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和领导艺术
16411100000017

第17章 勇者——沙场点兵 金戈铁马锻造一代名将(3)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侍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阵前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在他被宦官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十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际,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做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们来问安时,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内容是,郭子仪七十大寿,全家的人都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当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4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哀悼,废朝五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诏给他加高十尺,以示尊崇。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哭送灵柩。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崇高的威望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由吐蕃、吐谷浑、党项、氐、羌等族组成的二十万大军,进攻唐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北),边关告急,而把持朝政的内侍太监程元振竟不向皇上禀报。入侵大军攻破大震关,继续深入内地,泾州(今甘肃泾川一带)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当做向导,加快了各族联军的进攻速度。一路长驱直入,逼近京都长安。

代宗皇帝得到消息时,入侵大军早已深入腹地,想找一位强将为帅带兵抗敌都找不出来,当时郭子仪早被太监程元振和鱼朝恩进谗言解职在家。在这危难之际,代宗皇帝想起了郭子仪,赶忙任命他为副元帅组织抵抗,又命各镇节度使到京师救助。各镇节度使接到命令,都按兵不动,因为程元振曾害死过淮西节度使,他们怕入京同样受到程元振的暗害。

联军逼进长安时,代宗皇帝已逃离,他们攻占长安后找了一位叫李承的人,立为名义上的皇帝,准备长期霸占关中地区。

老将郭子仪奉诏就任,但却没有一兵一卒,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召集将士,先找了二十多名旧部下,这二十多人又到处招兵买马。各州县官府闻听郭子仪复出带兵,都感觉有了主心骨,纷纷赶来。短短的时间之内,郭子仪便组织起一支大军。

以吐蕃为首的各族联军,听说郭子仪为帅带兵抗击,连忙丢弃长安,退回青海去了。这次长安之危,仅凭郭子仪的名声威望便解除了,使皇帝和大臣们更加认识到郭子仪的价值。

过人的胆略

永泰元年(765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对朝廷愤恨,为了报复,勾结回纥、吐蕃联军再次入侵唐朝。代宗派郭子仪为帅,带兵抗敌。

郭子仪率军驻在泾阳(今陕西泾阳),仅有一万人,而联军有十万多人。吐蕃与回纥分驻两座大营,将泾阳城包围。

郭子仪想,以自己区区一万人和十万人斗,就算是全军覆没,也难以取胜,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他们退兵。于是派牙将李光瓒出城到回纥营中,对回纥大帅药罗葛说:“我家主帅郭令公派我来见大帅说,请不要忘记当年并肩战斗的情谊,早日退兵为好。“药罗葛大帅说:“郭元帅早就去世了,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休想骗我!”李光瓒说:“我指天发誓,郭令公仍健在,决不敢骗你。”药罗葛还是不信,说:“如果郭元帅还健在,能够让他跟我见一面吗?”“这个……”李光瓒不知该如何回答,表示回去请示后再予以答复。

李光瓒回来后,如实向郭子仪报告,郭子仪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他说:“现在敌我力量悬殊,硬拼肯定吃亏。凭我当年与回纥的交情,去见见药罗葛也无妨。如回纥退兵,剩下吐蕃就容易对付了。”诸将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建议郭子仪率五百骑兵跟随护卫,郭子仪不同意,说:“敌人十万大军,我带五百骑兵又有什么用?只带几名随从足够了。”

郭子仪上了马,正要出城,他儿子兵马使郭闻讯赶来,拽住马缰阻止道:“父亲大人,回纥如狼似虎,您作为国家元帅,岂能冒生死之危深入虎狼之中?”郭子仪骑在马背上,说:“如果两军交战,我们父子俩都将战死。我们战死不足惜,可身后就是京都长安,那时国家也就危险了。我去见药罗葛,以理服他,或许能转危为安。如此,也是天下百姓之福。”郭仍是苦劝,郭子仪大怒道:“滚开!”说着手起一鞭,打掉了郭紧攥缰绳的手,扬鞭跃马,驰出西门。

郭子仪大义凛然地骑着马走进回纥大营,哨兵以为是普通的送信使者,也不在意。这时,郭子仪身边的随从大喊:“大唐元帅郭令公来啦!”哨兵闻听,急忙报告主帅。大帅药罗葛拿着弓箭,带领酋长们骑马在营前列队迎候,只见唐军来了六骑,为首的银发白须者,就是69岁的老将军郭子仪。

药罗葛一眼认出郭子仪,惊喜地对众将军说:“果然是郭元帅来啦!”于是带头跳下马叩拜。郭子仪握着药罗葛的手,首先问候回纥可汗及叶护,然后指责道:“回纥以往对唐有大功,唐对回纥也有厚报。可如今为何要负盟入侵呢?助叛臣、背恩德,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挺身而来,任凭你处置……”药罗葛忙解释说:“都怪仆固怀恩骗我,他说唐朝皇帝已经晏驾,令公也被害死,我才同来。现在听说皇上还在长安,又亲眼见到令公,才知道上了当。仆固怀恩已经病死,也算天诛。我哪能再与令公交战呢?”

