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和领导艺术
16411100000015

第15章 勇者——沙场点兵 金戈铁马锻造一代名将(1)

战争是暴力的,更是血腥的,有句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勇代表着一种战争气质。面对危难勇敢亮剑,这才能称得上勇者,一代名将,往往都是经过战火千锤百炼的勇者。

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将军。金戈铁马的血色疆场是他们最好的表演舞台,他们靠手中的剑创下了自己的不世之功。

霍去病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汉朝能够取得对匈奴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除了卫青之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这场战争中也功不可没。在卫青如日中天的时候,霍去病并没有荫蔽于家族势力下过不学无术的贵公子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最终创下“封狼居胥”的伟业,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瞩目。

狂傲豪迈的性格

霍去病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的孩子,他的出身和卫青极其的相似,霍去病也是其母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但与卫青少年时的遭遇不同的是,在霍去病懂事的时候,卫子夫已经入宫,卫氏家族正处在蒸蒸日上的上升期,所以霍去病虽然出生卑贱,但由于他舅舅卫青和姨母卫子夫的缘故,反而生长在了一个富贵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说霍去病的出身经历了一个从“地上”到“天上”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来得太快了,以至于他几乎都没有感受过“地上”是什么感觉。

霍去病的父亲是在平阳王府做事的一名小吏,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如果事情按照正常逻辑发展的话,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却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在这样的家族大环境下,霍去病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卫氏家族的显赫改变了霍去病的物质生活,那舅舅卫青的建功立业则是在精神上大大地激励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雄心,可以说正是卫青的影响没有让霍去病成为辛延年那首《羽林郎》中描述的浪荡公子。

卫青对霍去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卫青通过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经过多次征战得到汉武帝的器重,特别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发动漠南之役,更是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南地,受封为长平侯。这时的霍去病十二三岁,正是拥有梦想的年龄,看到舅舅取得的丰功伟绩,他充满了羡慕和佩服,舅舅成为了儿时霍去病的偶像和榜样。

小小年纪就在心里埋下了像舅舅那样建功立业的种子。天生聪慧的霍去病苦练本领,等十六七岁的时候已长成一个相貌英俊、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男子汉,因为是皇亲的缘故,很早霍去病就得到了武帝的赏识,并做了武帝的侍中官。也由于这样的缘故,霍去病身上傲气十足,可以说,除了舅舅卫青,他谁都不服。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根据战场上的局面排兵布阵就可以了,不用学那些古老的兵法。从这句话可以窥出他是多么的自信。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再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被武帝拜为大将军。

舅舅取得的巨大成功, 对霍去病是一大鼓励,同时也造就了他傲气十足的性格,对于兵家流传的经典不屑一顾,与其说是傲气,不如说成是在霍去病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自信,正是这份自信成就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

勇气和无畏的战斗灵魂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次带兵出击匈奴,未满18岁的霍去病不愿再做看客,主动请缨,恳求汉武帝准许自己随军出征,武帝见霍去病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为国出力的热情,就封他为嫖姚校尉,由卫青亲自选出800名壮士归他指挥,正式踏上了出征匈奴的征程。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满满的霍去病一上战场就甩开大军几百里直插匈奴深处,寻找有利的时机攻击敌人。匈奴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么深的匈奴腹地会有汉军出现。这一仗,霍去病以800人斩杀匈奴2 028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得此战报,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大汉朝的又一员名将横空出世了。

我们回头再来看这一仗,在为霍去病的开门红喝彩的同时也不禁为他感到后怕,可以说霍去病这次能够一击制胜,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毕竟只有800人就敢直插匈奴腹地,如果遇到单于主力将血本无归。但无论如何,霍去病成功了,他辉煌的首战赢得了汉武帝对他在军事上的信任,有心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带领800人的小部队能够取得丰硕的战果,那统率千军万马可以吗?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统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攻击匈奴。

这一战,霍去病自长安沿渭水河谷西进,在皋兰山与匈奴展开激战,杀卢侯雨王、折兰王。匈奴溃败,霍去病指挥军队追击,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东南)千余里,俘获浑邪王子、相国、都尉等,歼敌9 000多人,战果辉煌。

经过这一仗,霍去病在军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证明了他带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也为日后他封狼居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匈奴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建议,撤兵到漠北,企图引诱汉朝军队穿过大漠北上,然后趁汉军人困马乏的时候以逸待劳,消灭汉朝军队。不料汉军却转攻河西,使匈奴的诱兵之计落空。恼羞成怒的伊稚斜单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天发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入犯,杀约千余人,企图借以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以歼灭。

