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就是亲自察访民间,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戚继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就是在宁德地区每年有两次大的退潮,当时最近的一次就是中秋节那天,军队可以利用那天登陆横屿岛。戚继光心里已经暗暗定下了作战的时间,准备在那天一鼓作气击溃敌人。
第三件事就是制订作战计划,既然定在中秋节攻岛,一定要埋伏起来等到晚上偷袭。可是有三个难题摆在戚继光面前。第一,退潮后,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十分泥泞,士兵根本无法前进;第二,从埋伏到攻岛,有较长一段时间,食物的问题怎么解决,南方以大米为主食,而且食物也很难携带,不利于行军的速度;第三,敌军有两万多人,我军只有八千人,而且长途跋涉,比较疲劳。这三道难题一直困扰着戚继光,夜不能寐。
戚继光一边操练军队,一边继续走访民间。时间又过了五天,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了,他心里越来越焦急。这天戚继光来到了一户姓蓝的人家,在与老人闲谈的时候,突然发现屋子的角落放着一个类似雪橇的东西,他就问老人这是什么。老人乐呵呵地说:“戚大人,这是泥橇啊,每次退潮的时候,我们都用它在沼泽地上一边滑行,一边采集贝壳,螃蟹之类的东西。”戚继光听完后,紧紧地握住老人的手,说道:“多谢!”第一个难题就这样在闲谈中解决了,戚继光心里暗暗觉得这位老人就是他的救星。
他又问了第二个难题,这里离横屿有足足二十里远,士兵们用泥橇滑到岛上得用好长一段时间,肚子饿怎么办。老人乐呵呵地带他到屋外,往房檐上一指,戚继光往上一看,房檐上挂着一串鱼干,鱼的肚子都被细绳穿过,而连成一串,原来在沿海地区,渔民都用这种方法来晒鱼。戚继光眼前一亮,对呀,这是个好办法!鱼携带不方便,可以叫火夫去做一些烧饼,中间留一个洞,然后用绳子穿过,十个烧饼连成一串,把它挂在士兵的脖子上,不就解决这个难题了吗?如此一鼓作气,冲向敌营,即使兵力少些,也不足为虑了。
当天戚继光回到营地后,马上召集各部将领,把他的想法告诉他们,大家都一致同意,于是戚继光命令向百姓收集一切可用的泥橇,百姓们平时都很敬佩戚继光,所以都非常踊跃地捐出泥橇。戚继光发现泥橇数量有限,于是他决定滑泥橇的士兵一边滑,一边铺稻草,把路铺平。戚继光又令火车准备大量的烧饼,中间留个洞,每十个连成一串。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他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
中秋节的晚上,一切准备妥当的戚家军对倭寇发起进攻,斩敌2 600人,将倭寇彻底击败,取得了横屿之战的全胜,使这一带重回安宁。
汉尼拔
驰骋亚平宁的战略家
汉尼拔(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迦太基统帅。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率领迦太基军队多次击败罗马帝国,几乎把罗马帝国逼上绝境。被后世奉为西方最早的战略家。
在逆境中百折不挠
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发生了著名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交战双方是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和罗马帝国的军队。
公元前218年 10月,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破冰开道,翻过阿尔卑斯山陡峭的冰雪隘路,有如神兵自天而降,突然侵入意大利。随后,在同罗马军队的作战行动中,汉尼拔屡获全胜,并逐步打开了通向罗马的道路。罗马元老院为了阻止汉尼拔攻至罗马城下,遂于公元前 217年推举费边为执政官,全权指挥战争。
费边执掌罗马军队帅印之后,通过对交战双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比较,决定采用 “迁延战术”。暂不与汉尼拔进行决战,而是尽可能与其周旋,迟滞对方的推进,同时伺机予以打击。
因为费边认为,一方面,尽管汉尼拔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其骑兵部队更是优于罗马,但却远离本土,孤军深入,缺少后援。另一方面,罗马军队虽然多次失利,兵员损失很大,但因在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补充都比较容易,且可以占天时、居地利、得人和。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只要注意保存实力,并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战机,消耗敌人的力量,迫使汉尼拔陷入欲战不成、欲胜不得、欲退不能的困境,“最后像燃尽的篝火一样自行熄灭。”
