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16413500000013

第13章 阔步迈向新世纪的中国(2)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进步和繁荣的道路上实现了引人注目的飞跃”,这是举世公认的。

从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条件和基础。

从政治保证方面说:在建国后特别是近30年来,我们已形成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的共识,当今“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政治形势无疑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物质基础看:在建国后特别是近30年来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综合国力。截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20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主要工农业产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粮食、棉花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外汇储备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旅游业收入由2.6亿到12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八位。实际利用外资2500亿美元,年利用外资额连续五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每年平均增长7.7%。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焕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我们前进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就思想基础而言: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成就是,我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比30年来我们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更加具有长远意义。关键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于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使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全新的认识。

至于体制变革的基本状况是: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调节功能在大大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针,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宏观调控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体制的巨大变革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成就瞩目。从饥饿困顿到丰衣足食,从陷入困境到生机勃发,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说不尽,道不完。然而,这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序篇。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事实上我国未来的发展还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压力与挑战。

国内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资源的约束。我国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处在世界前列。但按人均占有的资源量来衡量,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在第109位。目前,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3亿亩;全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座城市缺水,缺水量每年达60亿立方米,其中50座城市严重缺水,已影响500多万人正常用水。此外,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有1/3的土地是难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可耕地仅为国土面积的10%。

东西部地区在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这些都阻碍着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有的已成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快。目前,全国平均洪涝、干旱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65%,损失越来越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和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资源、环境变成财富,造福于人类。

二是人口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

庞大的人口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人口过多会使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并在住房、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传统体制下的一些旧观念、旧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将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等。

国际上,和30年前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推进,交相呼应,不同力量、不同集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和竞争,将会呈现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国家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需要我们清醒对待,沉着应付。

进入21世纪,国际化潮流冲击着每一个国家。对已经加入WTO的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当然更意味着和平崛起。肩负着中国发展使命的我们,一定要发扬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锻造自己的青春,来创造民族的辉煌未来。

从小岗村到华西村

1978年冬天,寒风掠过大旱后的瘠土。小麦没能下种,明年吃什么?悲壮的一幕在这个贫困的村落中发生了。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在草屋里,他壮着胆子对大伙说:“咱们得想个办法救活自己。”“怎么救?”在场的人瞪大了眼睛问。“把田分了,单干!”严宏昌斩钉截铁。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尽管他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单干,那要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要被打成反革命,要坐牢啊!“真要单干?”有人动心了。“这还有假。”严宏昌毫不含糊,“但大家先得立个字据,发誓一条心才行。”

就这样,这18户21个人立下了这样一条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单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21个人,心灵颤抖着,庄严地按上了鲜红的指印。就在严宏昌他们开这个小会的时候,一个决定中国前途的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他们的包产到户不但没有挨批,还被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典型向全国推广。在党中央支持下,凤阳这一把火,迅速燃遍中国大地。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小岗,五谷满仓,鸡鸭成群猪满圈,人人都有新衣裳,全村盖新房,孩子上学堂。”

这是凤阳——昔日逃荒要饭的花鼓之乡的新民谣。1980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了34.7%。1979、1980两年上交国家的粮食超过了前26年的总和。

1983年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使中国农村开始摆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自然经济束缚,走上了农、林、牧、渔、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

乡镇企业崛起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力,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没有“大锅饭”,没有“铁饭碗”。这就是中国新兴的农村工业,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是兴办乡镇企业的先驱者。他们兴办了钢丝、铝板、螺钉等十几个工厂,产品销往全国,还部分出口。中学毕业回村的青年可进工厂,被培训为技术工人。工业产值每年几千万元,赚了钱又投向农、副业。他们先后投资100万元,实现了农副业“耕作机械化,管理专业化”,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超过100万斤。到90年代,华西村农、工、副三业实现产值超亿元。10年共上缴国家税金872万元。华西村家家有液化气、自来水、电话、闭路电视和卫生设备。还有许多人家有了小轿车。这个千人的村子已多年无赌博、迷信和刑事犯罪发生。村里提倡“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如果说小岗村创造了中国农民的温饱之路,那么,华西村则开拓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之路。

乡情今昔比,增强爱国情

一、操练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采访家乡今昔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形势,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激发对祖国振兴的信心。

二、组织方法

第一,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采访,从调查一个家庭前后变化,参观一些重点的大厂,采访一些厂长、技术员、工人入手,认知家乡的前后变化。

第二,请工厂领导、乡干部做形势报告或举办讲座,从全乡大局着眼,让学生了解全乡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发展形势及所面临的困难。

第三,学生以《家乡今昔》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四,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将学生的认识引导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由来及实质上来。

第五,以“假如我是厂长(或干部),我将为家乡……”为题,组织一次演讲赛,并请家乡的有关厂长、乡干部参加。

第六,老师总结整个活动的开展情况,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和改革开放迫切需要文化技术、需要人才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