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正确认识自我
16413800000001

第1章 正视自己(1)

——自我意识及其结构

欧洲16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千百年来,人们在探索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反复地探索着自身。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对青少年来说,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将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人类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全面认识,它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我们在谈论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时,比较喜欢使用“身心健康”这个词语。身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情况,另一个则是精神面貌与心理状况。自我意识所反映的内容就同时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身心两个方面都健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身体与心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例如,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通常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十分不稳定,使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安,与此同时,还会使我们的身体出现不适甚至产生病患。自我意识在此时表现为对自我身心状态的监督与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感觉、知觉的概括和融纳。其中主要包括个人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需求的了解,对个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体会,以及对未来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

每个人在出生之时,还都只是一个“自然人”或者说是一个“生物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只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本能,还不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与社会观念。一个人仅仅凭借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生物本能是不能够生存下去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完全不同于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们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对每个生命个体来说,只有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生活技能以及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才能够适应我们所面临的人类社会,才能够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生存下去。在这里,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的人才能够认识和体验到这种关系,自我意识在生命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个在自我意识方面不成熟甚至不健全的个体往往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

无论自己对自身身心状态的认识与体会,还是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所产生的意识与体验,都涉及到一个自我愿望的问题。自我愿望主要指自己在进行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自我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在采取具体行动时流露出来的兴趣与需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那是一种人生理想;从短期的行为来看,那是一种生活上的目标。

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能够救死扶伤的外科大夫,那么他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得十分刻苦,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各种与医学有关的问题。这就是自我愿望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反映。自我愿望是自我意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相当于汽车中的发动机,为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提供动力。

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人对自己作为主体的一种意识,也就是指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自身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督。自我意识是心理自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意志、兴趣、能力、道德情操与道德理想都要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与制约。

二、人类认识“自我意识”的简单历程

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提出一个十分富有震撼力的口号:“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自觉地认识自我了。在2000多年前的印度宗教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自我意识的记载。例如,在有的宗教文献中这么写道:“还有一物,在你身中。”这句话的涵义是说在人的血肉之躯中,另外还有一个“我”存在于其中。

在古代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对“自我”的探讨也是非常活跃的。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一至理名言,就是从人的修养这个角度来提出的,十分接近于精神上的“自我”这一概念。“三省吾身”也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一番认真仔细的审视,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历史上蔚然壮观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期里,人类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类正式地、完全自觉地对自我意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伟大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这位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的法国人在他长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并且以“我思故我在”的论述(通俗地说,也就是“我思想所以我就存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笛卡尔看来,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身体影响心灵,心灵也影响人的身体。笛卡儿正是从研究自我意识的角度提出了他的身心交感论的。当然啦,身体与心理各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是一个心理学课题。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极为深刻的革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使我们在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道路上拥有了一盏灿亮的指示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我意识是我们意识领域中的一种形态,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奠定了自我意识这一问题的唯物主义基础。

在研究自我意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一位叫做恩斯特·卡西尔的哲学家。卡西尔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他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地向着这个目标日夜迈进。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人论》。

《人论》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入手,着重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他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且多次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是人这种符号动物所赖以谋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类对自我意识的探究和思考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重视和研究自我意识已经成为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主体地位的必经之路。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标志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而动物则没有。自我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人本身,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认识时所产生的意识活动,这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人类个体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标志。

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语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自我意识也不例外。自我意识连同其他方面的知识体系与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们丰富而且稳定的主观世界。正由于人具有了意识,才与单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正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能够在不断反馈、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迈向新的阶段。借助于自我意识,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就会及时根据事物情况的变化,使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渐得到加强。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将人类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越来越远离动物世界。动物只是被动地、单纯地适应外界环境,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但能够很有艺术性地适应环境,而且还能够主动地改造环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人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头脑中具备了自然界的观念,了解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分离出来,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自然界的对立物。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这个世界,人们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精诚合作,而且还能够依据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这么说,自我意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和谐,同时也更加富有灵气。当然,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我们还应当了解它所具备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时,才会更加灵活。自我意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自我意识具有自觉性

自我意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自觉地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人的智力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单纯是环境因素的产物。遗传素质为每个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环境因素为每个人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人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是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幼儿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当自己认识到自身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分清了你、我、他之时,这就说明自我意识已经产生了。到了青年期,自我意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具有针对性

借助于自我意识,人们便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心理成熟指标体系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变量。

自我意识还能够使我们自觉地了解哪些事物已经熟悉,哪些事物目前尚未得到认识,而且还能够去揭露和掌握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十分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问题,不致于茫然不知所措。自我意识还会使我们知道为什么会哈哈大笑或者愁眉苦脸,为什么会闷闷不乐或者欣喜若狂,同时也会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寻找欢乐、避免烦恼;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的针对性为人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更明确地认识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

从个体形成并且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来看,自我意识的出现并不是与生俱来、头脑里固有的。它是个体在与周围人们的不断交往中,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尤其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发展的。一个人倘若与外界隔绝,不去进行社会交往,自我意识就不会得到发展。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好比是一面镜子,我们正像照镜子一样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了我们自己。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世祖老子在两千三百年前就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意思是说,只有当天下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美的时候,自己才能认为自己是美的。这句话反映了一个道理:自我评价能力并不是从自己身上产生的,而是在他人对自己所做出的评价中产生的。确实如此,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不仅孕育于整个社会环境,而且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从人类社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进程来看,自我意识是我们的老祖先在向现代人演化的过程中,为了共同谋生、共同进行劳动合作而产生的。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要获得食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便逐渐加强相互间的合作、配合,从而产生了协作劳动的方式。集体劳动必须讲究分工和协作,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集体的需求,彼此之间要相互了解。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个个体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协作关系,要经常地反思自己,看看自己的行动是否与集体的要求相一致,并且及时地进行改进。完全能够肯定地说,这种带有原始色彩的思想活动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开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自我意识的社会性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意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四、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就像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样,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也总是在发展、变化,对自己身心状态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会随着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而表现出一些崭新的内容。然而,无论个体的自我意识如何发生改变,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一般说来,每个人对自身的本质特点,对自己的理想与信仰,对自己在人生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始终保持着协调性与一贯性,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同一性的不稳定通常说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成熟。

自我意识的结构

在西方的许多学术著作中,自我意识通常被“自我”这个概念所代替。为了弄清楚自我意识的有关结构,我们有必要先熟悉西方学者关于“自我”这个概念的主要看法。

第一,将自我看作是哲学研究中的个体,尤其强调自我的主体性地位。关于这一类观点的典型话语是:“我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的目标是研究这个世界。”

第二,将自我看作是自私自利的人,十分强调自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其实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典型话语是:“世界是属于我的,我应该而且一定要拥有这个世界。”

第三,将自我看成是没有主动精神的人,对生活有一种消极悲观的倾向。典型话语是:“我是不行了,世界本来就是属于别人的。”

第四,将自我看成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比较重视每一次活动的结果,不太重视活动的过程。典型话语是:“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我最后拥有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无所谓。

第五,将自我看成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周围环境以及人类的文化对自身的影响。典型话语是:“我也是世界的一个分子,我应当努力为世界作出贡献。”

由于西方的许多学者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抓住问题的一个侧面,就对自我意识给出一个十分美丽的修饰语,未免显得有些仓促、片面。

因为对自我这个概念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自我意识的结构进行分析,所以,我们有必要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我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命个体,自我意识既要反映我们自身的状况,也要反映周围环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