汉尼拔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在战略上是十分讲究进退有据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以他现有的两万步兵和六百骑兵,要想攻克设防坚固的罗马城或采用围攻的办法,迫使罗马军队投降,无疑是不可能的。可取的办法则是首先分化、瓦解意大利城市与罗马的联盟,继之以不断打击罗马军队的有生力量,逐步摧毁罗马的抵抗能力。因此,在公元前 217年6月 21日在特拉西米诺湖之战中,取得了全歼两个罗马军团,计一万五千多名罗马官兵的重大胜利之后,汉尼拔指挥所属部队避开罗马,向东推进,抵达亚得里亚海沿岸,待部队得到一定的休整和补充给养之后,再沿亚平宁山脉南下,向坎佩尼亚进发。
费边得知汉尼拔的行踪,亲率四个罗马军团急速开赴坎佩尼亚,并在阿尔皮赶上了汉尼拔。自此,信守 “迁延战术”的费边亲率罗马军队若即若离地尾随在汉尼拔之后,每当汉尼拔驻扎或拔营时,费边同步驻扎或拔营。宿营时把营寨扎在山上,以防汉尼拔精锐骑兵的偷袭。行军时,绕着山路走。小心谨慎地与汉尼拔保持一定的距离,监视、牵制其行动,迫使汉尼拔不敢贸然分散兵力围攻城市或劫掠乡村。同时,费边不时派出部队,骚扰或伺机打击分散、孤立迦太基军队,以此逐步恢复罗马军队的士气和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尼拔一度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为了摆脱困境,汉尼拔想方设法,极力挑动费边进行决战,但都未能奏效。
当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进到卡姆帕尼亚时,军中粮草几乎用尽,为了补充给养,汉尼拔决定回师比较富裕的坎佩尼亚地区。然而,就在回师途中,进至卡西努姆城时,费边迅速包围了该城。由于该城四面环山,瓦尔图尔努斯河流经此地,在山谷形成一片片难于通行的沼泽地,进出该城的道路均为易守难攻的隘口。
熟悉该城地形的费边,一面选派数千精兵把守各个隘口,一面占据有利地形坐镇指挥。费边的如意算盘是,汉尼拔现已粮草奇缺、人困马乏,被围之后,无需决战,必定不攻自灭,罗马军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置身如此险恶的境地,汉尼拔仍是异常地冷静、沉着,指挥自若。
鉴于当时所处的地形条件和兵力数量都对费边有利,如果白天强行突围,则正中费边下怀,必然造成严重的伤亡,甚至全军覆没,使得在罗马奋战两年的迦太基军队前功尽弃。因此,汉尼拔放弃白天强行突围的打算,决定夜间设计脱险。夜幕降临之后,汉尼拔派兵在2 000多头牛的角上绑上易燃的干柴。随后,熄灭营寨的所有灯光和营火,严格控制各种声响,并悄悄点燃牛角上的干柴,再将其驱赶上山。
被点燃的干柴烧灼的牛群沿着山坡狂奔,酷似举着火把的士兵在奋力逃命,不一会儿,漫山遍野都有火光闪耀。把守山隘的罗马士兵,忽见大量的火光出现在山坡上,而汉尼拔的营寨却一片漆黑,且悄无声响,因而误以为迦太基军队企图强行突围,于是放弃隘口,冲向牛群。
在这紧要关头,汉尼拔军中事先潜伏在隘口附近的士兵,乘机突然冲出,夺关斩敌,抢占隘口周围的有利地形,保障主力突出重围。随即向后续突围部队发出信号,向隘口进发……此时的费边,虽然也看到了山坡的火光,但却深恐这是汉尼拔诱其出来夜战的阴谋,加上他一贯小心谨慎,故而未敢贸然使用主力出迎,也未实施夜间追击。其结果,眼睁睁地看着几个小时前的 “瓮中之鳖”,忽然之间 “龙归大海”,一场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竟被葬送在火牛阵前。
汉尼拔亲率迦太基军队在卡西努姆绝处逢生的战例,足以证明汉尼拔在有一种逆境中百折不挠、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运用一切办法获取胜利,这正是汉尼拔的伟大之处和可怕之处。
西方最早的战略家
汉尼拔来自一个北非小国,率领一支由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士兵组成的缺衣少食、装备不良的杂牌军,在亚平宁半岛上征战十余年,所向披靡,使罗马帝国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被西方人尊为“战略之父”。
迦太基位于今天的突尼斯。迦太基人是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生活在今黎巴嫩一带)的后代,长于航海和贸易。到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城已经有了近500年的历史,有居民约70万人,在西地中海的很多地方建立了小块殖民地,包括西西里岛沿岸。这时候的罗马已经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存在,直接威胁了罗马人的利益,导致了罗马人与迦太基人之间的几次战争。第一次战争,迦太基人失败了,割地赔款。此后,迦太基人卧薪尝胆,向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发展。公元前221年,汉尼拔在26岁时,成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军队的领袖,开始了与罗马人的第二次战争。汉尼拔筹划了军事史上最为雄心勃勃的军事战略之一:率领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与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
