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16413600000017

第17章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得失

“得”与“失”

所谓“得”,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的精神的索取与获得;所谓失,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放弃与损失。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得和失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知道,人生问题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总离不开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人要生存,首先要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衣、食、往、行的问题。而人要想得到基本的生活资料,就必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付出相应的心血和汗水,这就意味着要有所失。中国有句老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农民要获得好收成,必须起早贪黑出力流汗;工人要生产合格的产品,必须消耗一定的劳动;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夺得金牌,必须下苦功夫刻苦训练;革命军人要完成保卫祖国的重任,当然也要作出必要的牺牲。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得和失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在祸中常常包含着福的因素,在福中常常包含着祸的因素。这两句话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得与失也是这样,“得”中常常包含着“失”的因素,“失”中也常常包含着“得”的因素,一定的“得”总以某些方面的“失”为代价,一定的“失”又总是以某些方面的“得”为补偿。所以,人的一生中既不会只得不失,也不会只失不得,而是有得也有失,得失贯穿于人生整个过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的一生中,有鲜花也有美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奉献也有索取,有快乐也有忧愁。”这说明人生充满了各种矛盾,人生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常常是苦乐相随、得失相依。希望人生只有得,没有失;只有享受,没有劳作;或者总想得多失少,认为得到的东西越多,人生就越有价值,得到的越少,人生就越没有意义,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不正确的。用这样一种得失观来看待人生,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的。

青少年朋友们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十全十美,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有所贡献;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新社会不过是天真幼稚的幻想;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并非都能如愿以偿;得到的,往往还要失去……有得有失,得失相依,这是人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人生中,人人都要遇到得失问题,人人都要处理得和失的关系。人们对得与失所持的基本态度或看法,就是得失观。它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失去面前,多少青少年陷入痛苦之中,多少青少年彷徨茫然,又有多少青少年心灰意冷……不用说,得与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对指导青少年朋友认识和处理得失关系,提高青少年朋友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公尺”与“私尺”

得和失作为人生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却往往有迥然不同的意义。有的得未必使人充实,有的失也未必使人空虚;有的得未必有价值,有的失也未必无意义。如何衡量得失,是得失观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得失观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如何看待、认识得失,总得有把尺子,有个立场和角度。尺子不同,立场角度不同,对待得失的看法和结果就不会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个衡量得与失的尺子,不外乎有两种,一把是“公尺”,一把是“私尺”。

所谓“公尺”,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心,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就会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来认识个人的得失,这样就会把个人的得失同人民的得失统一起来,始终把个人的得失寓于人民的得失之中。个人的“失”只要是人民利益的需要,这种“失”就是失得其所,同时,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得”。以“公尺”来衡量得失,就会感到个人的得失乃是得在大处,失在小处。

所谓“私尺”,就是通常所说的私心,就是以个人的利益为标准。用这把尺来衡量,就会站在个人利益角度来计较得失,“我”字当头,个人第一,只想得而不愿失,甚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他们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对立起来,只考虑个人得失,而不顾人民的得失,为了个人所得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往剥削阶级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主义者,都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得失的。

上述所谓“私尺”,纯粹是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因而不能作为衡量得失的客观标准。唯有以“公尺”衡量得失,才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因而是衡量得失的唯一正确的客观标准。坚持用“公尺”衡量得失,就要反对个人主义得失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青少年朋友们最关心的,该是如何处理得失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人生旅程中,有些青少年朋友只重视眼前的得失,不关心长远的得失,不愿意考虑未来,把所有的难题都搁在“以后”去做。比如,有人只讲眼前的“实惠”——“管他将来怎么样,反正现在舒服就行”。为此,他们在选择职业、工作岗位时,往往牺牲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而去从事一些“实惠”的工作;还有些人,本来身处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和单位,却觉得“亏了”,于是,千方百计地要求调动工作,以满足眼下的需要。

的确,眼前的“得”是一种实惠,看得见摸得着。但是,长远的“得”同样也是一种实惠,所不同的是,有人看得清,有人看不清罢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受眼睛欺瞒,因为,眼前的景物,因其近而显得“大”;远处的景物,因其远而显得“小”。实际上,近处的东西未必真大,远处的东西也未必真小。同样道理,人们看得与失,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缺乏长远眼光。

