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护我们的身体(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16408200000006

第6章 黑色杀手——主要传染病及预防(2)

重要传染源为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其痰中带有大量结核杆菌;结核病牛也可视为人结核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空气飞速传播,当然人讲话、咳嗽时,喷出带菌的痰微滴到空气里,有些微滴在降落时,与空气接触的表面水分急剧蒸发后,残渣成为极轻且能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微滴核。微滴核是容易进入肺泡的,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带菌微滴核密度较高,则容易被健康人吸入肺里而感染。另外,和结核病人密切接触时,通过使用病人碗筷、茶怀、毛巾或吃病人剩下的食物也可受到感染,在医学上叫食物传染。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灰尘也可传播。小儿极易感染本病,儿童初染结核是成年人继发结核的主要根源。第一次受到结核菌感染的人体,会发生原发性结核,并引起结核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这时由于人体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肺内及播散到身体各部分的结核菌大部分被消灭,原发性结核不治自愈。人体第一次结核菌感染或病愈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可以长期存在,对以后结核菌的再感染有很大防御能力,使再次侵入身体的结核菌被消灭。但是由于发生原发性结核时播散的结核菌没有能够被彻底消灭干净,有少数结核菌在体内某些部位潜伏下来,不繁殖,不生长,处于休眠状态,不引起结核病。而从青春期(约15岁)开始直到老年,某个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抵抗力下降,某个部位的潜伏结核菌开始生长繁殖起来,在该部位引起结核病,这被称为续发性结核病,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这种结核病的发生是主要的。被称为“内源性”,这种发病与外来再感染没有关系。虽然还不能完全排除外来结核菌再感染(即“外源性”)引起发病的可能性,但这不是主要的。人经呼吸道吸入结核杆菌后是否患肺结核,取决于机体对结核杆菌免疫力的高低。这种特异性免疫力低或无的人,患此病的机会就多。

肺结核的预防当前以对婴儿施行卡介苗接种为重要手段。除新生儿可不做结核菌素试验而直接接种卡介苗外,其余需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方可接种卡介苗。平时应普及预防肺结核病的知识,以便对此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做好预防工作。结核病人的治疗在结核病防治中也相当重要,家中有结核病人,一定要坚持吃药,彻底治疗,并做好隔离。在学校中尤其要注意:做好卫生宣传、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痰要吐在痰盂里或吐在手纸里,再扔到垃极箱内;咳嗽、打喷嚏时要捂住口、鼻;打扫卫生时,要先酒水后扫地;生活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安排好学习和休息;居室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经常到户外活动;注意营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对儿童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卡介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防止传播;对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做好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患者使用的衣物、用具可进行煮沸消毒(人型菌和牛型菌不耐高温,加热68℃时,20分钟即灭活);定期做肺部X线检查是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人的有效措施。肺结核的治疗比较复杂,需在专科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动物,如猪、马、鸡、鸭等,其次是病人。乙脑的传播媒介是蚊子,蚊子叮咬病人或带毒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病毒带入健康人体内。儿童及青少年易感染本病。大多数病例集中发生在7月、8月、9月。病人常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体温在1~2天内达39℃~40℃,甚至40℃以上,伴有嗜睡、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病人出现颈项强直或抽搐。重型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最近停止呼吸。重型和极重病例后期,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下降,脉细弱、心音低钝等,如抢救不及时,易造成死亡。轻型病例经积极抢救可以恢复;极重型病例虽经治疗保住生命,但常留下终生后遗症,如痴呆、瘫痪等。

乙脑的治疗除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外,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用消炎痛降体温,应用莨菪碱抑制大脑皮层作用,用20%甘露醇溶液降底颅内压,用超声波治疗乙脑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征候群,也可采用中医治疗本病。

控制乙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特别要加强灭蚊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搞好环境卫生,铲除蚊子孳生地。流行季节开展防蚊灭蚊,避免蚊子叮咬,减少传播机会。对幼儿、儿童、学生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乙脑疫苗。一般在7~12月龄做好基础免疫,2岁、4岁、7岁时分别加强免疫一次。

五、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病理特征,主要表现角腹痛、里急后重、腹泻、排黏液、脓血便。

