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正确认识自我
16413800000002

第2章 正视自己(2)

正因为自我意识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带有主观性的看法,因而,对每个人来说,自我意识未必是客观真实的,应当经常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既强调了人应当全面发展的特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既指出了自我意识的稳定性,也指出了自我意识的变动性。

通常,要了解自我意识的结构,还需要了解一下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根据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其一,自我概念。典型问题:我是谁?

其二,自我评价。典型问题:我这个人怎么样?

其三,自我控制。典型问题:我还能坚持多久?

其四,自我体验。典型问题:我是不是一言难尽?

其五,自我理想。典型问题:我的未来是不是梦?

我们通常都会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调整。经过自我调整之后最美好的结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意味着你已经获得了自我意识上的一次飞跃,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令人头疼的结局是:我不知道风朝哪一个方向吹。这就意味着你依然看不到白云深处,你目前最要紧的任务就是进行一次自我意识上的革命。在这时候,你就必须要着手调整自我意识的结构。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你完成了自我评价之后,无论是获得了肯定性的认识,还是获得了否定性的认识,都需要对自己自我意识的结构进行一番仔细的斟酌。那么,到底自我意识的结构是包括哪些成分呢?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究,得出过很多种观点。为简单起见,下面粗略地介绍两种观点。

一、本我、自我、超我

这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得到的认识。

弗洛伊德在世界心理科学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分析学派。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犹太血统的身分使他在学校学习期间和后来的学术研究时期都不断地受到歧视,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向着自己的目标日夜奋斗。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大师让·保尔·萨特说过:“影响整个人类,改变了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他们分别是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由此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在长期治疗精神病人的过程中,他用自己创造出来的自由联想法代替了催眠法,并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了大量富有独创性的书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实践性也很强,尤其是《梦的解析》一书。从基本理论体系上看,弗洛伊德理论的骨干部分主要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这位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的犹太人对自我结构问题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分析。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以及相关的功能,三个部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

(一)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生命因素,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理性所无法涉及的本能因素,是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

从本我的心理内容上看,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一切本能的冲动。例如,饥饿、渴、攻击他人等。

从作用上看,本我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源泉,本我能够从人的生物本能中吸取和补充能量,推动人的整个身体去从事其他的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快乐主义者”,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进行操作。他认为人开始生下来的时候,人格的结构以本我为主要成分。本我本身就如同一个初生幼儿一样,不知道外在的行为规范,不考虑外界的现实情况,也不考虑时间、地点和行为方式,而是趋向于立即去满足自己的原始冲动。例如,婴儿饥饿时就会哭闹,希望吃到乳汁,如果母亲不去立即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他就会哭闹个没完,甚至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挫折的阴影。如果让他赶快地吸吮乳汁,他会表现得很温顺,停止哭闹。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不难看出,本我在性质上讲是无意识的,容易冲动,没有理性,没有组织性。当然,无意识与本我不是同义词,无意识中还包含有其他的心理成分。

(二)自我

自我是在人出生之后,逐渐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从本我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从其来源上看,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十分亲密,几乎可以把自我看成是本我的一部分,但是,自我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成分了。

从作用上看,自我好比是本我的秘书和仆从,自我能够使我们每个人在更合适的时间让我们的欲望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满足。由于本我不选择场合和时间去满足自身的原始欲望,这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特别是随着婴幼儿的渐渐长大,人们更不允许这种情况的持续发生,这就需要一个精神机构来进行调节,在现实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架一座双方都能走过去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作为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具体说来,自我发挥着认识、综合和执行这三种相互联系的功能。

认识功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个人内心的紧张体验形象化,也就是十分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二是通过感觉器官去把握外界的现实情况。

综合功能主要是指把个人的内部需求与外界的现实情况进行调和。倘若目前还不能够满足自我的内心需求,那就需要暂时忍耐一下,从长计议,放长线说不定还能钓到大鱼。

执行功能就是指把认识与综合以后的结果通过人体的控制系统去组织实施。

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是在儿童与外界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一个根本作用就是对外部的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反映外部世界的时间、地点与事件。

自我在心理内容上基本是介于前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但自我的活动往往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我们对自我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过程往往是体察不到的。

