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做“穷寇勿追”,成吉思汗则相反,对残敌穷追不舍、打“死老虎”,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如为了击破乃蛮,便翻越阿尔泰山。在战争中也可以说时间就是胜利。成吉思汗之所以是常胜将军,秘诀就在于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对于花剌子模的国王,更是在其并没有完全失败的情况下,就展开了万里追捕,直到把摩诃末赶到里海的小岛上孤独死去。
成吉思汗先进的军事思想是他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有了这些军事理论做基础,成吉思汗指挥他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使得各国闻风丧胆,创下了世间罕有的赫赫战功,为大元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中制胜的利器
骑兵之所以被认为是冷兵器时代最有威力的霸主,是因为有成吉思汗这位无可辩驳的、天才的骑兵统帅。当时全军的骑兵化就是全军的“机械化”。当今现代化的装甲兵、空降兵早已代替了骑兵,但其战略战术的原则却被西方军事家视为现代化机动部队作战的典范。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里,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并且攻必取、战必胜,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
蒙古士兵个个是神射手,且拉的都是硬弓,可以射穿盔甲。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从会走路起就接受军事训练,特别是骑射。他们可能是历史上骑射技术最强的草原民族。蒙古武士的军事技能训练还包括套马等。
蒙古骑兵遭遇欧洲重甲骑步兵不是一味猛冲,先射一通重箭,如果是敌人军营,则还会发射火箭,用投石机投石等,待敌人阵脚大乱的时候,避开敌人正面采用包抄的方式进攻敌人。欧洲重甲骑士行动笨拙,一旦队形打乱,无异于一群披着硬壳的乌龟。蒙古武士再用套马索、短斧等武器无异于砍瓜切菜。每一个蒙古骑兵身上都有多件称手兵器(工具),不同的打法用不同的兵器,可谓是全能型骑兵。蒙古骑兵的阵形是宽大展开型,前后队可以轮流射箭,同时敌人如果硬冲,自己可以展开方圆百里的机动,让敌人打不着、摸不到。蒙古人在匈牙利一战,欧洲重甲骑士伤亡惨重。
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还采纳部将建议,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多达数百座,可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行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凭借不断改进和发明的新型武器,在正确指挥的配合下,蒙古大军战无不胜,成吉思汗成就了自己的千古霸业。
亚历山大
征服世界的雄心
亚历山大大帝生活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3年间,古代马其顿国王,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的缔造者。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伐,领军驰骋欧亚非大陆。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非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上游,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亚锡尔河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他的辉煌功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使古希腊的文明发扬远播,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临危不乱 沉着冷静
公元前336年夏,亚历山大之父、古代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在混乱中继承了王位。腓力二世的突然离去,使刚刚稳定的王国再一次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亚历山大在继位之初面临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局面,这对于这个刚刚20岁的年轻国王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古代的马其顿属于古希腊的一部分,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地区。马其顿人属于多利安人入侵时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属复杂,文明开始的比其他希腊人晚。因而在帝国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蛮荒之地。当时的马其顿虽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但与希腊城邦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国王腓力二世的时候,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帝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
腓力二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第二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积了巨大的优势。
马其顿统一希腊仅仅两年,腓力二世的遇刺就再次给王国带来危机,刚刚臣服于马其顿的希腊诸邦又开始蠢蠢欲动,希望借新国王立足未稳之际挑起事端,摆脱马其顿的控制。
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各城邦国和色雷斯、伊利里亚等地的一些部落纷纷乘机叛乱或宣布独立。年轻的亚历山大面对危险的局面没有犹豫,果断地首先率军出击,对敢于挑起事端的部落进行严厉的打击。
他首先率军挺进至巴尔干半岛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亚诸部落,接着把色雷斯人击退至多瑙河畔。此时,过去曾与马其顿作对的底比斯人施展诡计,谣传亚历山大阵亡,马其顿军队群龙无首,乘机掀起了反对马其顿的轩然大波。亚历山大明白,底比斯是希腊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它在希腊诸城邦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如不把这次暴乱平息下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杀一儆百,先把底比斯的叛乱镇压下去,再对其他城邦进行威慑。兵贵神速,亚历山大火速挥师南下,以闪电般的速度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对亚历山大的大军无不惊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变成了一堆瓦砾,全部居民都被变卖为奴。亚历山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毁灭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希腊诸城邦望风归顺,纷纷表示臣服。随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恳求宽恕。没过多久,各邦国又统一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之下,承认亚历山大为最高统帅。
亚历山大凭借自己出色的胆识和军事指挥能力,成功地镇压了希腊各城邦的反叛,稳定了混乱的局面,使自己的王位得到了稳固。
强烈狂热的征服欲望
亚历山大有着极强的征服欲望,在重新征服希腊,巩固了在马其顿帝国的王位后,他将征服的对象瞄准了富庶的东方。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斯。
亚历山大强烈而狂热的征服欲望一大部分源自于其父腓力二世的遗传。腓力二世在遇刺之前就已经着手准备对波斯的战争了。而从小受到的熏陶也在潜移默化地滋长着亚历山大的征服欲望。
亚历山大从小兴趣广泛又聪明勇敢,十岁时就驯服了一匹无人能够驯服的野马,腓力二世鼓励他说:“去建立你自己的帝国吧,马其顿对你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父亲的鼓励和先天的征服欲成为亚历山大后来征服世界的原动力。在腓力二世征服希腊的过程中,年纪轻轻的亚历山大随父亲身经百战,战争的不断胜利大大鼓舞了他的自信心,也助长了他从小就有的征服欲。
