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适应竞争的学习生活
16413900000012

第12章 拓展生命的宽度(2)

为什么有的人不断地能提出新的想法,而有的人却很少有自己的创见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个是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一个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另一个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还有一个是按新的方式把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心理学家们认为,只善于用贮存区和判断区这两个功能部位,而不善于用想象区这个功能部位的人,就不善于创新。我们说要开发想象力,主要是指开发大脑中的想象区,据心理学家分析,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有百分之85%的“地区”还处于“睡眠”状态,开垦这块沉睡的土地,需要从培养幻想开始。

幻想总是与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的。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年轻时由于对蒲公英及其他植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对大自然产生美妙的幻想。数学家陈景润由于从小对数学、对数论有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夺取哥德巴赫猜想这“皇冠上的明珠”的志向。幻想产生于需要、兴趣和爱好。幻想反过来又促进兴趣和爱好的发展。科学幻想不仅使陈景润对枯燥的方程式发生了兴趣,还对外国数学资料文献,对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幻想与兴趣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我们知道,要培养丰富的幻想,就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会给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同时,幻想也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幻想的基础;积累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培养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幻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学好文化知识课程之外,应多读些科学读物,著名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多参加航模、半导体等科技活动,经常参观历史、自然、科学博物馆,丰富知识,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激发求知欲,让自己的幻想发展、成熟、壮大。

(三)找到灵感

一次,有一位同学说:“一道数学题,解了一个上午没有结果,于是想轻松一下,等到以后再解,可是,突然间好像电光一闪,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想法,通过计算,把这道题解出来了。”在学习、工作甚至科学研究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都没有结果,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偶然的机遇的启发,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这办法做起来是那么得心应手,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创造力量在推动,这强烈的创造冲动,就是灵感。这种冲动促使人们的思想升华,帮助人们开辟新的境界,构成新的设想;这冲动使作家笔下一泻千里,使工程师的宏伟蓝图更加雄伟、壮观,使学习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有人说,灵感是天才天生所有的,是偶然遇到的,是大多数人捕捉不到的。其实,灵感是我们在丰富的实践的基础上,突然出现的创造冲动,它并没有那么玄妙、神秘,那么可望而不可及。灵感产生于实践,谁在实践中花费的劳动越多,谁在探索中付出的代价越大,谁就感受得越深,谁的灵感就越多越快。

俄国大作家克鲁泡特金说过:“几个月专注的思考,想要找出零散的令人不解的混乱意味着什么。突然有一天如雷掣电闪,统统变得清晰明白,长时间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可见,只要“长期积累”,就会得到偶然的灵感,没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当然就没有灵感。灵感来自于长时间的思考、探索、劳动。不付出辛勤的劳动,不反复探求,灵感是不会屈尊枉驾的。从表面上看,灵感似乎是碰巧遇到的,对于那些终日无所用心,对学习、工作冷若冰霜的人,是很难碰上这“巧”的,即使偶然碰到,也必然是视而不见。相反,那些时时都在想着问题、钻研问题、追求问题,对学习、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这个“巧”是必然会碰到的。对他们来说,灵感并不是什么神秘而不可及的东西。

(四)怎样促使灵感的到来

怎样才能使灵感来得更快,来得更多,来得更及时呢?

1.要多多地实践,努力扩大知识面。因为灵感来自博学,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比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经验的人,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这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灵感才能“一触即发”。

2.要善于把不同的事和物联系到所要探求的问题上来。要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认为不相干的事,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移植”过来。这“移植”和“联系”会给人以启发,会激励你去思索、模仿、借鉴。古代著名工匠鲁班,一次在山上被带有锯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这茅草的锯齿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使他与锯木头联系到了一起,于是,鲁班根据茅草的锯齿形状发明了锯。这难道不是“联系”和“移植”的作用吗?

3.要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打乱原来的思路。因为每次都从同一思路去思索,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容易钻进一个狭窄的“胡同”,因此,许多科学家主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应把那些想不通和暂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先搁置起来,然后以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也许眼前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做有四点好处:①有时间让头脑消化资料;②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不合实践的思考;③可以避免钻牛角尖,从头开始,有助于寻找新途径;④放一放再拾起,往往容易发现原先被疏忽的地方,容易发现设想的缺陷,找到问题的关键,新的设想、见解就可能突然间跃出脑际。

4.注意劳逸结合,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硬拼、蛮干。紧张的思索后,休息一会儿,轻松轻松,更容易产生灵感,因为智慧、灵感往往出现在轻松的时刻,而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伏案工作的时候。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山、轻松散步时,人的精力最为充沛,加上诱人的环境和追求答案的强烈愿望,有助于灵感的降临。过分的紧张会造成思想堵塞,暂时的松弛有利于迸发新的思维。因此,注意劳逸结合,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是促使灵感到来的重要因素。

5.要善于抓住一瞬即逝的“一闪之念”。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让人捉摸不定,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加以警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灵感出现,就迅速地认出它,抓住它,不让它白白地溜走。

(五)做一个聪明的人

在学校里,老师们普遍认为,对所传授的知识理解得透,反应得快,接受得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并且认为聪明的表现主要是理解能力,理解得快才能反应得快,理解得好才能接受得好,理解得活才能运用得活。也有人认为,数学好或记忆力强的人才是聪明的,以此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这也是不够的。聪明的重要标志应该是善于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举一反三,善于用取得的新知识去揭示更新的问题。总之,是善于创造性地学习。