细菌性痢疾的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痢疾杆菌直接或间接染污了食物、水源、人手和用具等后,用饮水、饮食或生活接触把病菌带入口腔经口感染。水和食物污染时可引起爆发流行。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任何年龄、性别的人对本病均易感,但以儿童少年多见。痢疾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内繁殖,引起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最多见。痢疾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和菌体裂解释放出的内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急性细菌性痢疾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一般约为1~3天。急性普通型(典型)细菌性痢疾起病急,发热体温可达39℃,头痛,全身乏力。早期恶心、呕吐,继以脐周围和左下腹阵发性腹痛及腹泻,有排不净的“里急后重”感,大便一日可达10余次至数十次,先多为水样便,待肠内容物排空后,出现黏液脓血便呈鲜红胶冻状。病程10天左右。

学龄儿童还常出现一种危重类型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发病急骤,患者突然高热,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在消化道症状出现之前,病人精神萎靡不振,面色青灰,四肢发凉,反复出现惊厥,以至昏迷,呼吸表浅,脉搏微弱,数小时内可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而腹泻则不明显,生理盐水灌肠可见黏液及脓血。

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时可转为慢性痢疾,而慢性痢疾又常因饮食不当、劳累受凉等引起急性发作。慢性细菌痢疾由急性痢疾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病人有急性痢疾病史。长期的腹痛,腹泻,时轻时重,大便经常或间断地带有黏液或脓血,腹部有压痛。可由于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引起急性发作,发热,腹痛、腹泻比原先加重,大便次数及脓血增多。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抗生素可用诺氟沙星、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及早发现病人,明确诊断后进行隔离治疗,大便培养2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病人的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未治愈病人和带菌者不得从事食堂炊事管理工作。学生中出现痢疾病人时,应立即将疫情报告校医务室。做好水源、食品卫生管理工作,避免被粪便污染,消灭苍蝇。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认真用流动水洗手,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干净,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洁食物,不随地大小便。中草药预防有一定效果,可选用马齿苋,白头翁等煎水代茶饮。

患细菌性痢疾后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彻底治疗,避免拖延病情而发展成慢性痢疾。

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在肝脏,根据肝炎病毒类型可分为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其中甲型与乙型多见。以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全身乏力为特征,伴有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

甲型肝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儿童青少年发病率高,男女比例无大区别。学校、托幼机构是甲型肝炎传播和流行的场所,且常常因假期后儿童返校(所)传播开来造成爆发。戊型肝多发于雨季或洪水后,青壮年比儿童、老年发病率高。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皆发,多见于成年人,尤以清洁工人、医务人员或经常接受注射、输血和经常使用血液制品的人群发病率高。

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内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最后聚集于肝细胞内繁殖,引起肝脏的损害,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由于肝细胞的损害,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使血中胆红素升高,肝细胞的肿胀及汇管区水肿造成胆汁排泄不畅,最终导致黄疸的出现。

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大致一样,但预后不一。甲型肝炎的潜伏期2~6周,平均30天。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6个月。

急性无黄型肝炎最多见,占甲、乙型肝炎病例的绝大多数,有些患者本人无自觉症状,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有不适感。肝功能检查时可发现轻度肝功能损害,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前期起病急,发热,部分病人有寒战、高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乏力等症状明显。本期为1周左右。黄疸期尿颜色加深,随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出现后消化道症状减轻,1~2周内黄疸达高峰,大便呈粘土色。2~3周黄疸开始消退,此期肝脏大多肿大。本期时间视病情轻重而定。恢复期黄疸消失,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体力恢复,肿大肝脏开始缩小,肝功能逐渐恢复。儿童青少年恢复较快,成年人差些,平均历时约1个月左右。