从根本上说,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是一致的,我们今天的奋斗,就是为了长远利益的实现。鲁迅先生说过:“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在处理得与失时,把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

从更高层的意义上讲,把眼前与长远结合起来,不仅是对个人而言,它还包含着个人得失与社会得失的统一。今天,我们享受着革命前辈用生命和血换来的成果,同时又肩负着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责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一个人把眼前与长远结合起来的最高境界。

其次,要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在处理得失关系时,许多青少年朋友常常在大事与小事问题上处理不好,或因小失大,或好高骛远。这些青少年朋友也想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但又对日常小事感到厌烦,不屑一顾,总是梦想着有一天出现轰轰烈烈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大”与“小”,如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可以向“大”转化,“大”也可以向“小”转化。这里的条件主要就是个人处理“大”与“小”是否得当。即使再小的事情,只要你长期做下去,也会有所“得”。即使再大的事情,如果不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也只能落空。古语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凡中可见伟大,那些大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作家、诗人,一开始无不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所以,“从小处做起”,应该成为青少年朋友处理得失关系的一个准则,如果整天只想干“大”事,不从小处着手,那无异于在幻想中过日子,到头来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第三,处理好物质得失与精神得失的关系。衡量一个人的得失,不仅要从物质上、经济上去看,而且还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去看。只有把物质得失与精神得失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得失、对待得失。

人的需要虽然是以直接物质需要为基础的,但物质需要并不是人的需要的全部内容。人的需要是一个丰富的、动态的系统,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只有把物质得失和精神得失统一起来看,才能获得心理平衡。有些人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却感到精神空虚;有的人只看重物质得失,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总觉得自己在“吃亏”,对他们来讲,物质财富获得越多,精神上也就越痛苦。

精神上的“得”看似无形,但决不是“虚”的、“空”的,当青少年朋友们以自己的艰苦劳动,使他人获得幸福时,心中很自然地充满一种自豪感,这难道不是一种“得”吗?如果青少年朋友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这可以说是一种“失”,但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锤炼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又可以说是一种“得”。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享受更能使人愉悦和满足。精神上的“得”比物质上的“得”具有更大的价值。对青少年朋友而言,精神上的“得”,可以说是无价之宝,能让你终生受益!

一人“亏”换来万人“得”

在祖国南部边陲,有无数勇于奉献、肯于牺牲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其中有一位手握方向盘的战士,置个人的生死安危不顾,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运输任务。有人问他:你如果不当兵,开上自家的汽车发家致富,恐怕早就成了“万元户”了,你不觉得当兵吃亏吗?这位战士不假思索地说:“对个人来说,我失去了当‘万元户’的机会,但对祖国、对人民来说,我一人‘亏’换来了万人‘得’,一人苦,换来了万人甜,一家不团圆,换来了万家团圆,这个‘亏’我吃得值得。”这位军人坚持了以人民利益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说明了个人得失与人民得失的关系,采取了无私奉献的科学态度。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对待得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的高尚精神。

列宁扶松树的启示

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有一次外出打猎,见一棵小松树被压在一棵伐倒的大树下。列宁搬开大树,小心翼翼地把松树扶起来,并用一根小木棍固定住。一位年过半百的伐木工人见此便对列宁说:“先生,看您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等您把这棵树培植成材能享用时,恐怕您早就见上帝了。”列宁听后故作惊讶地答道:“是这样吗?真遗憾。如果我仅仅为了自己享用的话,今天出门就把斧头带来了。”列宁的回答幽默诙谐,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学会知进退、辨得失

在处理社会关系和各种利益时,人要学会知进退、辨得失。

进退、得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能够说明一个人的智慧;而能够很好掌握它们之间的“度”,则说明一个人的明智。

进,固然能说明一个人的勇气,而退,并不是懦弱,这更需要一种智慧;得,固然能衡量一个人的成就,而失,并不是被动,这更能说明一个人的度量。

如果你能很好的处理得失与进退之间的“度”,说明你是一个很智慧的人。

思考事例《一人“亏”换来万人“得”》,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处理进退、得失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