人们习惯地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聪明的学生。实践证明,考分高的不一定反应就快,理解、掌握知识就好,考分低的也不一定就不聪明。有的学生功课虽然经常不及格,可是做起手工,修起无线电,装起半导体,倒有几分创造性。你能说他不聪明吗?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小时候就是这样,学校规定的课程他有很多不及格,成绩一直不好,照理说该是个劣等生。可是林耐对植物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收集花草,阅读生物学书籍,简直入了迷。他17岁时在植物学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作出了惊人的成就,谁能说他不聪明呢?爱因斯坦在工艺学校的入学考试中不及格。但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是否聪明,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创新者,爱迪生、达尔文在校成绩都不好,但他们是聪明的人,因为他们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善于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性地学习,并不是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披露新的原理,揭示新的知识。只要把人们已经发现的原理或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学习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有独到的创见;二是努力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老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做到这三点,你就可以有创见地学习,成为一个聪明的学生。

(六)勤奋是聪明的源泉

大脑的感受器和贮存区从外部接受到信息之后,通过判断区,对所接受和整理的信息迅速地予以分析、判断,将前人的理论体系分解为一个个的适应性很强的“知识单元”,通过想象把各类知识,按照想象的新方式把它们重新结合起来,并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创新,可见大脑是聪明的生理基础。生物学家估计,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时,脑细胞多达100多亿个,事实上,除少数病态外,大多数人的大脑不仅可以发育成熟到拥有100多亿个脑细胞,具有创新活动的条件,而且这些脑细胞还有3/4没有动用过。这就是说,人的聪明和创造力还有很大潜力。如果能充分地发挥脑细胞的作用,人将比现在更聪明。人们同样拥有一个聪明的脑,为什么有些人就聪明些,有些人就迟钝些;有些人只会机械地模仿,有些人却善于创新呢?主要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的多少和知识丰富程度不同,这是决定一个人聪明和创新的另一个因素。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人们在某一方面实践多一些,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聪明一些;在某一学科上实践少一些,对这一学科的认识就差一些,什么时候接触实际多了,就会变得聪明。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少年儿童的聪明程度还决定于他们的依赖性,当孩子完全依赖于父母、老师时,他们的智商就会降低,学习起来就比较笨拙。相反当他们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并努力依靠自己时,智商就会提高,变得比较聪明,富于创造。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独立思考会使人聪明,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也是富于创造的人。

当然,聪明和愚蠢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历史上有很多这些的人,在年幼时,被人称之为“神童”,可是后来却变成一个平凡的人,甚至还有些迟钝,也有的人小时候并不是那么聪明,后来却聪明过人。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被老师、同学称为“笨蛋”;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学校要他降级或退学。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为最聪明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迟钝、愚笨转化为聪明的关键在于勤奋学习。以童第周教授来说吧,经过他再三要求,学校同意他试读一个学期,从此,他以惊人的毅力去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天没亮就起来读外语,夜深人静,别人已进入梦乡,他还伴随着走廊的灯光苦读。结果他的平均分数由40分提到70分,数学还得了个100分。

刻苦学习会使人变得聪明,聪明人也需要刻苦学习,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才行。学习需要聪明和创造,刻苦的、创造性的学习又会使人变得聪明,聪明的人经过刻苦的、创造性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七)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学生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和“提见解”,积极分析、运用新学的知识结合旧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案。这是创造性运用新、旧知识常用的形式,是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索、钻研、想象最好的方法。

2.“综合”“联系”也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科学家牛顿就是把行星绕日、月亮绕地球、物体落地等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概括宇宙间一切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科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通过综合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是科学发明的手段,也是创造学习的手段。只要在一门学科内或几门学科之间作一些综合,学生就会在原来知识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综合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越普遍、越深刻,综合可以使认识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综合可以使几个旧的变成一个新的,使过去已有的知识升华。广博的知识是进行综合的必要条件,又是进行综合的必然结果。一个人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广博,他的思路也就越宽阔、越灵活,综合能力就越强,他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多。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些启发而形成起来的。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心理学中叫做“原型”,飞鸟就是最初发明飞机的“原型”。任何事物都具有启发的作用,都可以作为“原型”,问题在于会不会发现和利用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知识的“原型”,利用“原型”去思考想象。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

3.善于抓住机遇不放。机遇是创造的一个因素,创新往往是意外作出的,不少是出于机遇。法国科学家米亚尔为了吓唬小偷,在葡萄架上喷洒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从这件很平常的小事中,他偶然发现洒上混合液的葡萄叶子不再长霉,根据这一线索,发现了“波尔多混合剂”。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为任何一个新的事实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重要的新“武器”,有可能揭示更新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

发展智力

智力,是指人在掌握知识、技能时所达到的心理水平,也就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

一、智力与能力有所不同

“智力”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智力”活动的过程。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发挥和运用“能力”的过程。

“智力”主要是指在人们头脑里进行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中的实践能力。

“智力”是在观察、分析、判断、设想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贵品质,反映人们的聪明、智慧。而“能力”则是通过技能、才干表现出来的人们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本领。

“智力”的发挥是借助于大脑来进行的,因此,开发智力关键在于加强大脑的训练。“能力”的发挥是借助于人的双手来进行的,因此培养“能力”关键在于加强手脑并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