公元前218年5月,汉尼拔率领步兵7.5万人,骑兵1.2万人,离开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迦太基城。
在翻越比利牛斯山之前,为保证给养,汉尼拔把军队缩编为步兵50 000人, 骑兵9 000人,外加大约40头战象。汉尼拔通过重礼,与法国南部的高卢人部落结盟,迅速推进到罗纳河河口,通过一些巧妙计策,顺利渡过了罗纳河,甩开了罗马帝国的大军,向阿尔卑斯山进发。
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汉尼拔的军队终于翻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带。自他们从西班牙出发时算起,时间已过去了5个月。行程之中,损失巨大,走完全程的只有20 000步兵和不到6 000骑兵,战象也没有剩下几头。可就是这支困顿之师,在未来的16年内,成为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敌人。一本汉尼拔传记里这样评论道:“一个军人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强大民族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精神、智力和技术上的优势,这在全部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这就是汉尼拔值得我们景仰的缘故。”
汉尼拔在意大利进行了16年的战争,这段时间他征战无数,所向披靡,其中最为经典的战役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16年8月2日的坎尼战役。
当时汉尼拔以4万左右的兵力对垒罗马人的约8万军队。两军采取的都是中路步兵、左右两翼骑兵的标准阵势,区别在于汉尼拔巧妙地利用背后奥非杜斯河的河湾地形,使自己的左翼和后方得到保护。罗马军队因为无法进攻迦太基人的左翼,被迫缩短战线,以至于行列之间的间距过于狭窄,回旋余地太小。汉尼拔的左翼骑兵由其胞弟哈斯德鲁巴尔率领,因为得到河湾地形的保护,没有后顾之忧地冲锋,很快就把对方的右翼骑兵冲垮。
汉尼拔命令中路步兵在格斗的同时缓慢后退,引诱罗马人大批涌入中心,挤作一团,连挥动武器都有困难。迦太基人的中路军队顺势向两边包抄,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与此同时,哈斯德鲁巴尔已经绕过罗马大军,从后面击溃罗马军队左翼的骑兵,迦太基人左右两翼骑兵一齐回过头来,完成了对中路罗马军队的包围。
最后,迦太基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以数千人的代价,使罗马军队损失约70 000余人,其中包括80名罗马元老院的议员。《剑桥古代史》称之为“汉尼拔的最高成就,以其时机选择上的无比精确,骑兵、步兵战术的高度协调,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
最早的“多国部队”
汉尼拔在公元前221年从哈斯德鲁巴尔手中接过来的是一支雇佣军而不是一支由国民组成的军队。迦太基的商人与富有的农民们没兴趣也不愿意把岁月付诸戎马生涯,故而迦太基的士兵绝大部分是从与其通商或被其战败的半开化部落中招募来的。汉尼拔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骑兵)为迦太基公民。其余兵士来自许多非洲与南欧国家。
迦太基军队由多个分队组成,没有共同语言,武器种类繁多,战法各不相同。
利比亚腓尼基人步、马战并用,使一根重型长矛。这些非洲人是汉尼拔最信赖的部队。西班牙步兵与骑兵的主要兵器是一柄巨剑,于近战时用以砍、刺。高卢人常常披着染成红色的长发,通常进行步战。他们几乎赤身裸体上阵,近战时挥舞一把大砍刀。来自巴利阿里群岛的士兵是使用投石器的能手,飞石伤人,命中率之高令人瞠目。非洲兵体格强壮,吃苦耐劳。他们光头文身,打仗时用长枪与弓箭,有时也用长剑。
在重骑兵中,伊比利亚人的战马力大体壮,在行军中通常每匹能载两人。在作战时,一人留在马背上战斗,另一人则下马步战。高卢骑兵固然不错,但是最佳的骑兵还数来自努米底亚部落的非洲骑兵。他们手持标枪与剑,左臂披一块豹皮或狮皮作为护卫,几乎光身于马鞍之上。他们是无畏的、不倦的、善战的斗士,大概也是全军最宝贵的部分。
最后还有战象。单凭其庞大的身躯和巨大的力量就足以使任何与其对阵的人胆战心惊。不过,战象难以驾驭,在战斗纷乱中,尤其当它受伤时,有可能转而冲向其主人。
正是这样一支部队,在汉尼拔的驾驭下横扫意大利、百战百胜、所向披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