鉴于匈奴单于本部及左贤王仍具相当强大的实力并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疆安全的现实,考虑到汉军经过以往多次实战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使用大规模的骑兵集团远途奔袭的作战经验,汉武帝决意乘河西大胜的余威,加强对匈奴的进攻。汉武帝认为:赵信为伊稚斜所出的计策是基于大汉军队很难越过沙漠,即使越过也很难再具备战斗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汉军可以越过大漠而且保持很高的战斗力的话,那么必能给匈奴一个出其不意的打击。汉武帝决定利用赵信的错误判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而确定了一个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率,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汉匈开战以来汉朝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并组织“私负从马复四万万步兵”,运送物资。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统率5万大军,踏上了征途。为确保此战必胜,汉武帝在战前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中将军公孙敖、后将军曹襄,统率骑兵5万出代郡寻找匈奴左贤王决战;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经过特选的“敢力战深入之士”5万骑出定襄,寻找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决战。但队伍刚刚出发便抓获匈奴的骑哨,得知单于主力已经东移,汉武帝于是临时更改部署,将霍去病所部东调改由代郡出塞,便于寻歼单于主力,卫青所部改由定襄出发,北上进击左贤王。

匈奴得知汉军穿越大漠,伊稚斜单于将全部家属人畜物资往更远的北方转移,而将精兵部署在漠北一带,准备迎击汉军的进攻。

卫青从定襄出塞不久,与单于主力遭遇,双方激战一天,于傍晚时分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单于逃走。

而由代郡出发的霍去病虽然未能与匈奴单于交手,但其战果也十分巨大。霍去病凭借部下兵精马壮的优势,出代、右北平后,充分发挥了其机动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长驱北进2 000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对匈奴左贤王发动猛烈进攻。左贤王自知不是霍去病的对手,很快就率亲信弃军而逃。霍去病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即今河套西北狼山),斩杀匈奴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匈奴吏卒70 443人。为了纪念这次战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贝加尔湖),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祭告天地,庆祝胜利。

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跨过沙漠南下。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至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廷”的局面。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地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漠北大战,确立了霍去病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与卫青并驾齐驱的西汉名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英武果敢 勇冠三军

霍去病能够在军事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靠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他手中的剑会让彪悍的匈奴人感到胆寒?可以说霍去病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他在出征匈奴的时候没有读过任何兵法类的书。汉武帝十分欣赏霍去病,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从这句话可见在霍去病的身体里透着一股霸气和傲气,在他眼中那些陈旧的兵法根本不值得一看,只要让他上战场一看实际战斗中的战阵形势就能想出克敌制胜的方略。霍去病也不是一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有一次,在他出征的时候,汉武帝曾派人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许多车上的食物还在,但兵士们却饿得面黄肌瘦。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踢球健身。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将军。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霍去病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英雄气概,一种盖过别人的气势和傲气,也可以说成是自信心,这与他生在将门有着直接的关系。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就是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如元朔六年(前123年)的那次对匈奴腹地的出其不意的突袭。二是凶狠顽强。如元狩二年(前121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一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几千里。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而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

第二,霍去病不光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更加关键的是他拥有很高的军事智商,而不逞匹夫之勇。前面说他不学古代的兵法只是他超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并不代表他不具备军事谋略的才能,不可否认,他自身就是一名出色的战略军事家。他的战术思想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第三,霍去病自身超强的作战能力,往往能够对将士产生激励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在元朔六年(前123年)的那次对匈奴腹地的出其不意的突袭,霍去病身先士卒扑向匈奴营帐,将士在他的激励下个个如狼似虎,以800人斩获敌人2 000多人,没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这样的战果是很难达到的。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后世对霍去病将军的崇拜和喜爱的情结,除了对英雄早逝的怀念与哀思外,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其尚武精神和顽强斗志的推崇。

李靖

智勇双全的统帅

李靖(571年—649年),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拥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人敦厚、与世无争、屡立战功。是唐太宗颇为倚重的重要将领,被封为“卫国公”。

卓越的军事思想

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征战无数,为初唐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三卷,《阴符机》一卷,《玉帐经》一卷,《霸国箴》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一卷,《韬钤总要》三卷,《卫国公手记》一卷,《兵钤新书》一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原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但从散见于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览·兵部》中的《卫公兵法》,犹能管中窥豹。

李靖严于治军、赏罚分明,不避亲疏与仇雠,以惩恶劝善、激励将士。《卫公兵法》说:“尽忠益时、轻生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饰、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他欣赏诸葛亮斩马谡的军法严明,又称道曹操因违犯军纪而割发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