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象棋与围棋
16412700000006

第6章 围棋史话

(一)围棋概述

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被喻为黑白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围棋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地分析事物。围棋盘是方形的,由纵横各19条线组成。19×19形成了361个交叉点,因此第一手有361种选择,第二手有360种选择,为了便于判定棋盘上各点的位置,采用座标法进行编号,横线自上而下用汉字依次编为第一,……十九路,竖线从左至右用阿拉伯数字编第1,……19路。记录、说明或教学的时候均以先竖后横的次序为准。

围棋是电脑唯一下不好的棋,最强的电脑围棋也只有13级水平。围棋变化多端,而且还有定式,所以,围棋是棋类中较为复杂的。中国就是围棋的故乡,围棋高手也很多。

在古老的传说中,是尧发明了围棋,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围棋与现代围棋下法有非常大的不同,主要区别有以下四点:

第一,古代围棋有还棋头(眼位不是目,该规则后来被日本废除);

第二,古代围棋是白先黑后(现代围棋黑先白后,该规则后来被日本修改);

第三,古代围棋没有贴目,黑棋181子就获胜(日本发明的贴目,目前黑棋185子才获胜),无贴目围棋的下法已经失传了;

第四,古代围棋是座子制,最大限度限制先手优势(后来被日本废除,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贴目)。

(二)围棋的演变与发展

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1.古代的围棋

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同时围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对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因而,围棋在几千年来的长河中长盛不衰,而且还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相传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围棋是棋之鼻祖,在我国古代人们都称围棋为弈。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2.春秋、战国时期

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3.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

4.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致使文人学士都崇尚清谈,因此弈风随之变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都嗜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由此可见棋类活动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现在围棋分为“九段”也是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棋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隋时期

在隋朝时期,围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可视为是围棋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重大变化时期。人们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这也是围棋棋盘的由来。并且随着隋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围棋被带到了朝鲜半岛。围棋走出了国门。

6.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喜爱围棋,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很好的发展,全国都弥漫着对弈之风。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描绘的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的情形。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五百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朝开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棋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7.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国人的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永嘉派;一是新安派;一是京师派。这三派风格不同,布局攻守侧重点也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被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随着围棋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二十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等人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改变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清康熙末到嘉庆初,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的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