一般病毒性肝炎大多3个月左右痊愈,少数需要半年。若半年未恢复,称迁延性肝炎。

若超过一年未恢复,肝功能也不正常,则可能转为慢性肝炎。一般认为,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普遍较其他型明显和严重些,但其他型肝炎少数也可能表现为重症肝炎。在转归方面,甲、戊型肝炎不转为慢性,而其他型肝炎部分可发展为慢性,少数演变成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病毒性肝炎无特效疗法。原则以休息、调养为主,辅以适当对症药物,避免劳累和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忌饮酒。在急性期强调早期卧床休息。在黄疸期给以清淡饮食,适当补充乙种和丙种维生素。用中药治疗时,对热重者用茵陈蒿汤加减或栀子柏皮汤加减,对湿重者用茵陈胃苓汤加减。进食过少时,需要静脉内补充葡萄糖溶液。

早期发现和对病人进行隔离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急性甲型肝炎的隔离期从发病之日起不少于1个月。急性乙型肝炎的隔离期则根据临床病情而予以确定,一般要比甲型肝炎的隔离期为长。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间至少45天。迁延性、慢性肝炎病人应隔离,餐具用具分开。学生中有患病毒性肝炎时,要通过疫情报告网立即报告校医务室,由校医组织指导有关人员对疫源地进行消毒,班上的同学要进行医学观察,就餐时要与全校学生分开。患病学生病愈复课时,一定要先通过学校医务室,经学校医务室批准后才可复学。

七、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又称火眼或红眼病,是一种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眼病。由于这种病发病急、传染性强、蔓延快,可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流行。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病人是该病的传染源,通过水、门把、劳动工具、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接触等直接或间接传染给健康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四季均可流行,但以夏秋季较多。

本病起病急,起病时眼内有异物感,继而灼热刺痛,畏光、流泪,眼睑和结膜水肿,眼球炽红似火。眼内分泌物增多,使上下睫毛粘合,晨起更加明显。严重者侵犯角膜,引起角膜炎或角膜溃疡,如治疗不彻底,可造成视力减退。

治疗可用1%~2%冷盐水洗眼或敷眼;盐酸吗啉双胍(ABOB)或金霉素、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的预防应在管理好传染源的同时,重点注意个人的用眼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不共用洗脸巾,不用手揉眼。学校或家庭发现首例病人后,立即做好隔离,如分盆分巾洗脸,分开使用学习用品和玩具,病人用过的洗脸用具和其他物品要严格消毒,不与健康人用品混放。流行期间,病入应少参加集体活动,更不要去游泳池游泳和理发店理发,避免传播。密切接触者应用0.5%金霉素,0.25%~0.5%氯霉素或四环素眼药水进行交替性滴眼预防。

校医和保健教师在检查学生红眼病时,严格执行对自己手部和器械的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常用消毒药物,如0.1%的新洁尔灭。

八、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此病原系动物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狂犬病的传播始于野生动物,病犬不是狂犬病毒最敏感的动物,更不是唯一的狂犬病的贮存宿主或长期携带病毒的动物。狂犬病毒的传播主要是被病兽咬伤或擦伤后,病毒由外伤创口进入体内;病兽(畜)用爪抓伤或以舌舔人的皮肤等,也可使病毒经擦伤的皮肤进入体内。狂犬病毒更易经黏膜进入人体内,如眼结合膜更易沾染病兽(畜)的唾液,唾液是含狂犬病毒最多的体液,即使黏膜无损伤,病毒也可进入。病兽(畜)的血液、尿、乳汁有时也含有病毒,沾染这些体液均可感染狂犬病毒。因此在狂犬病流行地区,被行动不正常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等均须注射狂犬疫苗,作为预防措施。

预防狂犬病疫苗极为有效,即使在被咬5~6天后接种疫苗,也能预防狂犬病。但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前观察一下咬人的动物的情况较妥当。同时这种疫苗有时会引起中毒现象,所以使用时要慎重。

该病潜伏期通常是两周到两个月,短则几天,超过3个月的约占15%,1年以上约1%。所以,被狂兽(畜)咬伤后,应密切观察。发病前期症状有微热、头痛、疲倦、恐惧不安、流涎,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觉喉部紧缩,从被咬处开始向中枢神经方向有疼痛感。几小时后或至一定时间后狂躁,极度恐怖,体温升高,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吞咽和呼吸困难,抽搐,最后痉挛停止而出现麻痹、瞳孔散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3~5天,半数在3~6天内死亡,少数不到3天,但也有超过10天的。病人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往往难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