波斯帝国地处亚洲大陆,从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公元前550年,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亚王国,建立波斯帝国。继而向外扩张,征服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叙利亚等地,又向东占领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等地。王位传到大流士一世的时候,他实行巩固中央集权的改革;继续扩张领土,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西至爱琴海及非洲东北部(埃及)。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波斯不断西进导致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最后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的统治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断反抗,境内经常爆发反波斯统治的起义。公元前4世纪以后,波斯帝国国势转衰。亚历山大准备东征的时候,当时波斯的国王是大流士三世。
波斯帝国的面积是马其顿王国的50倍之多,财富实力更是雄厚。从表面上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亚历山大却没有被这表面现象所吓倒,征服世界的欲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告诉他波斯只是一只纸老虎,并非不可战胜。亚历山大分析认为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已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三世是个意志薄弱、缺乏智谋的平庸昏君。而马其顿王国挟征服希腊的余威,气势正盛、锐不可当。亚历山大果断出兵,开始了自己的征服世界之旅。
亚历山大远征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据说,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畜群全部分赠他人。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地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光,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随后,亚历山大怀着征服世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杰出的战争指挥艺术
亚历山大南征北战,连战连捷,创立了幅员辽阔、青史留名的马其顿帝国,在这一过程中他出色的战争指挥艺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实后盾。
亚历山大征服世界之旅的第一站是东方大国——波斯。
进入波斯后亚历山大遇到的第一次大的战役是于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伊苏进行的一次大会战。马其顿军队(3万~4万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12万~13万人)在奇里乞亚(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进行的一次交战。 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乎整个奇里乞亚后,沿海岸向叙利亚北部,朝腓尼基进发。波斯人通过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占领伊苏,从而断绝了它的交通线。此举出乎亚历山大意料,但他没有惊慌,在探明消息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决定击溃大流士的军队,为此将自己的军队折向伊苏。两军在皮纳尔河附近(伊苏地域)相遇。大流士的军队排成长达四公里的两个横队。马其顿军队的战斗队形由三部分组成:右翼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指挥下的重骑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阵,左翼由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人等组成的盟军。马其顿方阵的坚决突击决定了交战的结局,这个方阵首先击退了波斯人的左翼,尔后与色萨利骑兵协同,合围并歼灭了处于大流士军队战斗队形中央的希腊雇佣兵,波斯人四处逃窜。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亚历山大保持了异常的冷静,他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孤军深入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为了巩固后方,亚历山大继续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经过七个月的艰难围攻,攻克了腓尼基的岛屿城邦推罗城(在今黎巴嫩)。使自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大踏步地向波斯的腹地展开进攻。
在围攻推罗期间,亚历山大收到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一封书笺,提出为了达成和平协议,他愿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将军帕曼纽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他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采纳这个建议。”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也许会采纳这个建议。”帕曼纽眼中只有半个波斯帝国,而亚历山大想要的却是整个世界,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果说底比斯之战和伊苏战役是亚历山大在战略上才能展现的话,那么在高加米拉战役上的出色指挥则是亚历山大在战术上的巨大成功。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黎明,在高加米拉村,马其顿军队与波斯军队展开决战。
波斯摆开了四千多米长的战阵,充分发挥其人数的优势,无论马其顿军队如何布阵,都要比波斯军队短五百多米,这样非常有利于波斯军队发挥人海战术,用刀轮战车和骑兵对马其顿进行正面和侧翼的打击。
面对这种1:5的兵力对比的劣势,亚历山大布阵的时候打破常规,排出了一个反传统的阵形。
亚历山大手中有两张王牌:一个是马其顿方阵,一个是精锐骑兵。这两张王牌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着这场战争的成败。亚历山大的阵形排列为:
首先,步兵没有采用传统的正面布阵的方式,而采用了梯形布阵。这个布阵有三个用意:
其一,攻击方向不明,容易起到迷惑对方的目的。
其二,左梯形尾部折回并对外,有利于对抗侧翼的攻击。
其三,左梯形与敌方长阵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带,有利于重装骑兵展开攻击,用以引诱敌方向这个方向攻击。
事实上,大流士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迅速派出骑兵向左侧这片开阔地攻击。而这一切都在亚历山大的计算之中。
其次,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向右侧前进,与左侧的战线平行运动。
这一行动出乎大流士意料。因为这一行动本身有绕过波斯的四千多米的长阵范围,从侧翼包抄的意图,这是大流士不能放心的,如果真是这样,波斯的长阵将被冲击得四分五裂。
于是大流士马上派出骑兵部队进行拦截。波斯的骑兵与亚历山大的骑兵平行运动,防其包抄、攻击侧翼。
然后,亚历山大正面的方阵开始向波斯长阵的中央发起进攻。
这样就形成了左侧缠斗混战、右侧骑兵平行向侧翼运动对峙、中央正面方阵冲击的战斗局面。
但是,这并不是亚历山大战术的全部,他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一整团的轻装步兵——掷矛兵,他们使用弓箭、标枪、掷石器,主要用于攻击敌人的军官、骑兵和车兵。而这一团轻装步兵被隐藏在右侧平行移动的骑兵内侧,用骑兵挡住了敌人的视线,使敌人发现不了这一队步兵,起到了奇兵的作用。 亚历山大在等一个机会——等波斯长阵中露出缺口。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强大攻击力,波斯中央阵地开始动摇,于是大流士开始放出其终极武器——200辆刀轮战车。不过亚历山大早已准备了对策。这个对策是利用了马的特点,马是不会向长矛林立的阵地里冲的,它只走空地,于是亚历山大设计了一个陷阱。这样马就自然地跑到陷阱中而被困。几分钟之后,刀轮战车就被消灭了。
同时,左侧梯形阵地上的缠斗打得难分难解,马其顿阵地已经快守不住了。
这时,亚历山大带领的右侧骑兵还在不紧不慢地向侧翼运动着,既不进攻,也不撤退。眼看就要走出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