郭子仪听罢,暗暗高兴,觉得退兵有望,又说:“吐蕃不顾前朝之亲(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弃隶缩赞),蚕食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现在他们抢去的财物用车都装不下,抢去的牛羊满山遍野。如果你能帮助打败吐蕃,这些财物、牛羊全归你们了,请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药罗葛欣然应允,说:“我受仆固怀恩之骗,已经对不住令公。今天我一定助令公击退吐蕃以谢罪。”药罗葛让部下拿出酒,众将陪着郭子仪举杯共饮。郭子仪几杯酒下肚,带领药罗葛发誓:“……有负约者,身亡阵前,家族绝灭!”药罗葛也重复一遍郭子仪说过的誓言,于是众人齐声欢呼,气氛热烈友好。药罗葛当即决定,派酋长石野那等六人到长安朝见代宗皇帝,以示友好。

吐蕃统帅得到回纥与唐军和好,要共同对付吐蕃的消息,慌忙连夜撤退。郭子仪并未罢休,而是派大将白元光率领骑兵配合回纥药罗葛大军追击吐蕃军,追到灵台西原一带,展开激战,歼灭吐蕃一万余人。夺回吐蕃掠去的四千人,接着在泾州又打一仗,吐蕃再败,退至边境以外。就这样,一次万分危急的内外勾结的入侵,被郭子仪平息下去。

郭子仪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成功策反回纥兵,使风雨飘摇中的唐朝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狄青

出身布衣的元帅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身长七尺,姿态雄伟,胸襟广阔。出生农家,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他从普通一兵做起,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创造了位极人臣的奇迹。

但正是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导致这位屡立战功、有勇有谋的功臣备受猜忌郁郁而终。

地位低下的不平

宋朝吸取唐末五代时期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崇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狄青出身行伍,他脸上是刺有字的。宋代士兵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剌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狄青脸上的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标记。

而在狄青自己看来,这脸上的标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叫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行伍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

狄青在定州的时候,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授意,勃然大怒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杯盘都摔掉了。这又是旁人以他脸上的黥文为话柄骂他的例子。后来他由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升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士兵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这也可见士兵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黥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孔平仲《谈苑》)。不仅同僚讥笑他,连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青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是为当时的武将吐气,可是不免忤旨了。

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辉煌无比的。他在西北抵御李元昊,战功卓著;他在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尤其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潜心读书,熟悉兵法,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栋梁,大家是应该钦佩的。而当时自天子到平民,都囿于成见,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些轻篾或歧视,这在精神方面给他很大的打击。他脸上的黥文,本可用药除去,譬如真宗时杨妃的兄弟杨景宗,原曾“以罪隶军,黥黑,至无见肤”。“既贵,遂用药去其黥痕,无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东轩笔录》)便是前例。但狄青宁肯违背皇帝的意旨,却不愿这样做。

狄青始终不愿去掉脸上的黥文,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不徇流俗,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也是对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抗议,更是给当时的武将士兵做出的一种表率,为国征战不丢人,脸上黥文美如花。

别出心裁的作战方法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朝选择京师的卫士戌边,狄青入选,任延州指挥,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诸堡,“皆扼贼要害”。

狄青每次出战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未战已先使敌人胆怯。战斗时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而这个宋军中的“铜面人”也成为西夏军队的梦魇。

皇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担任了宋朝的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南西路的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州。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做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战。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处理侬智高反叛的事件,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仗,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征集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前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据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在这次战争中,狄青激励士兵给部队提气的方法也可谓是别出心裁。由于前几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如何振奋士气便成了个问题。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时,就拜神祈佑。只见他拿出一百个铁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将士众目睽睽之下,把一百个铁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铁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铁钱。”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五十七人。侬智高遁往云南大理,后死在那里。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铁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铁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对狄青的“静不露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面对猜忌的忧郁

在狄青生活的那个时代,出身行伍的人由于地位低下,一般人不仅瞧不起狄青,而且时常造谣说狄青有做皇帝的企图。狄青对这类谣言很忧虑,生怕因此得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