(三)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比较完美的成分,它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准则、社会规范和各种价值判断不断内化的结果。

从心理内容上看,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指每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在父母认可赞赏的基础上出现的。良心是什么呢,儿童在做有些什么事情时会得到惩罚,通过惩罚,儿童就会知道什么东西是不道德的,这些经验在长期积淀以后就转化为良心。

在儿童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儿童必须要控制在本我的驱动下那些寻求快乐的冲动,按照父母要求的那种行为准则去与他人交往。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父母的命令、威胁和惩罚等外在的道德要求占优势。时间一长,当儿童把父母或者老师的外在权威内化为自己本身的内在权威之后,父母或老师的形象便主动地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超我,这时候,儿童便能够进行自我监督。即使大人不在场,儿童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内部要求去采取行动。

从作用上看,超我有两种功能:一是随时随地去发现“本我”的冲动,并且以一个执法者的身分去加以限制;其二是对“自我”行使监察权,阻止自我执行本我的需要,从而保证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最终使人们形成理想完美的人格。可见,超我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监督作用。

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本我原始冲动的引诱下,自我时常是心潮澎湃,这必然引起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斗争,通常情况下,超我就会命令自我去进行调节,使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又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使人的个性不断向前发展。

无意识又被称之为潜意识,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生来就具有的、一直也没有分化的原始冲动;二是那些被压抑的记忆、态度、动机等。时常说到的“不愿再提起的事”以及“那些胸口永远作痛”的事贮存在这里,这些被封存的记忆在精神病的治疗过程中意义重大。

前意识是一个中介机构,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以及沉痛的记忆是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的,需要前意识来作一个过渡。如果我们的意识需要这些内容,前意识马上就得起程,风尘仆仆地赶往目的地——意识领域。

“意识”是最清醒的部分,意识能够一览无余地感受到当前问题的焦点。弗洛伊德把意识看作是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一旦要采取行动,或者支配个人的行为时,意识总是畏手畏脚的,还需要从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中提取能量。

对自我、本我与超我这三种基本成分而言,本我从性质上讲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超我也大部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只有自我如同足球上的中场发动机一样,穿针引线的作用体现得十分透彻。也就是说,自我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时常要为三个主人服务:超我、本我与外界环境。不过,“苦命的”自我十分知趣,总是笑盈盈地满足三位主人的需求与愿望。首先,自我必须要侍奉好本我的欲望,本我要去上海,自我就得购买机票;本我要去打高尔夫球,自我就得备车。其次,自我必须要侍奉好外界的环境,分析目前的现实条件和自己的处境,转眼间风雨大作,自我就得撑起雨伞,照顾好本我与超我,稍有闪失,就会招来谴责。最后,自我还必须侍奉好超我,时刻准备好迎接超我的检察和监督。

二、个人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

以自我意识的内容作为起点,有的学者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个人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

(一)个人自我

个人自我是指每个人对自己身上各种特征的认识,从大的方面看,指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特征;二是心理特征。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例如,自己的容貌、身高、体重、胖瘦、性别、年龄、以及舒适感、病痛感等。

2.个体意识到并且体验到自己内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例如,思考一道练习题、计划到海边去度暑假、与同学一起去打乒乓球、制订复习计划、意识到自己骂人是不道德的行为。

3.个体意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这主要是指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气质与性格,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与意志。例如,知道自己记忆的速度快,善于思考,这是能力上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比较急躁,不够冷静,这是气质上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十分坚强,进取心很强,这是性格上的自我意识。

4.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心理状态上的平稳或起伏、心理过程中的敏捷或迟钝、意志品质上的坚定或软弱。例如,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注意力十分集中、情感比较稳定、意志比较坚定的人,这便是心理品质方面的个人意识。

(二)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主要是指对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社会自我这一层次能够使我们认识并且体会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自我意识之中社会性最为强烈的一个构成部分,我们依赖于社会自我的存在将自己融入火热的生活之中,依照社会行为准则或者团体纪律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并且从中获得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

社会自我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角色意识。其中又可以分为角色地位意识、角色作用意识与角色形象意识。角色地位意识是指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自己与他人角色关系的理解与掌握。角色作用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所承担的义务是如何理解的。角色形象意识是对与自己身份地位相适应的形象、风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角色意识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