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掌握挫折应对的方法
16414000000012

第12章 珍惜年轻的生命(1)

——青少年自杀分析及应对

一个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无论如何,对人类群体而言都是个悲剧。尤其当自杀者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就更让人扼腕长叹。它给死者的亲人、朋友带来无尽的痛苦,给社会带来黯淡、紧张。它是对生命、对人生的彻底否定,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社会一种失败。这种悲剧,过去在上演,而今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重复着、重复着……17岁的上海女中学生王某,由于生理变化引起的不适应,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终考试有的科目不及格。为此,她受到班主任的批评和同学的讽刺,而父母不问原委的责备和辱骂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她离家出走,在杭州西湖结束了年轻的生命……15岁的北京某重点中学初三女学生秦某,成绩优秀,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因无意中议论某位老师被发现并告之其班主任,该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责问,备感委屈,无法解脱,于当晚写下一份遗书,割腕自杀未遂,于凌晨从房间窗口纵身跳下,酿成了悲剧……而在北方某市,三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中学生,因无法承受繁重的学习,一起走向了大海……这样的悲剧不知还有多少!一个个年轻生命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也许,他们也还留恋这世间灿烂的阳光,飞翔的小鸟;也许,他们也不愿做这种万般无奈中的选择;也许,给他们关怀,给他们理解,他们会选择另一条路;也许,如果他们懂得更多的对付挫折的方法,拥有更强的力量,他们今天也会和我们一起欢笑。我们不愿这样的事一再发生,所以,我们愿意同青少年朋友们一起解开这个人生之结。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

自杀行为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一种特殊的表现,也是一种很极端的表现,它与人类生存愿望背道而驰。长期以来,探讨“为什么自杀”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自杀主要与哪些因素有联系呢?

情绪抑郁常常与自杀密切相关。当人处于高兴、乐观的情绪状态时,自然不会自杀。但是,当活得太痛苦、生不如死的时候,当悲观到绝望的时候,当情绪低落到“活着一点没意思”

的时候,自杀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有的人通过自杀发泄自己的怨气、仇恨和报复之心,认为自杀不仅是攻击自己,同时也是对他人的攻击。还有的人,是要通过自杀来引起社会或某些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寄希望于社会,以自杀来换取社会的重视。此外,自杀也被认为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反应,是社会环境的反常剥夺了自杀者的生存权利。毫无疑问,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对自杀要负很大责任。下面,将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影响我国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方面

自杀者常见于缺损家庭,父母离婚,或有一方死亡,或又重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得不到正常的父母之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造成心情沮丧,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而另一方面呢,父母不懂得教育方法,或一味溺爱放纵,或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批评,两代人之间缺乏交流,难以沟通,也会造成子女的不良性格。这类突发的自杀事件通常与父母的言行及自杀者的个性密切相关。

二、学校方面

我国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学,学生负担普遍过重,压力很大。学校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同学间的相互竞争,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理想、考试不成功等等都会随之带来种种责难,不少学生难以承受,而只好走上自杀的绝路。此外,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同学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不当也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

三、其他方面的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诱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早恋挫折后无法忍受而自杀是其中之一。学生期间感情的发展尚不成熟,很脆弱,有的人在被对方拒绝后觉得备受打击从而引发轻生。此外,有的没考取高中,在自谋职业过程中感到前途渺茫、心灰意懒而导致自杀。有的在电视、电影中有关自杀内容的影响下,产生了感染和模仿的倾向,由此萌发了自杀的念头。

四、精神障碍方面

在青少年自杀者中有一部分人患有精神病,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癫痫性精神病。精神病人感到生活特别空虚和无望,所以自杀的危险性大于常人。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剖析

自杀心理的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依据的是自杀死亡者的有关表现和材料,较少有机会能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进行探索。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几方面:

一、精神认识方面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的道德观念又没有在他们身上牢固确立起来。这样,由于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处逆境时,就无法从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前途,于是陷入更强烈的痛苦之中,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绝望,最终产生自杀行为。

通常,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他们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悲剧的产生。

二、情绪、情感方面

一般而言,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焦虑和痛苦等。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由此导致了自杀行为。

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况下轻率地自杀,极具偶发性,自杀前一般无明显迹象。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我们常听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含冤而死的。

三、意志和动机斗争

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青少年自杀者往往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那时候,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只有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时,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四、性格类型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联。在第五章中,我们提到性格常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从两种性格类型的具体表现来看,应该说内倾型性格影响自杀的因素是较为明显的。但是,由于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从客观上讲,青少年的性格类型又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会产生自杀行为。

五、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

有一种自杀叫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如本章开头提到的三个女生一起投海自杀。

在这类事件中,往往有的人本来就存自杀意图,而有的则本来无自杀念头,在别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自杀行为。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从众性。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措施

我们说,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着手预防和纠正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这其中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力合作,更需要青少年个人的自身努力,学会一些必要的调适方法。只有这样,方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