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6414200000010

第10章 澄清价值观(2)

有关价值观地理的问题如下:①如果放一个星期的假,你愿意去哪里度假?在那里你愿意做什么?②哪个地方你愿意去生活一年?③哪个地方你最不想去居住,也不想去旅游,为什么?④(对成人而言)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度过退休后的晚年生活,钱的问题有了保障,你喜欢去哪里?⑤上大学时你想去哪里的大学?⑥在你生活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哪里?⑦你认为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

三、对价值观澄清学派的评价

价值观澄清学派在西方各国具有较大影响,这是与该派别存在的某些特征分不开的。

(一)价值观澄清学派的特征

1、该学派试图探讨一种不受各种各样具体道德内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制约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发展形式,这是该学派的一大特征。

2、该学派理论通俗易懂,便于在学校实践中推广运用。

3、该学派提出的价值观澄清策略题材广博,并且都与青少年生活特点相联系。有的策略需要儿童动纸笔进行,有的则类似游戏一样在欢乐中进行,也有的要通过讨论争辩来进行。这些优点都值得我国德育教学吸取和发扬。

4、该学派在道德价值观教育上采用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这样一个路径进行教育,在道德理论上有新意。澄清过程先引发学生内部的价值观外化,受到公众评价后又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此后,再通过行为或其他向公众简述观点的方式外化,高一级的外化结果会对他人有积极影响,从而促进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对价值观澄清学派的批评

西方学术界对价值观澄清学派的批评意见主要有两方面:

一种批评认为该理论软弱无力,给学生过分的自由,甚至在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时也不主张教育者干涉。这种批评确有道理,如果教育者不制止学生的错误观点或行为,在实践中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一种批评说它概念体系比较混乱。在价值观澄清学派的理论中没有严格地为价值观概念下定义。但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了解他们所谓的价值观是与行为相联系的内部心理状态。他们比较注重行为和实践。可是,他们又指出人们常常表现出不稳定的价值观,包括目标、愿望、态度、兴趣、情感、信念、活动等各种,他们取名为价值观显示器。可见,他们的价值观概念包罗万象,把许多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都包括在价值观中了,这在科学性、逻辑性方面稍显逊色。

尽管对于价值观澄清学派存在诸多批评,但是作为一种在西方已有广泛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派别,它的一整套颇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手段,对于我国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及价值观教育均很有借鉴意义。

一堂道德价值观讨论课纪要

一、讨论课方案设计

(一)预期目标

根据当前社会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几种倾向,我们设计出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六个层次,通过让学生对此六个层次展开辨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确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并为向行动的转化做好准备。

(二)测量工具

我们以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六个层次问卷表格作为测量工具。讨论课前先做“前测”,讨论课结束时再做“后测”,以此比较学生在讨论课前后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及选择水平。

(三)讨论要点

1、分析第一层次:损人不利己。这是一种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做法,应当摒弃。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行为屡见不鲜,值得学生引起深思。

2、分析第二层次:主观利己,兼顾利他。许多学生很推崇这样的价值观,认为主观利己时,能兼顾利他,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嘛。问题在于,己他兼顾能否行得通?若己他无冲突时,两者能兼顾,一旦利己与利他发生冲突时,主观利己的结果会怎样?

(1)辨析两个冲突情境:

第一,本书前面提到的“李春华救落水儿童”事件。对这则事件进行再思考,给出几种选择层次。结果发现,选择“既救人,自己也安全”层次的学生较多,换句话说,若自己不安全就不救人。可见,己他冲突时,主观利己的结果是客观损他,己他兼顾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第二,“路遇妇女遭歹徒欺侮,见义勇为/不为?”生活中选择直接救助行为的人较少,但也只有这样的行为才是无私利他的,间接救助或观望、躲避等均会使他人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害。可见,当己他冲突时,主观利己客观较难做到利他,甚至会损他。

(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命题分析:

第一,理论出处(这是一种合理利己主义理论,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第二,一定的适用范围(只能在经济生活领域适用)。

第三,实践上的危害性(在社会生活领域,己他兼顾实际走不通,只能导致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3)分析第三层次:大公无私。经预测,估计选择大公无私的较少,而后追问为什么?列出两条可能的理由:大公无私现象不存在,人都是自私的。然后展开辨析:

第一,大公无私现象存在。举例说明任何时代、任何岗位都有大公无私的人物存在。

第二,剖析“人性自私论”。阐明人天生并不自私;自私观念具有历史发展性;人非动物,动物也非全部自私;人本质不自私,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种认为大公无私者是精神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区别人正当需要与自私的区别,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需要与精神需要不等于自私。

第三,正确认识大公无私现象,澄清大公无私概念。生活中存在大公无私现象以及具有大公无私境界的人,说明这种境界具有可追求性,并非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渺茫的,不可企及的。生活中大公无私的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大公无私者也是人,也要追求幸福、康乐。大公无私并不否认按劳分配,并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有人认为,无私就不能有任何的物质私利,这是对“无私”概念的模糊认识。“无私”应指:不要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指人们的思想境界,属于意识形态的道德范畴,不是指物质利益的“私”。

(4)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导向:集体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首先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也要有机结合,集体要充分考虑个人利益,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当然我们看到,现阶段的集体还不是一种完全理想的集体,但它毕竟已克服了以往集体的虚幻性,并朝着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标努力。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应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原则。

三、结论

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是不稳定、游浮,受制于社会及教育的影响。如果学校教育不力,社会上种种良莠混杂的价值观就会侵入学生头脑。反之,如果教育工作者给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会使学生摆脱迷惘、彷徨,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见,青年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同时,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好独立思考。一旦经过他们的思维参与被认同了的东西,则较易被接受,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信念。由于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了我们价值观讨论计划具有可行性。由本讨论课反馈的结果可看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育效果还是较好的。一些学生澄清了原本模糊的认识;一些人更坚定了固有的正确观点;一些人态度实现了转变,认识有所提高。可见,本讨论课计划是有成效的。

生存选择

一、操练目的

探讨并澄清价值观,以及通过交流,认清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二、具体步骤

第一,指导者告诉成员: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入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现在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水、食品和空间有限,只能容纳7个人。也就是说,人类只能有7个人生存下去。请您决定谁应该活下去,谁只能面对死亡,为什么?并请排出先后次序。

第二,全体成员听完给定情境后,认真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每位成员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记入统计表并在小组内交流。为了获得小组一致的意见,全组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每个人可以在讨论后修正自己的意见。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在整个团体中介绍小组的决定及讨论情况。小组成员可保留自己的意见,到团体中再阐明。

这个活动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充分体现了每个成员的价值观。讨论并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结论,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了解自己及他人的价值观,认清生活中最重要及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塌方模仿

一、操练目的

通过价值观辨析策略,向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

二、具体步骤

第一,学生们被一起带进一个暗室,他们中间只有一支蜡烛。教师要学生想象他们都被塌方困住了,他们要挖掘一条通道。越靠前的人,他的得救机会就越多。

第二,在场的所有成员都要说出自己此时的心情。也许逃生的本能使每个人都想排在前面。那么每个人必须陈述:为什么你要排在前面,你的理由是什么?

第三,教师给出两种可能的理由,让学生就此展开思考。即,想活下去是为了什么,或者说你可以为别人贡献什么?

第四,在倾听了每个人的理由之后,大家投票表决,排出依次走出通道的顺序。

第五,教师总结活动成果。在这类活动中,学生既触及了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也了解了他人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的辨析、选择时旁观者的多少、拥有某种价值观的人数等等,对学生作出最后选择都有影响。