病机会增多。本病多发在冬春季节,小学生多见。

本病轻型病例主要是咽痛,伴扁桃体炎、发热、头痛、流涕等,不易引起注意。典型病例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常突然高热,畏寒、嗜唾,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上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用手压不退色。治疗不及时,病情发展可出现抽风、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病情继续加重,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如能及时发现病人,早期治疗,大多可以治愈。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给以抗菌治疗;早期发现休克,尽快采取抗休克措施;早期发现脑及水肿,及时应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磺胺嘧啶,青霉素G钠盐或氯霉素仍是目前国内的首选药物。

因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性强,受染者众多,又易传播,加之病原菌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很弱,人受染后皆可获得免疫力,所以,对本病的预防应采取以预防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预防的对象是易感人群。

具体措施有:积极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注意教室、宿舍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常晒被褥。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对病人做好隔离和室内消毒工作。消毒可用食醋熏蒸法。流行季节对儿童少年密切观察,如有上呼吸道症状或皮肤出血点,可按“流脑”病人治疗服药,并送医院诊断治疗。对密切接触和一般接触过病人的少儿,早晚用盐水嗽口,吃生大蒜预防。必要时服用长效磺胺(按0.5克/次,首次加倍,3天或1周一次)。积极接种“流脑”菌苗,儿童在7~12月龄做好基础免疫,2岁、4岁、7岁时分别加强免疫一次等措施。

三、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在肺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是危及中小学生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身各器官都可受结核杆菌的侵袭,但以肺结核病人最多见。肺结核以肺部的结核结节浸润、干酷样变及空洞形成为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